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1950年12月15日,距離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已經将近兩個月了,志願軍在戰争初期就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兩次大型戰役打下來之後,志願軍已經在12月5日收複了平壤。

可就在這一天,有一份電報放在了蘇聯克裡姆林宮的一間辦公室内,這個辦公室是蘇聯共産黨中央總書記斯大林的,這份電報的名字就叫——《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情況的報告》,這是蘇聯在人民軍中的軍事顧問戈爾拉喬夫上校給斯大林做的彙報。

這份電報卻不是彙報志願軍連連取勝的,卻是專門向斯大林告狀,狀告的人就是人民志願軍的總司令彭德懷元帥,斯大林看後居然大怒不止,這是為什麼?彭德懷在戰場上做了些什麼,斯大林在仔細研究之後,居然開始恭維彭德懷?

一、戈爾拉喬夫上校的不解——彭德懷為什麼露出這麼大的破綻?

志願軍面對的是一個美國指揮體系和自己從未交鋒過的美國軍隊,雖然初期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這些勝利也有着美國人驕傲自大的因素,如果貿進南下,那麼一定就會陷入極為艱難的後勤保障供應中,這是經曆過彭總深思熟慮的,而且彭總也是經過一系列考慮,才按部就班布置下了兵力。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但是,當時這個蘇聯顧問戈爾拉喬夫上校卻在電報中這麼對斯大林說道:第一點,志願軍在敵人的薄弱環節沒有組織出強大的突擊,而且也沒有組織突擊集團,其實就是各個軍在自己的獨立方向突擊,甚至兵力和武器都平均分布在了整條戰線上。

其次,因為沒有後續部隊的跟進,也就是“第二梯隊”,這導緻第一梯隊取得的戰果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第三,正面進攻部隊的行動也很不堅決,當時讓美軍沒有絲毫阻力地後撤了,美軍也正是以才得以重新部署。最後一點尤其注明了,志願軍在美軍最危急的時刻,停止了自己的進攻。

這個蘇聯顧問并不是紙上談兵的繡花枕頭,他親眼見到了第一次戰役志願軍打敗聯合國軍,第二次戰役中的清川江戰役以及在長津湖伏擊陸戰第一師,志願軍的骁勇作戰給這個蘇聯上校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爾拉喬夫上校其實清楚地看到了彭德懷的“破綻”,這個最重要的破綻就是他在電報中寫明的“各個軍都是在自己的獨立方向突擊,兵力、兵器平均分布在了整條戰線之上。”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他觀察地非常仔細,但是,為什麼既然彭德懷元帥戰略布置上有着這麼多的“破綻”還能夠獲得一系列成功呢?這是因為,蘇聯上校雖然發現了這個明顯的破綻,但是指揮部一定知道自己的部署,地圖就在作戰室上挂着呢,這蘇聯上校完全不懂彭德懷什麼要這麼做,這就是彭德懷的戰術,擺在明面上的戰術。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這就是彭德懷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的打法,沒有預備隊,但是要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戰場上的一線,因為當時美軍的陣型就是這樣,預備隊非常不足,而且後方也是一片空虛,隻要志願軍能夠形成突破,那麼獲勝就是時間問題。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但是,這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志願軍面臨的問題也和美軍是一樣的,如果美軍開始反擊,那麼志願軍同樣也沒有支援部隊,隻要美軍一旦形成了突破,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彭德懷元帥為什麼要兵行險招呢?

蘇聯上校的這些分析,就說明了彭總打算要與美國軍隊硬碰硬,像走鋼絲一樣冒着巨大風險與美軍戰鬥,這就說明彭總心中已經有了把握,而且,以當時志願軍的情況,這場仗也隻能這麼打下去,彭德懷必須要做到完美布置。

二、人民志願軍與美軍部隊的交鋒——宏觀上的戰場

蘇聯的上校看出來了彭德懷的戰略意圖,當時的美軍中将,時任第八集團軍的司令沃克自然也看出來了,于是,在1950年的11月25日,志願軍在彭德懷元帥的率領下發起了波瀾壯闊的戰役,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第二次戰役”。

在彭德懷指揮的50軍、66軍、39軍、40軍的進攻下,聯合國軍的部隊連連後退,其中包括美軍第24師、英軍第27旅、韓軍第1師團、美軍第25師、美軍第2師都在敗退無法招架。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據後來生還的美軍回憶,當天夜晚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詭異了,因為就在中國人發動攻擊的時候,南韓軍隊突然就潰不成軍了,根本形不成戰鬥力,“到處都是中國人”美軍當時也驚慌失措了,話筒和電台中傳來的不是一個人的聲音,而是打電話的士兵被擊中後,一個又一個士兵們接過電話發出的聲音。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這一切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志願軍把這些美國士兵打得七零八落,甚至無法控制戰局,傷亡慘重,在這種情況下,觸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一個又一個聯合國部隊的軍營接連潰敗。

而且,美國部隊顯然沒有中國部隊有經驗,因為當時他們在逃亡的過程中,需要渡過清川江,清川江的水并不深,頂多隻到腰部,膽識他們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因為當時水冰涼刺骨,他們居然直接穿着短褲過江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這麼多年的戰争中早就積攢下來了寶貴的經驗,在長征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需要在渡江前把衣物脫幹淨,這樣江水就不會把衣服弄濕,體溫就能慢慢烘幹衣服。而且,志願軍挖過的工兵坑更讓這些美國大兵感到膽寒,因為這些坑的深度幾乎一模一樣,而且大小、規格也全部相同,是非常完美的正方形,就像是景觀設計師留下的作品。

美國人認為自己絕對做不到這樣,因為他們自己挖坑的時候經常非常随意,信手拈來,平時自以為擁有超越敵人的火力支援,就變得懶散,北韓人民軍也不可能做到這種程度。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側翼的迂回部隊38軍以及第二層迂回部隊42軍則在德川和甯遠發起戰略進攻。志願軍成功擊潰了韓軍第7、第8師團,打開了這次戰役的突破口。然後38軍向價川、軍隅裡,42軍則向順川,迅速穿插,向着美軍第八集團軍後方突進,準備給敵人緻命一擊。

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當時做了些什麼呢?他當時下達了如下指令:第一,讓美軍第一軍迅速後退到新安州的附近,原美軍的第九軍的第25師配屬給美軍的第一軍。然後,南韓軍隊的第二軍歸美國第九軍指揮,迅速調整自己的兵力,確定成川到陽德北部這一帶,掩護集團軍退到安州至軍隅裡這一帶,以圖後勢。還有,讓集團軍預備隊的美軍騎兵第一師配屬給美軍的第9軍,而且還給騎兵第一師配屬英軍的第29旅,後來又增加了英軍的第27旅,確定順川到北倉裡這一帶的安全,掩護在集團軍的右側。

最後一個指令就像是純粹犧牲韓軍、給部隊創造一些時間的舉措,沃克居然指令韓軍第三軍團北上,加入戰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整個北韓戰争中,志願軍面對初期和後期的韓軍基本上都是蹂躏,即便是到了1952年左右,韓軍稍微形成了一些戰鬥力,但是還是對中國志願軍造不成實質性的威脅。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最後的結果我們其實都知道了,我們現在來看看沃克這個指令産生的效應,本來美軍的進攻陣型是以24師、韓軍第1師以及英軍的第27旅為左翼,美軍的25師和第2師為中翼,然後,以韓軍第2軍團為右翼。

在志願軍們進攻的時候,沃克把左中右三路并成了兩個集團,其中左集團交給了美軍的第24、25師,以及韓軍的第一師團這些部隊組成,就是阻擋志願軍左側的50、66、39三支部隊的攻擊。

當時韓軍的第一師團在龍山洞的南部負責阻擊志願軍的進攻,他們掩護着美軍的部隊撤退。

右集團則是由美軍的第2師、土耳其旅、以及美軍騎兵第一師,英軍的第29、27旅、美軍空降第187團戰鬥隊等部隊組成,專門負責阻止志願軍襲擊側後方。

然後,美軍的第二師頂在了右上角,對付大軍趕來的志願軍40軍,那個土耳其旅則負責阻擊非常強的對手,這就是後來被稱為“萬歲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剩下的部隊們則統統被安排到順川、新倉裡和北倉裡的一帶,就是讓剩下的部隊全部進行回援就是對付解放軍的四十二軍,這就是第八集團軍能夠用上的所有兵力了。

在其他所有的戰線,沃克都是用最少的部隊去幹最多的事情,他們把一個師的兵力,也就一萬人左右的數量去打志願軍一個軍的三四萬人,但是最後這一招,就是想用八萬餘人的兵力殲滅志願軍42軍。

他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部隊來對付彭德懷将軍的這些部隊?這是因為當時順川就在軍隅裡這一帶的下方,萬一美軍第二師擋不住志願軍猛烈的進攻,那麼就可以随時求援,靈活應變,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同樣,因為沃克将軍知道彭德懷把部隊一線展開了,手上根本沒有能用的預備隊,那麼隻要這些兵力擊敗了42軍,美國軍隊在右下方的部隊,就能夠很快地進行馳援,對志願軍進行反包圍,讓志願軍陷入險境。

美軍這些計策也确實稱得上是不錯,但是他們的對手是彭德懷元帥所指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當時是怎麼做的呢?就像是一個棋手一般,高手對決就在差距就在毫厘之間,彭德懷直接變招,改變了政策!

彭德懷直接指令113師直接進攻三所裡,這就意味着在美軍中嵌進了一根鋼釘一樣,讓美軍兩個集團之間無法彌合溝通,這也就意味着直接切斷了兩個集團的聯系,這個變招讓美軍措手不不及,直接導緻了美軍潰退到了三八線附近,後來也被美國人稱之為“美國陸軍史上的最大慘敗”。

這也是為什麼斯大林訓斥戈爾拉喬夫上校的原因,在看到電報之後,斯大林大力贊揚了彭德懷的指揮藝術,并且還勒令發電報的戈爾拉喬夫回國,斯大林恭維彭德懷就是現代的軍事天才,這真的實至名歸,斯大林的這些話都記載在北韓戰争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檔案之中,千真萬确。

三、尾聲

他們的戰敗似乎早就有迹可循,根據後來的史料來看,就是在這一天,在第8集團軍的防區之内,威名赫赫的時任第二步兵師的師長勞倫斯·凱澤少将召集了所有将領參加了一次非常特别的軍事會議,就在這個會議上,凱澤神采飛揚地說道:“我們就要回家了,我們能夠在聖誕節之前回家!”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這個師長顯然是想錯了,在那天夜裡,整個第八集團軍都陷入了混亂不堪的情況,一整個集團軍的兵力都在黑暗之中撤退,但是志願軍進攻的聲音卻越來越近,到了11月29日的時候,這個就在前兩天還沾沾自喜的将軍通過無線電告訴第9軍軍部,自己已經危在旦夕,因為當時志願軍已經把他們打得找不着北了,進攻非常猛烈,自己損失慘重。

彭德懷是我軍久經沙場的大将,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這一次也同以往一樣,沒有任何差別,其實,志願軍早就在耐心地等待着敵人進入包圍圈,我們對聯合國軍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哪一支部隊部署在什麼位置,承擔着他們側翼掩護任務的是哪一支南韓部隊等等。

志願軍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内,就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足足30萬大軍開進了北韓,這些伏擊大軍天衣無縫,甚至敵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美國軍事史學家斯拉姆·馬歇爾後來對此形容道:“他們就像是沒有身影的幽靈一樣。”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沃克中将的結局也非常悲慘,就在這二次戰役中,美軍在東西兩線突進進攻,在中間交給了韓軍第七師、八師防衛,結果後來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滅了南韓軍隊,然後美軍的兩路軍隊基本上被分割包圍、潰敗逃竄。

在韓軍和美軍逃亡的時候,南韓軍隊的車輛卻撞上了美軍沃克中将的汽車,沃克中将當時就坐在裡面,這次車禍讓他身亡了,縱觀整個北韓戰争,沃克就是這次戰争中美軍死亡的最進階别的軍官,同時他也是南韓軍隊在戰争中殺死的最進階别的軍官,他的遺體被運送回美國的這一天,就是美國人過的聖誕節,令人唏噓感歎。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這些具體的敵人,他們面對了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場伏擊戰,因為當時“一切都亂了”,美國人從未見過這個沒有重型武器的軍隊能打得這麼好,因為當時志願軍隻有迫擊炮和機關槍,但是我們已經把迫擊炮的作用用到了極緻。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美國人自己也說,這種輕機槍在作戰中非常有利,是整個北韓戰争中最最實用、同時也最基本的步兵武器,雖然他們(志願軍)用的武器沒有M1步槍和卡賓槍這麼準,但是就是能夠在短時間内形成劇烈的火力網。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後來升任中将的哈爾·摩爾上尉回憶道:“那個聲音就像是搖動裝着石頭的鐵罐子,在全自動的狀态下,它能夠發射大量的子彈,在北韓戰争中造成傷亡最大的其實就是近距離作戰,那時間非常的短,但是傷亡卻非常慘重,誰能活下來,其實全看誰反應的速度更快,在這種情況下,敵人的戰鬥力和武器都讓我們自己自慚形穢,這些遭遇戰很快就結束了,但是,最後的失敗者往往是我們自己。”

是的,除了将軍在沙場上馳騁帷幄,這具體的一個個士兵的戰鬥力也是真正決定戰場走向的關鍵,我們志願軍吃的穿的都沒有美軍好,裝備也差了很多,但是就是能夠戰勝他們。

美軍中将和蘇聯上校看出彭老總的破綻,但他們都不懂其中的深意

這就是意志的對抗,聯合國軍的士兵們很多人一直在懷疑這次戰争的意義,他們不具備戰勝對手的信心,以及對戰争的正義性的懷疑,但是志願軍不一樣,“保家衛國”的思想深入人心,身後就是自己的祖國,從一開始他們就輸定了。

是以,在彭德懷的指揮下,戰士們英勇作戰,讓這些美國人、英國人和土耳其人等國家的士兵們戰敗了,他們的隊伍越來越稀疏,逃亡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當很多部隊都開始四散奔逃的時候,他們已經潰不成軍,而随着事态逐漸惡化,“指令”這個詞也失去了它原本的含義了。

正因如此,他們輸掉了這場戰争,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是。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