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晉以魏為正統,為何後來大家都覺得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了呢?

西晉以魏為正統,為何後來大家都覺得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了呢?

一、正統和帝位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國曆史上,皇帝是中華唯一的主宰,整個中華名義上隻能有一個皇帝。

但是,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大中華地區往往同時存在多位自稱皇帝的政權,是以史書上就産生了正統論,以某一個政權為華夏正統,稱皇帝,其餘的都是“僞帝”,正統和非正統有明顯的不同記載。

隻有正統的才能叫做本紀,非正統的隻能叫做傳。在晉書中,還發明了一種叫做載記的,來記錄那些既不是正統皇帝,又不屬于東晉的枭雄們。在兩宋的史書中,便采取了将宋、遼、金都為正統的做法。

西晉以魏為正統,為何後來大家都覺得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了呢?

而關于正統之争,争論最為激烈、變化最大的是三國時期。

劉備是兩漢皇室出身(雖然證據不足,但名聲是夠的),雖然偏居益州,但卻有足夠的大義名分認為自己帝位才是合法的;曹丕帝位得自于漢獻帝劉協的合法禅讓,又占據了大部分漢的故土,四方少數民族大多承認魏為唯一合法政府,也不會讓出正統皇帝之位。

但這事,他們自己說了不算,後人說了才算。

二、曹魏一直都是正統

263年,魏滅蜀漢;265年,晉代魏;280年,晉滅東吳。

是以,誰的皇帝是正統自然就是晉人說了算了。

那麼,晉以誰為正統呢?

西晉以魏為正統,為何後來大家都覺得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了呢?

265年,魏帝曹奂将帝位合法的禅讓給了晉王司馬炎。是以,司馬炎的皇帝之位,承接自曹魏,為了使自己的帝位合法,晉隻能承認魏為合法正統,換句話說,晉隻會承認曹氏的皇帝之位,劉備、孫權都不會被承認也為皇帝。

這一點,在《三國志》中,有明顯差別。三國志雖然是陳壽撰寫,但确實走了西晉官路的,被認為是三國正史,是以完全能代表晉朝官方的立場。

在《三國志》中,本紀隻有三篇,《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也就是說,曹操、曹丕、曹睿才被承認為皇帝,而劉備的傳記為《先主傳》,劉禅為《後主傳》,不稱劉備的谥号昭烈帝而稱先主,明顯說明劉備帝位在晉朝不被承認。

另外,劉禅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吳帝孫皓受封為違命侯,而曹魏遜帝曹芳被封為齊王、曹奂為陳留王。兩遜帝的爵位明顯高于吳蜀的皇帝,也說明了晉朝對待魏蜀吳三個政權的态度和立場。

西晉以魏為正統,為何後來大家都覺得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了呢?

是以,毋庸置疑,劉備的皇帝在晉朝是沒有含金量的。那麼為何劉備成為後世正統的聲音比曹魏還大呢?

三、劉備何時成了正統?

實際上大一統的王朝,一般不怎麼讨論這個事,而往往在武力不強的王朝,喜歡争論誰為正統的事。是以,兩晉、南北朝、兩宋是曹劉誰的皇帝才是正統的争論最為激烈。

首先承認劉備皇帝為正統的是《漢晉春秋》一書。該書的作者習鑿齒,認為蜀漢才是三國正統,而晉的正統之位傳承自漢朝。

到了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又将曹魏認為正統,以蜀漢劉備為偏安政權。

南宋,朱熹作《通鑒綱目》,再次将劉備的蜀漢推上正統之位。

以後的明清,劉備正統論大大壓過了曹魏的風頭,這也是《三國演義》為何以蜀漢為正統的原因。

西晉以魏為正統,為何後來大家都覺得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了呢?

實際上,斯人已逝,正統不正統,劉備曹操也都享受不到什麼實際利益了,他們的後人也早已湮沒無聞了,為何大家還争論這麼激烈呢?

這就涉及到剛剛提到的,往往沒能實作大一統的王朝喜歡讨論這個事,因為往往有其他政權存在于中華大地上,他們争論正統隻是為了自己能夠被很好的承認。

比如,東晉時偏安江南,如果再承認曹魏為正統的話,那麼此時北方兩京都不在東晉手中,那麼北方前秦是不是才是正統了?是以習鑿齒苦心孤詣,非要把蜀漢劉備認為正統,把晉的正統加到漢的尾巴上。兩宋同理,朱熹更是發明了道統,道在哪裡哪裡就是正統皇帝,這種玄幻的東西差不多等于,我說誰是正統誰就是正統,不服來辯。

西晉以魏為正統,為何後來大家都覺得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了呢?

是以說,幾乎可以說是因為後世子孫不争氣了,丢失了中原,就把劉備皇帝擡出來祭祀,你看,他隻有益州都是正統,我難道不可以是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