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政策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其實答案很簡單,雖然秦國的對手有6個,但并不意味着秦國是六線作戰。反而是,秦國一直盡量保持着單線作戰,避免多線作戰。

然而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秦國具體是怎樣做到的呢?我們從商鞅變法後,秦惠文王開始的東出開始聊。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政策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一、秦惠文王時期:縱橫捭阖,見縫插針

商鞅變法之後,國力逐漸強大,秦國從魏國手上拿到了河西之地,開始有了東窺的機會。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已經開始其東出的戰略。

但實際上,整個秦惠文王時期,諸侯之間的實力差距并不明顯,而變法、新政也層出不窮。

齊國、楚國的實力并不比秦國弱小,而趙國大有崛起之勢,老牌大國魏國實力尚強,南韓“勁韓”之名尚在,燕國也在惠文王晚年開始變法圖強。

是以,這幾乎可以說是戰國時代最精彩的20餘年,整體實力最強的20餘年。各國之間互相紛争,并沒有把秦國當成共同的敵人,基本上處于誰強勢就集體打誰,誰弱勢就趁火打劫的時代。而秦國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六線作戰的問題。

這個時代,秦國的主要戰略任務是:盡可能的強大自身,取得實力上的優勢。此時,各國也都是如此:選擇盟友,盡可能擴大己方實力。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政策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是以,秦國采取的政策是:

其一,在六國之間縱橫捭阖,發現誰落單了就上去咬一口,見好就收,等到對方找到盟友準備回擊的時候,就躲進函谷關。在惠文王初年,秦國繼續對魏國進行進攻和蠶食;惠文王中晚期,在張儀和樗裡疾的幫助下,秦國欺騙楚國,奪取黔中之地。秦國風頭較大,還是引起了諸侯的忌憚,是以第一次五國伐秦也發生在這一時期,這時秦國盡量收斂鋒芒,先破聯盟,再各個擊破。

其二,在六國之外,那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盡量擴張實力。秦國的後院基本上是在惠王時期建立的。首先,秦國消滅了與之為敵數百年的義渠部落,在當地設縣,正式解除了北部草原部落的威脅。其次,秦國在司馬錯的建議下,趁巴蜀兩國紛争,派遣軍隊攻滅巴蜀而有其地,極大地擴充了秦國的疆土和實力。

總的來說,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實力擴大是比較明顯的,對魏國的打擊和削弱是明顯的,反擊三晉的修魚之戰說明,秦國的實力已經隐隐然強于諸國。但秦國的目光主要在接壤的魏國、楚國身上,而由于秦國的實力和地域限制,也還不足以讓齊燕趙把它當做對手。除了犀首合縱三晉攻秦,秦國基本上都是單線作戰。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政策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二、秦昭王前期:碾壓弱國,打擊強國

秦武王時期,曾有過度短暫的激進措施,強滅周王室。但随即即位的秦昭王改變了激進的措施,繼續延續乃父的戰略。這個時期基本與宣太後、魏冉的主政時期相重合。

這一時期,雖然大體政策與秦惠文王時相同,但其特點也是明顯的。其一,由于秦國實力的變強,雖然是宣太後、魏冉主政,但總體上比惠文王時期強勢,軍事上對韓魏形成壓倒性優勢,在和楚國的争鬥上也逐漸占了上風;其二,秦國的視野開始真正關注到天下七國,與遠在東方的齊國、北方趙國、乃至燕國方面的外交、戰争也開始增多。

如果說六線作戰的話,隻有這一時期和秦王政時期屬于真正的六線作戰。因為這一時期,秦國對燕國外的五國都先後發動過戰役。

但實際上,秦國的主攻方向仍舊是三晉中的韓魏和楚國,秦國取得了伊阙之戰、鄢郢之戰等戰役的勝利,并大幅度削弱了楚國、南韓、魏國的實力,從此韓魏基本無法正面對抗秦國。

同時,由于四面攻伐,秦國也吃到了很多敗仗。六國先後發起數次五國攻秦,其中有兩次都打敗秦軍,将秦軍趕回函谷關内,但因為其他原因沒有深入打擊秦軍。

這個時期,秦國同時消化了義渠、巴蜀等地,實力成為七國之最,引起了六國的注意。秦國不得不多線作戰,是以有勝有敗,但總的來說,秦國還是取得了河東、鄢郢之地,勝大于敗。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政策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三、秦昭王後期:遠交近攻,徹底勝出

但随即範睢的到來,使得秦國避免了多線作戰,開啟了統一的程序。

範睢為秦國制訂了清晰的統一政策,對内,範睢輔佐秦昭王罷黜四貴,收緊王權;對外,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打無意義的戰役,同時在戰役中以殺傷敵有生力量、奪取敵國土地為主要目的。

這樣,秦國的攻伐對象又變回了韓趙魏楚,避免了多線作戰。但此時與秦惠文王時已大不相同,秦國實力足以碾壓魏韓,得到了江漢平原也在地理下取得了對楚的全面壓制。是以秦國在軍事戰争中,往往集中兵力攻打一國,而威懾其餘鄰國不敢攻秦或救援,比如長平之戰。

是以,這一時期,秦國也很少多線作戰。六國合縱因為秦國的收買阻撓,又多次無功而返,漸漸沒有效果。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政策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四、莊襄王期到秦始皇:各個擊破,一掃六合

到了秦莊襄王時,秦國實力已經足以碾壓六國。秦王政時,六國還組織了一次六國合縱并取得勝利,但六國之軍已經無力攻入函谷關,秦國的統一時機已經來臨。

如果要說六線作戰的話,這個時期是典型的六線作戰。

然而,實際上,除了代王劉嘉(算是趙國的延續)曾經與燕國合軍抵抗秦軍以外,秦國在攻打六國的時候各國幾乎沒有什麼救援,也沒有遇到多線作戰的實際情況,各國像是等着秦國來消滅。

這種情況一是因為秦國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六國,二是因為各國政要被收買,各國朝堂都有了秦國的發言人,各國已經難以集中力量對付秦國。

是以,統一的最後時期,秦國雖然是以一打六,但卻從沒有六線作戰。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政策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五、即使六國,也非六線

從以上來看,秦國雖然以一打六,但秦國的政策一直都是,打一個拉一個,盡量避免多線作戰。實際上,除在秦昭王前期和秦始皇時期有多線作戰、以一敵六以外,其餘時期秦國都很少有多線作戰。

同時,即使六國共同攻秦,也不是六線作戰。因為齊燕和秦并不接壤,也難以單獨攻秦,他們往往與韓趙魏楚聯合攻秦。

而攻入秦國本土的路線主要有三個,一是從鄢郢越過武關,二是從三川之地進入函谷關,三是從黃河東岸穿越河西之地,當然還有趙武靈王規劃的從雲中進攻秦國背面的規劃,但條件苛刻難以實作不作為主要路線。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政策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是以,秦國最多三線作戰而不會六線作戰,實際上也是,六國攻秦往往從函谷關,而楚國從武關進攻時往往缺乏策應。

我想以上能夠清晰的說明,秦國以一敵六為何能取得勝利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