天天看點

在上海開業近百年的書店,聽學者暢談“遠方與獨處”

在上海開業近百年的書店,聽學者暢談“遠方與獨處”

前不久,商務印書館在上海以“店中店”形式在1925書局三樓原址重制,“商務印書館虹口講堂”系列講座啟動。這家上海唯一至今持續開業近百年不斷的書店,也是上海新華書店打造的第一家面向社會公衆的紅色主題書店。

這個周末,“商務印書館虹口講堂”将迎來第八、第九講,分别由複旦大學汪湧豪教授、上海美術學院郭亮教授主講,為市民讀者帶來人文課堂。 從遙遠的曆史與遠方,到個體的獨處之道,系列講座由遠及近觀照了人生中的重要命題。

其中,郭亮16日将圍繞著作《十七世紀歐洲與晚明地圖交流》分享“海圖中的視角與世界”。書中指出,地圖的曆史反映着人類的曆史,千年來,人類以多元的模式來繪制地圖、展現和認知地圖,并用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它既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也是充滿風景和智慧的寶庫。

在上海開業近百年的書店,聽學者暢談“遠方與獨處”

書中描述了歐洲與中國晚明時期地圖的淵源與演變、它們的科學基礎以及藝術表現。傳教士們試圖學習中國地圖的繪制方法來繪制世界地圖,而晚明的中國學者也在著作中将西方地圖摹刻下來。往來間,反映出當時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曆史。一來一往,交流的印記深藏在地圖微觀的痕迹中。尺幅之間,展現出他們對地圖圖像的傳奇演繹。

而《獨處的風景》分享會将于15日下午線上線下線上道出獨處的樂趣。本書為汪湧豪原創随筆集,也是近十年作品合集。《獨處的風景》所關注的主題,是從紛亂的世象中後撤,而專注于文學特别是詩,沉湎于藝術特别是畫,此外就是留存于古代譜錄、器物,乃至植物上的各種文明和文化。談名物、談考古,也是從獨處之中得來。

穿梭于都市塵嚣的現代人,總是孤單地面對整個世界,如果無法學會精神上的獨處,現代人便無法體會自由與浪漫,也無法進行個體性的思考。獨處的風景,是為“精神上的獨處者”,提供能夠充實人生旅途的心靈風景;獨處的藝術,便是有利于釋放我們身心、找回我們生活的藝術。

一個人走向内心世界的路,要比走向外部世界的路遙遠悠長得多。汪湧豪贊賞的獨處則是“積極的獨處”,出于喜愛的獨處,“中隐隐于市”。“在獨處中能夠充分的發揚自己的内心,然後探索的内心所能達到的那個邊界。放下與人交往時所戴的面具,才可獲得對自己的準确認知。”

在上海開業近百年的書店,聽學者暢談“遠方與獨處”

據悉,更新改造後的1925書局,融入以四川北路為中軸的紅色文化生态,還原了當年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的風貌,充分挖掘革命先輩陳雲同志年輕時工作入黨地的曆史底蘊。1925的數字命名,正是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建成的年份。如今“店中店”的商務印書館虹口講堂,每周末與讀者相約,為上海再添紅色文化地标和書香人文講堂。

圖檔來源:主辦方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宣晶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