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蔚曉賢 馬媛媛

如果要挑一樣東西作為濰坊人對這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那非“灰姑娘”莫屬了。作為濰坊建市以來第一座城市雕塑,她矗立在濰坊街頭雖然隻有短暫的七年時間,然而,她帶給濰坊人的影響卻無與倫比。在她消失的近30年間,每隔一段時間,民間就會發出尋找“灰姑娘”的呼聲,網上也會出現各種紀念文章。“灰姑娘”在濰坊已然成為一個可以勾起無數人感懷的文化現象。那麼,“灰姑娘”到底有何魅力能讓人們對她如此念念不忘?“灰姑娘”究竟流落何處?她還能否重制在世人面前?

1月8日,“灰姑娘”雕塑原創者的後人、當年參與創作的部分藝術家以及熟知這段曆史的學者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這場38年後的重聚,既是對“灰姑娘”前世今生的一次回望,也是對城市藝術的一次思考。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上世紀80年代,“灰姑娘”成為濰坊市第一座城市雕塑。(來源:濰縣老事兒)

1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2022年1月8日上午,“灰姑娘”雕塑原創者的兒子,同為雕塑藝術家的潘東鈴老師和他從事高校美術教學、民藝民俗研究的夫妻魯梅老師,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備好茶水,靜待幾位客人的到來。不一會兒,幾名兩鬓斑白的長者相約而至,在穿過工作室的大廳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一尊小巧的石膏像身上。

這是一尊女性的裸體石膏塑像,因為年代久遠,顯得有些陳舊,作品的頭部向一側低垂,雙臂殘缺,宛如斷臂維納斯,“這不會是‘灰姑娘’的小樣吧?”有人問。“沒錯,這就是‘灰姑娘’的第一稿。”潘東鈴走上前介紹道。

潘東鈴的父親潘連三先生正是“灰姑娘”的原創者。參加這次聚會的長者中有著名雕塑家郭心聰先生、濰坊仿古銅領軍人物趙益民先生、雕塑藝術家于偉先生,還有知名文化學者、藝術評論家齊魯濱先生。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38年後,“灰姑娘”創作參與者首次聚首,追憶往事。(左起:齊魯濱魯梅潘東鈴于偉郭心聰趙益民)

“咱們這麼齊地聚在一塊,還是38年前吧?”郭心聰笑着說。大家驚喜地圍着這尊石膏像細細地打量着,他們不曾料到還能再次見到它,看着這尊曾經飽含他們情感與藝術理想的雕塑樣稿,38年前那段泥巴與汗水雜糅、爐火與金屬碰撞的激情歲月再一次從眼前閃過。

38年前,他們都是初出茅廬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一件史無前例的城市雕塑作品把大家聚到一起,那時,他們誰也不會料到,這會成為一件載入濰坊曆史、走進濰坊百姓心中的作品。

潘東鈴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全國各大城市相繼組建“城市雕塑辦公室”,而濰坊是當時國内組建較早的城市之一。1984年,濰坊市在市建委城市規劃局組建“濰坊市城市雕塑辦公室”,辦公室主任正是由父親潘連三擔任。潘連三先生出生于1937年,1965年從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後,先後在榮成、掖縣工作,直到1972年調回濰坊。1979年,山東省文化局和省文聯舉辦首次雕塑展,由潘連三等人參與設計創作、代表昌濰地區參展的9件雕塑作品和17件彩塑作品,以總數26件的體量,占全部參展作品的近十分之一。作為濰坊雕塑界教父級的人物,當時47歲的潘連三擔此重任實至名歸。轉入城市雕塑辦公室工作之後,潘連三立即着手主持濰坊市城市雕塑的設計和創作。潘東鈴找到了父親于1984年5月寫給濰坊市政府的兩份報告。在《濰坊市城市雕塑建設近期和長期規劃》報告中,他提出了衆多城市雕塑的構思規劃,其中就有後來承載着濰坊市民集體記憶的“灰姑娘”。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由潘連三先生起草的《濰坊市城市雕塑建設近期和長期規劃》報告中,他提出了衆多城市雕塑的構思規劃,其中就有後來承載着濰坊市民集體記憶的“灰姑娘”。(潘東鈴先生供圖)

而實際上,“灰姑娘”的官方名稱為《春鴿》(又名:《少女與鴿子》《濰坊之春》),為了盡快啟動城市雕塑的各項工作,潘連三還向市政府打了一份申調雕塑大學畢業生的報告。正是這個機緣,當時二十多歲的郭心聰、胡立華、于偉加入到了濰坊城市雕塑的創作隊伍中來。

2

當時,濰坊青年路剛剛修建一新,大路的北首是濰坊市區第一個街心環島花園。按照潘連三先生提出的《濰坊市城市雕塑建設近期和長期規劃》,濰坊市建市以來的第一座城市雕塑就要矗立在這裡。

實際上,根據檔案顯示,此處雕塑原方案并不是《春鴿》,而是《朝晖》。《朝晖》由三個青年組成,一男二女,邁着矯健的步伐走向前方,象征新時代的青年,也與青年路的名稱相符。據郭心聰回憶,當時市政府希望雕塑能在“五一”落成,然而《朝晖》因人物多,不能如期完工,當時與《朝晖》同時創作的《春鴿》進度要快一些,陰差陽錯,《春鴿》被推向曆史的前台。而《朝晖》建成後被安放到了昌邑市青年路,後來又移至昌邑體育場。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雕塑《朝晖》,“灰姑娘”就是代替了它的位置。(潘東鈴先生供圖)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雕塑《朝晖》現僅存的實物就是潘老制作的小稿。(潘東鈴先生供圖)

潘東鈴介紹,《春鴿》創意小稿父親早在1983年之前就已經完成,存放在他工作室大廳裡那尊斷臂的裸體石膏像就是當時的小樣,後來父親在此基礎上又做了着衣第二稿,此稿郭心聰也有參與。而在制作《春鴿》等大泥稿過程中,為了在設計中展現出山東姑娘的特質,潘連三帶領創作團隊專門去沂蒙山區寫真,仔細斟酌山東少女的臉型特點,進入到具體設計環節,創作團隊又邀請本埠少女擔任業餘模特,呈現雕塑人物動作及體态。據當時參與創作的雕塑家于偉回憶,當時邀請的模特有六名之多,創作者們不斷調整模特的表情、姿勢,最後的塑像集合了各位模特身體部位的長處,隻為展現出最美的一面。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由潘連三先生親自制作的灰姑娘裸體小樣。(潘東鈴先生供圖)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潘連三先生團隊邀請模特,模拟雕塑中少女的動作體态。(來源:濰縣老事兒)

李金花就是其中一名模特。1月8日中午,她也應邀與當年的創作者們團聚。老友再相聚,已是白發人。當年隻有21歲的她,至今仍把為《春鴿》當模特作為自己最值得驕傲的青春經曆。李金花告訴記者,當時她在露天地裡,保持雙臂展開的姿勢,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後來,為了便于創作者從各個角度觀察人物的神态細節,她又站上四五米高的架子。如今,當她再給大家講述當年的情形時,仍情不自禁地展開雙臂,熟練地擺出模特的動作,仿佛這一切就在昨天。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38年後,模特李金花首次見到灰姑娘雕塑小樣。

郭心聰告訴記者,比之于當今那些批量化、模具化生産的所謂雕塑,當時的創作是十分嚴謹而認真的。從臉型、胳膊、手,再到腿、腳,每一部分都是來源于真實,而非臆想。而為了捕捉鴿子靈動的特點,大家還買來鴿子,不斷觀察鴿子啄食的動作,“鴿子是我獨立完成的。”郭心聰自豪地告訴記者,在最後成型的塑像中,一隻鴿子落在少女的手中,展開雙翅,頭部微低,惟妙惟肖,可謂畫龍點睛。

經過“等大泥塑稿創作”和“鋁合金材料稿制作”兩個重要環節後,《春鴿》最終形成作品呈現。陳修林和趙益民當時曾參與了《春鴿》的鑄造。回憶起《春鴿》,已經65歲的趙益民眼睛裡又散發出年輕的激情。趙益民說,當時《春鴿》采用鋁合金鑄造,那個時候國内做過城市雕塑的城市少之又少,如此大體量鋁合金的城市雕塑放眼全國也少見,而他們更是沒有任何經驗。他們先研究了鋁合金這一材料的特性,然後跑到當年黃家莊一個鑄造廠裡反複試驗。在整個團隊的密切合作下,經過大半年的時間,才用無沙箱精密鑄造工藝把《春鴿》做好。而在鑄造過程中,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由于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鋁合金難以焊接,是以在制作金屬材料稿時參考了古代雕塑的一些手法,分構件鑄造,然後進行嵌合,而嵌合處多隐藏在衣服的紋路之下,并不為人所察覺,不會影響到作品的完美呈現。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由潘連三先生拍攝的“灰姑娘”等大泥塑。(潘東鈴先生供圖)

可是當《春鴿》鑄造出來後,大家發現鋁合金的金屬光澤過于亮眼,置于陽光下更加刺眼,不能完美地展現雕塑明暗對比的美感,于是又調試出一種着色塗料,使得雕塑産生出一種統一的灰色質感,随着時間的推移,雕塑表面産生氧化,呈現出更加穩重的深灰色,而正是這種顔色,人們給她取名“灰姑娘”,以至于她的官方名字被逐漸淡忘。

潘東鈴告訴記者,在泥塑放大制作環節中,陳修林、郭心聰、胡立華、于偉、趙益民、丁漢忠以及從山東藝術學院的雕塑教師隋建國(現為國際著名當代藝術家)、袁威青(現為旅美雕塑家)、曲師大美術教師王熹等其他成員都參與了進來,付出了積極的努力,而父親潘連三在介紹這部作品的時候也一直謙遜地表示這是集體創作的作品。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作為濰坊雕塑界的領軍人物,潘連三帶動并影響了濰坊城市雕塑的發展。(潘東鈴先生供圖)

3

1985年5月1日,“灰姑娘”被樹立在青年路北首的街心環島。濰坊市專門組織了一個揭幕儀式。郭心聰還清楚地記得,揭幕那天十分熱鬧,《春鴿》被巨大的紅布蓋着,市民們翹首以盼期待一睹她的芳容。而揭幕時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紅綢可能被雕塑的頭部勾住了,揭幕的上司使勁拽了三次才拽下來。

而李金花此時也在圍觀的人群中。她自豪地告訴周圍的人,她就是《春鴿》的模特。而這座前所未見的雕塑也迅速成為濰坊市區的新地标,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小時候她跟着父母從家裡坐5路公共汽車去百貨大樓,看到“灰姑娘”就知道到站了。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灰姑娘落成後,在青年路路口時的老照片。(潘東鈴先生供圖)

親眼見證“灰姑娘”落成的齊魯濱當時也是二十出頭的青年,對于這座雕塑他從來不吝贊美之辭。齊魯濱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之後,雕塑藝術發展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塑造領袖形象;第二階段,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第三階段,反映普通人物平民的形象,而“灰姑娘”正是第三階段的具體表現,把創作題材定位在了普通山東姑娘的青春、健康、美麗的形象上,正是這種“鄰家女孩”式形象的成功塑造,引起了公衆集體共鳴。尤其是“灰姑娘”在創作過程中邀請了那麼多的模特,從群衆參與度來講也是十分難得的。

齊魯濱告訴記者,“灰姑娘”雕塑取得巨大成功,除了藝術創作上的成功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她填補了濰坊這座城市公共環境主題雕塑的空白,作為首創首發,自然會引發公衆的巨大關注。“灰姑娘”所處的城市空間位置,在青年路北首與勝利大街的交彙口環島中,當人們乘坐1路公共汽車,沿着青年路由南而北,到勝利街路口逆時針緩緩繞行環島繼續西行,似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透過車窗環繞注視“灰姑娘”,很容易留下一段打動人心的審美愉悅感受。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灰姑娘”成了當年最紅火的城市景觀,給很多濰坊人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來源:濰縣老事兒)

魯梅認為,從城市空間來看,當時濰坊的城市高度普遍偏低,在那種空闊的天際線下,高達5米的“灰姑娘”在空間視覺效果上就非常醒目突出,成為一幢标志性的主體形象。另外,青年路北首丁字形的特殊道路結構,更是讓“灰姑娘”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人們乘坐公共汽車繞環島一周,透過車窗凝望“灰姑娘”,那是一種360度全方位的美麗。而且,人們與這樣一座首次矗立于街頭的美麗雕塑邂逅,就如同初戀一般,記憶深刻而美好。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令無數濰坊着迷的“灰姑娘”,在青年路路口默默站立7年後,開始了她的颠沛流離之路。1992年,勝利街改造,灰姑娘被移走。“被移走的時候我們這些創作者都不知道。”郭心聰痛心地說。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灰姑娘”挪到人民公園後被刷上白漆,變成了“白姑娘”。(來源:濰縣老事兒)

“灰姑娘”起初是被移到了人民公園,或許當時的管理者看不上“灰姑娘”灰不溜秋的形象,于是叫人給她刷上了一層厚厚的白油漆,成了“白姑娘”。潘東鈴告訴記者,當年,父親聽說“灰姑娘”被刷上白漆後非常氣憤,一件包含衆人心血與情感的藝術品就這樣被糟蹋了。然而,這還不是“灰姑娘”最終的悲慘結局,當人民公園也開始改造後,“灰姑娘”又被挪到他處,從此下落不明。

當李金花得知“灰姑娘”再也找不到時,她懊悔不已,作為“灰姑娘”的模特之一,她才發現自己居然沒有一張和“灰姑娘”的合影,“灰姑娘”就這樣不辭而别了。

4

在灰姑娘失蹤的近30年間,不斷有市民自發地尋找。2012年,又有網友發起尋找“灰姑娘”的活動,當時齊魯晚報記者還有幸采訪到了潘連三先生。當時潘老已75歲高齡。提起失蹤的“灰姑娘”,潘老十分心痛,潘老說,“灰姑娘”是濰坊第一座城市雕塑,當時濰坊正處改革開放初期,由“小城”向“大城”邁進,城市建設生機勃勃。他對“灰姑娘”這個稱号很是喜歡,在他心中,這座雕塑象征着濰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和平的理想信念。可是,在城市變大的過程中,“灰姑娘”卻丢了,就像丢了自己的孩子一樣。當時,潘老還希望市民能提供線索找到“灰姑娘”,然而這個願望直到老人去世時也未能實作。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2012年,潘老接受齊魯晚報采訪,追憶“灰姑娘”。

潘東鈴告訴記者,“灰姑娘”創作時,他還是一個高中生,不過他經常到“灰姑娘”的創作現場去。後來,他接過了父親的衣缽從事了雕塑工作。而正因如此,“灰姑娘”也成了他心頭揮之不去的牽挂。 尋找“灰姑娘”也成了他和夫妻義不容辭的使命。

1月8日,面對重逢的前輩們,潘東鈴激動地掏出手機向大家展示兩張照片,照片中的内容正是他幾經周折尋找到的“灰姑娘”,令人遺憾的是,“灰姑娘”僅存一個頭部和一條手臂,其餘部分仍不知下落。

1月8日晚,當潘東鈴通過“濰縣老事兒”的直播間告訴大家這個消息後,主持直播的事兒君難掩淚水。潘東鈴告訴記者,是否向大家透露這個消息他思量了很久,他擔心那些深愛“灰姑娘”的人們會心痛,怕這些殘件會影響“灰姑娘”在人們心中的美好印象。可是他覺得還是應該給衆多關心“灰姑娘”的市民一個交代。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幾經周折,潘東鈴尋找到灰姑娘頭部殘件。(潘東鈴先生供圖)

潘東鈴告訴記者,“灰姑娘”的殘件找到時,上面還留着厚厚的白油漆,他費了很大的勁才沖洗處理掉,使“灰姑娘”又露出她的真容。與此同時,一個重塑“灰姑娘”的想法,也在他腦海中萌生。

潘東鈴說,重塑“灰姑娘”,在藝術和技術層面都沒有難度,保留下來的這兩部分構件,這是“灰姑娘”留下來的火種,他還有父親留下來的設計小樣,加上衆多照片作為參考,他有信心做到95%以上的複原度。潘東鈴的想法得到了各位老師的一緻贊同,他們表示,如果需要的話,願意再次為“灰姑娘”聯手合作一把,讓“灰姑娘”重生。

不過,魯梅提出了現實的問題。她告訴記者,“灰姑娘”當年所處的城市空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複原,選擇合适的空間、位置擺放就非常重要,即便是再次将其樹立在原本的位置,或者是完全複制原來的高度,是否能夠呈現當年的城市空間美學效果,需要慎重綜合考量。

曆經38年,“灰姑娘”為何讓濰坊人念念不忘?

再見“灰姑娘”樣稿,大家無限感慨。如果“灰姑娘”有望重塑,老夥計們願意再次聯手合作。

記者提到,2019年,濰坊對白浪河綠地廣場改造,當時就提出要重塑“灰姑娘”,對此魯梅表示,從空間美學效果看,灰姑娘坐落位置需要尋找合适的空間,不過這需要城市規劃部門和政府部門主導和支援。

齊魯濱表示,濰坊的城市雕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屬于出道即巅峰,潘連三先生是濰坊雕塑界的領軍人物,帶動并影響了濰坊城市雕塑的發展,應該說走在了全國同時期同級别城市的前列。“灰姑娘”可以當作一個文化現象去探讨,人們追懷“灰姑娘”,其實就是梳理濰坊當年這種開風氣之先的情懷與鄉愁。濰坊是“中國畫都”,但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書畫之都,其格局更應該定位于打造美術之都、藝術之都、文化之都。是以,應該呼籲這座城市要重視主題城雕對于城市空間形象提升的作用,濰坊可以嘗試複原“灰姑娘”或者新創作一個能夠媲美“灰姑娘”、能夠代表濰坊城市氣質和格局的主題城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