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詞背後的曆史:前途未蔔,隻想回家?

藝術來源于生活,詩人也往往有感而發。這不宋神宗熙甯八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寫下了著名的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尤其是“春風又綠江南岸”那可是千古名句,尤其是這個“綠”用得那叫個妙,不用擔心,咱們不是要讨論美感和藝術性。春風拂煦,百草初生,千裡江岸,一片新綠,非生機盎然無可形容這樣的景色。如此美妙的景色,詩人為何突發感歎“明月何時照我還”,也就是什麼時候才能回到鐘山?

詩詞背後的曆史:前途未蔔,隻想回家?

隋唐大運河地圖,王安石就是大抵就是沿着運河北上

這和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中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頗有不同,李白遇到大赦,心情自然大好。

詩詞背後的曆史:前途未蔔,隻想回家?

王安石,英文名jeff

此時王安石的心情卻頗為複雜:從熙甯元年(公元1068年)也就是宋神宗即位次年開始說起,這年,宋神宗因久慕王安石之名,在多次越級提拔後,召見王安石。躊躇滿志的君臣終于見到了彼此。以下對話取自《宋史·王安石傳》

神宗:治理國家應該首先做什麼事情?

王安石:首先要選擇推行的政策。

神宗:唐太宗李世民怎麼樣?

王安石:陛下應當效法堯、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

神宗:這可難為我了,我做不到啊,你得幫我啊。

會後,王安石上書了鼎鼎有名的《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寫得相當漂亮,以揚為抑,褒中有貶,條理清晰,措辭委婉,懇切坦誠,值得一看。

熙甯二年開始,神宗擢升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開始進入權力中樞。從熙甯三年,王安石一年轉正,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正宰相,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也叫熙甯變法。熙甯變法甚是複雜,财政方面主要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等,軍事方面主要有保甲法、保馬法等,教育方面恢複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并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任何一次變革都會傷害某些人的利益,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動了他們的奶酪,他們自然自動彙聚為一個團體,也就是保守派,自此開始了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的新舊黨争。

熙甯四年,知府韓維報告朝廷說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出現自斷手腕現象。

熙甯七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新法之苦。

同年,鄭俠繪制流民圖。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後(慈聖皇後)、高太後(宣仁皇後高滔滔)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這成為壓倒宋神宗變法意志的最後一根稻草,終于罷免了王安石。

呂惠卿掌權後,開始可以打擊王安石,培養自己勢力。宋神宗隻得再次起用王安石。

熙甯八年,王安石再次拜相。出發時,王安石即躊躇滿志,得意于新法給大宋帶來的轉變,同時又深知宋神宗的改革意志已經今非昔比,變法派内部也分裂嚴重,自知難以再有大作為。是以寫下了”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樣的句子。

不出意外,熙甯九年,王安石便辭去了宰相之位。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古之視今,如今之視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在前途未蔔時又何嘗不盼望着“明月照我還”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