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破偏見,每個女性的美都是獨一無二

文/譚海龍

編輯/徐寅

在廣東江門,一家專門為衛生巾開設的博物館已經開館半年了。

半年來,有近萬人次來這裡參觀。這個衛生巾博物館講述了女性的生理構造和月經、衛生巾的前世今生。

館内大多數裝飾品和擺件都由衛生巾、衛生棉條或月經杯制成,平時在人們口中諱莫如深的衛生巾是這裡唯一的主角,一切都圍繞它展開。

打破偏見,每個女性的美都是獨一無二

衛生巾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迎面看到的是全球月經貧困狀況介紹,在欠發達地區,女性使用的衛生用品仍然相當簡陋。館内除了有女性衛生用品發展簡史、月經知識科普、經期保健等知識性介紹外,還設立了互動體驗區和産品性能實驗區,遊客可以自主測試不同材質衛生巾的性能,男性可以坐上疼痛體驗椅感受模拟女性痛經和分娩的感受。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女性對月經相關的話題,隐秘到似乎連她們自己也羞于主動在公衆場合提起。但幸運的是,近兩年來與衛生巾有關的話題不斷走進公衆視野,與此同時,她們的生理問題也逐漸從被遮蔽的暗箱中走到陽光下。

1、她們親密又隐秘的“夥伴”

24歲的麥曉楊記得,自己初潮時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來月經了”。看到褲子上的紅色印記後,她一放學就急急忙忙趕回家,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母親簡單教會她衛生巾的使用方法,她就草草闖進了自己的青春期。

今年23歲的自由職業者李魚記得,自己國小二年級那會讀到楊紅櫻的《女生日記》,才了解到月經這件“小事”。那時李魚的父母比較含蓄,不會主動向她提起性知識,網絡也算不上發達,在朦胧的求知欲下,她隻能靠一些讀本從側面了解自己的生理構造。

在許多女性的記憶裡,這些隐秘又莽撞的青春期片段并不陌生。在美不二品牌公益短片《初潮來了,請恭喜我!》中,有的女孩以為初潮來臨是自己得了絕症,含淚寫下遺書;有的女孩不敢在課室中拿出衛生巾,左顧右盼怕被異性發現;有的女孩不小心掉了衛生巾,被同齡男生當作足球踢……

打破偏見,每個女性的美都是獨一無二

冰冰集團董事長盧燕群

冰冰集團董事長盧燕群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衛生用品的研發、生産與貿易,她工廠生産的衛生巾遠銷海外八十多個國家。在她看來,女性一生中有30到40年都在經曆着月經期,使用的衛生巾産品多達幾萬片,但對于經期護理知識、初潮教育普及以及衛生巾的品質和安全性認知,幾乎都很少涉及,再加上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産品和賣點,導緻使用者對産品缺少最基礎的辨識和安全認知。另一方面,由于初潮知識的匮乏,少女們初潮來臨時,很多家長都是随意丢給一片衛生巾,讓她們自己摸索。

盧燕群一個親戚的孩子卻在青春期遭遇了一場“危機”:這個女孩在初潮來臨時非常慌張,在學校受到同齡男孩的嘲笑,加上長輩不在身邊,她漸漸陷入了抑郁情緒中,成績一落千丈。

這件事情給了盧燕群很大觸動,“所有不适應或嘲笑都是源于不了解。”在盧燕群看來,正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和逃避月經問題,才使得“月經羞恥”的觀念愈發根深蒂固。“友善面有博物館,汽車有博物館,為什麼我們不能讓衛生巾也成為一個大大方方的東西?

女性群體的生理認知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為了打破人們對月經的偏見,激發女性自由的表達與釋放,同時讓男性同胞參與和了解這些知識,盧燕群牽頭創辦了全球首家公益“衛生巾博物館”,這個博物館設立在江門公司園區六樓,占地1800平方米,内有14個展區。

打破偏見,每個女性的美都是獨一無二

衛生巾博物館内景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為了避免說出“月經”二字,曾給它找了将近5000種含蓄的說法,如“倒黴”“血腥瑪麗”“鲨魚周”等等。盧燕群介紹,在衛生巾博物館中,月經和衛生巾的名字,都會被鄭重提出,期望前來參觀的人群,能對這一女性的生理特征,有清晰認知。

如痛經體驗區互動闆塊的設立就是為了讓男同胞能夠更好、更深刻地共情女性痛經和分娩的感受,從擷取知識到親身互動體驗,幫助大家更好地建構對月經、對女性生理期的認知。月經貧困、月經羞恥折射的是性教育等深層次問題,衛生巾博物館恰好能夠填補人們對于生理知識的認知盲區。

目前,博物館已經接待了超過一萬人次的遊客,其中大多為社會團體或學校師生。

2、“女性更懂女性”

冰冰集團從2001年開始為八十多個國家、兩百多個品牌做加工代理。盧燕群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女性開始普遍使用衛生巾。在此之前,她自己、她周圍的朋友和老一輩的女性,在來月經時使用的是月經帶、衛生紙、粗布等自制的“衛生巾”。

90年代時,女性能在市面上買到的衛生巾通常較厚,衛生巾表面也多由網面制成。但随着物質和經濟發展,市場上出現了更多更輕薄也更舒适的衛生巾産品。近些年,國内衛生巾的基礎品質有了很大提升,不少國貨品牌崛起,消費者的需求開始變得多樣化,她們選擇的空間也就更大了。

盧燕群認為,自己作為女性,更能與衛生巾的消費者共情,也更能明白女性在生理期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到了夏天,尤其是廣東的夏天,使用不透氣的衛生巾會非常難受。我們就要考慮衛生巾的幹爽性與舒适性。”盧燕群常常會将自己的感受與“痛點”融入衛生巾的研發與生産中,比如考慮不同季節、不同場合對衛生巾的使用需求,結合市場調研,生産具有針對性的産品,這樣細分市場的産品屬性,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女性多元化的産品訴求。

冰冰集團擁有“十萬級潔淨工廠中的房間”、醫藥級高标準生産線。集團的生産資質符合世界級标準,産品品質通過多項标準認證(如械字号标準認證、WCA認證、清真認證等)。

打破偏見,每個女性的美都是獨一無二

冰冰集團生産工廠

在保障高品質産品和創新發展的同時,集團也不斷在衛品環保和可持續循環利用上探索。據品質部經理魏志國介紹,集團以獨有的“可全生物降解衛生巾專利工藝”為核心技術載體,成功實作了以健康、安全、無污染的天然纖維為衛品原材料。市面上大多數衛生巾采用的都是不可降解材質,廢棄後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降解,而集團生産的全生物降解衛生巾産品,可實作在216小時内生物降解,而且可用于堆肥,以逐漸實作生态可循環的目的,減少白色垃圾污染,保護地球生态環境。

2020年初,盧燕群和團隊孵化了集團自主民族品牌“美不二”,她們希望在持續不斷為女性使用者群體提供高品質産品的同時,也能傳遞女性獨一無二、自我欣賞的不被定義的新生代、新主張的價值觀。

在很長的時間裡,社會習慣于在女性身上“貼标簽”,“賢妻良母”與“女強人”似乎是泾渭分明、水火不容的,都帶着一定的貶義色彩,女性的主體光芒在形形色色的标簽下變得暗淡無光,而“美不二”品牌的定位,就是要打破偏見與正常,拒絕對女性的各種标簽化定義。“我們就是要做一個堅持為女性發聲、傳遞女性價值的正能量的新銳女性品牌。”盧燕群這樣說。

作為一個初“闖”衛生巾海洋的新品牌,美不二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除了品牌的沉澱,還要與消費者建立持續的聯系、擷取消費者的信任、推出更具生命力的産品等等,盧燕群的态度相對樂觀:競争未必是壞事,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成為堅固的社會力量,是品牌的價值所在。

3、“作為新生代女性,我們不應該被定義”

好的企業需要生産好的産品,卻又不僅僅局限于生産産品。

企業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需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社會使命。在生産女性衛生用品之外,冰冰集團還希望通過創辦衛生巾博物館,開展長期性的“美不二初露行動”公益項目,向社會公衆、青少年群體普及生理知識和性教育。“初露行動”主要面向初潮來臨的少女群體,一方面向她們提供實際衛生用品的支援,另一方面通過開設“初潮教學堂”,提供知識性的教育引導,提高青春期少男少女對月經的認識,破除盲區與誤區。

打破偏見,每個女性的美都是獨一無二

工作中的盧燕群

2021年8月,美不二品牌聯合深圳疾控中心、性教育公益組織莓辣,在深圳舉辦了全國首個超酷的“性教育”互動展——“我向很多人打聽過你”。互動展上,在放映室看完一段性侵害短片後,觀衆會被帶到另一個房間,從業人員會教育、引導他們面臨短片的情況時應該怎麼做,比如大喊求救等等。展覽上,盧燕群被一個女孩的反應深深觸動了。她記得那位參加活動的女孩情緒非常激動。女孩自述,由于此前性教育的匮乏,她在遭受侵害時,不知自己應如何應對,也不敢告訴父母。“大喊呼救”的辦法,讓她終于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求助途徑,也讓她積蓄已久的情緒得到釋放。

據了解,此次性教育互動展上,線下參觀人次超1.3萬,線上“雲逛”人次達12萬,全網閱讀量超過1600萬。打破無知才能通往了解,美不二品牌以女性主義為核心,時刻用實際行動關心女性的成長和女性權益的提升。

盧燕群帶着為女性發聲、提升女性權益和消除經期歧視的使命,聯合公益機構和社會團體,發起了美不二“初露行動”,該項目也成為亞洲首個全區域無差别的針對國中群體女性免費發放衛生巾的公益項目,目前已進入幾十所學校,免費為青春期女孩提供衛生巾超過23萬片。

打破偏見,每個女性的美都是獨一無二

美不二初露行動

提起近年來有關女性的議題,盧燕群認為現在大衆的思想更開放了,社會正在走向對女性友好的方向,但真正消除“月經貧困”和“月經羞恥”,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需要更多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其中),隻有大家都投入切實的行動,我們才能持續傳播這種積極的女性友好正能量。”

“我們企業規模還很小的時候,就希望把女性公益當作一生的事業來做,進而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在盧燕群看來,在保障衛生巾品質、推進綠色行業發展和資源利用的基礎上,企業要做一些更了不起的事情,讓越來越多的群體受益,這是企業的使命。

盧燕群介紹,在整個冰冰集團中,女性員工的比例達到了75%以上,女性高管的比例占2/3。在适合的崗位用适合的人是集團的用人政策,盧燕群堅信,女性更懂女性,也就會創造出更适合女性的産品。

李魚很喜歡美不二衛生巾的三款包裝,三個女性形象不是刻闆的、固化的,而是多元的、富有想象空間的,“女性可以選擇任何一種形象,我們不應該被定義。”

(麥曉楊、李魚為化名)

(專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