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百萬年前形成的撫仙湖,蓄水量185億,二十年前發現一神秘古國

湖東南諸山,岩壑磷響,懸窦玲就,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遙望,若隐若現。相傳石、肖二仙慕“湖山清勝”,忘了回返天廷,變為兩塊并肩搭手的巨石,站立在湖的東南方。在湖上駕舟遙望,還隐約可見。有此仙人遺迹,故名撫仙湖。來源澄江《府志》

撫仙湖,中國第二大深水湖,湖面積兩百一十二平方公裡,流域面積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裡,蓄水量一百八十五億立方米,于三百二十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而形成。

1992年,位于雲南澄江的撫仙湖被發現湖底有古建築遺迹。2001年科考後發現這些是古滇國的城市遺址,由此揭開了一個神秘古國的面紗。

古滇國位于滇池周圍,這裡是雲貴高原上比較難得的一塊大型平原,水土适宜,是以很早就産生了古文明。據推測,至少在公元前7世紀當地便已形成一定規模、類似國家的群體。

史學界對古滇人的民族成分尚未形成定論,羌人、濮人、越人等各種說法都有,也有人認為古滇人是獨立的,跟其他民族都沒關系。比較統一的看法是,古滇人應該是傣族及泰國主體民族泰族的祖先。雲南省的簡稱“滇”,也正是由古滇國而來的。

春秋時期的楚國很早就知道古滇國的存在,但因為路途遙遠,隻有很少的貿易聯系。公元前3世紀初,秦國越來越強大,從楚國奪取了大片土地。

三百萬年前形成的撫仙湖,蓄水量185億,二十年前發現一神秘古國

為了彌補國土與人口的損失,楚王派大将莊硚攻取滇國,建立抗秦的後方基地。公元前278年,莊硚率領楚軍精銳南下,仗着先進的青銅兵器和中原戰術,很快打敗滇國,完成了楚王交待的任務。

可令人尴尬的是,莊硚為伐滇帶走了楚軍主力,卻讓秦國鑽了空子,奪取滇國和楚國之間的通道,斷絕了莊硚返楚的希望。楚國不但沒有通過伐滇增強國力,反而進一步喪失了兵力和國力。

莊硚見橫豎都回不去了,索性在古滇國的故土上自立為滇王。秦國此後一直忙于統一六國,沒工夫管滇國,倒使這裡成為中原之外的一片樂土。

莊硚及子孫把先進文化和技術帶到滇國,使這裡越來越像中原。鼎盛時期的滇國方圓四百多裡,是雲南地區最大的國家。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擁有發達的青銅器冶煉技術。

三百萬年前形成的撫仙湖,蓄水量185億,二十年前發現一神秘古國

六國一統、楚漢争霸,這些中原戰亂沒有波及到滇國,百姓們安居樂業。即使是劉邦建立漢朝後,滇國很快向其稱臣,實際上仍保持着獨立狀态。

漢武帝是一代雄主,後人隻知道他北擊匈奴、經營西域,卻不知南方半壁江山也是由他真正完成統一的。當時的南方同時存在着夜郎、南越、閩越、滇國等多個政權,隻是表面上與漢朝保持宗藩關系。

尤其是南越王國,是秦朝遺臣趙佗所建,對内自稱皇帝,并沒有把漢朝視為正朔。漢武帝通過與匈奴的長期戰争,鍛煉出一支非常精銳的軍隊,在南方諸國面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比起南越國來,滇國還是比較順從的。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抵達滇國邊境,滇王自知無力對抗,便舉國投降。漢武帝在此設立益州郡,并賜給“滇王之印”,讓滇王繼續掌管滇民。

從此,史書上再也沒有滇國的記載。按照漢武帝的風格,滇王雖然被保留下來,恐怕不會再有多少實權,最多保留一些基本的護衛,朝廷每年給他足夠的食邑,管理地方的權力都轉交到益州郡。

三百萬年前形成的撫仙湖,蓄水量185億,二十年前發現一神秘古國

現在的考古發現,滇人可能以貝殼為貨币,紡織業、礦業、手工業都有相當的技術水準和規模。尤其是在古滇國的一些畫像上,發現了繩圈式馬镫,可以說創下了一個曆史紀錄。

全世界最早的銅馬镫出現在晉朝,有了馬镫後,騎兵才具備沖擊能力,開始主宰戰場。有學者認為,在晉朝之前應該已經出現非金屬材料的馬镫,畢竟這個物品本身很簡單,木材和繩圈完全能滿足使用需要。隻是因為無法像銅馬镫一樣儲存下來,是以不為人知。

滇國馬镫地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這個觀點。可惜的是,滇國雖然一直是馬産地,但滇馬的體型矮小,隻能用于拉車和載貨,否則滇國沒準能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兵來。

三百萬年前形成的撫仙湖,蓄水量185億,二十年前發現一神秘古國

撫仙湖底下的古滇國遺址面積比龐貝古城大了一倍,各種功能的建築也很齊全,可見古滇國已經有相當高的文明水準。有傳說認為,這座遺址是河陽縣城,不知為何原因沉入了湖底。

據說,潛水考古時發現遺址裡有大量的屍體,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座城市就不是慢慢被水淹沒的,可能是因為地震、湖水決堤等自然災害而突然沉沒的。

另外,還有人說在湖裡看見過超大的魚類,不知道是不是什麼罕見的,或古代遺存下來的品種。總之,關于撫仙湖遺址的傳說很多,也許隻有等到考古發掘全部完成時,我們才能了解到真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