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個真實的自我,盡管很稚嫩,也因為稚嫩才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童年的樂事是一個可以随時被追憶的美夢……兒童的心聲總是在無意的交響之中形成動人的樂章,兒童的心通透明淨一片光明燦爛,他們沒有任何顧忌,總是如何尋歡取樂,陶陶之興而其樂無窮……

每個人成長的都會經曆過那段無憂無慮的日子,撲蝶捉蟲追鳥、戲水釣魚摸蝦……
隻要想到的都會盡心投入,樂在毫無幹擾的狀态之中,癡癡傻傻不知天時,陶然在自己世界裡,享受着快樂時光。
孩提時代的天真令人永懷,每每回顧誰都會立刻敞開心扉,美滋滋、樂融融,一股幸福的暖流沁入心田,一幕一幕屬于自己孩提時代的畫面躍躍如現。(文/王家訓)
編後語:
王家訓筆下的兒童純真樸實、無思無慎,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在童稚的行為舉止中把握純真的特質也是中國文士們一直在竭力追求的一種狀态,天地萬物與我為一,真正投入自然的懷抱,抛卻塵世的煩惱。這也正是老子所主張的“複歸于嬰兒”的自然無邪的狀态和世人修身養性所要達到的目标。
王家訓的童子畫傳承了中國繪畫的精神内涵,其生動的選材和表現技法,将寫實和誇張相結合,融自身與大衆的審美趣味于一體,追求美好生活、表達傳統文化,形成了他特有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