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國學
演播:張正伊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原文】
高柴,齊人,高氏之别族,字子羔,少孔子四十(注1)歲。長不過六尺,狀貌甚惡(注2)。為人笃(注3)孝而有法正(注4)。少居魯,知(注5)名于孔子之門。仕為武城宰。
宓不齊,魯人,字子賤,少孔子四十九(注6)歲。仕為單父宰。有才智,仁愛百姓,不忍欺。孔子大(注7)之。
樊須,魯人,字子遲,少孔子四十六(注8)歲。弱(注9)仕于季氏。
有若,魯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六歲。為人強識(注10),好古道(注11)也。
【注釋】
(注1)四十:《史記》作“三十”。
(注2)惡:醜陋。
(注3)笃:忠厚。
(注4)法正:标準,規範。
(注5)知:四庫本、同文本此前有“見”字。
(注6)四十九:四庫本、同文本作“四十”,《史記索隐》引《家語》亦雲“四十九”,《史記》作“三十”。
(注7)大:尊敬,注重。四庫本、同文本作“美”。
(注8)四十六:《史記》作“三十六”。
(注9)弱: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注10)強識:強記,博聞強識。指記憶力好。
(注11)古道:指古代所崇尚的節操風義。四庫本、同文本此後無“也”字。
【通解】
高柴,齊國人,高氏之别族,字子羔,比孔子小四十歲。身高不過六尺,容貌極為醜陋。他為人十分孝順并且講究禮法。年輕的時候居住在魯國,在孔子門人中非常有名。他從政後做了武城宰。
宓不齊,魯國人,字子賤,比孔子小四十九歲。官為單父宰。有才智,愛護百姓,不忍心欺淩他們。孔子對他很器重。
樊須,魯國人,字子遲,比孔子小四十六歲。二十歲時到季氏那裡做了家臣。
有若,魯國人,字子有,比孔子小三十六歲。為人博聞強識,崇尚古代的節操風義。
出處:《孔子家語通解》
作者:楊朝明 宋立林
作者簡介/Profile/
楊朝明
當代著名學者、儒學家、史學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和《孔子研究》編委、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
宋立林
師從楊朝明教授學習儒學,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孔子)文化學院孔子與中國文化研究室主任,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什麼是家風
...........................
一個鋼筋水泥的房子裡駐進了人,有了溫度稱之為家,家裡人都有向善、向上的心願,互相提醒、彼此督促,就是家教;為了言之有效、輔助家教順利推進而彼此約定,就是家規;将向善、向上的心願總結成精煉的話,是家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人的大家訓。把家裡、家族裡更多人的名字寫在本子上,就是家譜。
在家庭裡,為一個向善、向上的心願,實作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進行的家教、提煉的家訓、建立的家規、制定的家譜的過程統稱為家風。
——張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