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存亡之際,許多英雄兒女為之獻身,為了國家和民族抛頭顱灑熱血,最終在戰火中成長為革命英雄。蕭克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我國開國上将之首,一生當中搭檔過五位開國元帥,可以說他的人生是非常的精彩。
蕭克的少年時期
蕭克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這為他獲得先進思想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蕭克出生的時候,清王朝已經走向了沒落,社會動蕩不安,底層人民的生活一直處于黑暗之中,蕭克也在這個時期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由于家庭的原因,蕭克從小就接觸了教育,開始讀書。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讀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宋教仁傳》《心理建設》等書籍,對三民主義産生了深厚的興趣。
随後,為了追随孫中山先生,他來到了廣東,加入了黃埔軍校。
一腔熱血隻為精忠報國,蕭克此生的夢想就是可以振興中華民族。因為在他的幼年時期,社會的動蕩不安讓他對生死司空見慣,這對于一個還處在少年時期的孩童,是一種精神上的打擊。
三民主義的初衷是無比美好的,這也是蕭克為什麼會選擇三民主義,并且加入其中的重要原因,蕭克對孫中山先生更是無比崇拜的。
但是一個噩耗,讓他對自己的信仰第一次産生了懷疑,并且堅決了選擇加入中國共産黨。
為了工作,搭檔元帥
1927年,蕭克20歲時被配置設定到葉挺的71團擔任指導員。
同年,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開始大肆屠殺共産黨人。
面對這一情況,蕭克對自己的信仰産生了動搖,這還是他想要的三民主義嗎?
于是,在中國共産黨的感召下,蕭克加入了共産黨,成為了光榮的共産黨員,并且參加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鬥争的第一槍。
随後,更是跟随部隊一起長征,與士兵一起同甘共苦,最終,建立了湘鄂川黔根據地。然而這些經曆并不是蕭克最傳奇的,蕭克更為傳奇的經曆,是他曾經與5位開國元帥搭檔過。
第一位元帥是賀龍将軍。
在抗日戰争時期,兩人是正副師長,一起工作、帶兵。直到1942年,蕭克改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當時晉察冀軍區正司令是聶榮臻。
在戰争期間,為了勝利蕭克與兩位元帥之間緊密配合,最終取得了抗日戰争的勝利。
抗日戰争結束後,蔣介石依舊想要重蹈覆轍,再次背叛革命,消滅共産黨。
但此時,共産黨已經有了武裝鬥争的經驗與資本,解放戰争一觸即發。1948年,解放戰争來到了最終階段,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部隊已經逐漸消亡殆盡,一舉統一中國指日可待。
這個時候,國家需要的不再是一位将軍,而是可以培養人才的優秀老師。
于是,蕭克離開了戰場,來到了葉劍英這裡,協助他建設華北軍政大學,為我國提供更多優秀的軍政人才。
1949年,解放戰争獲得全面勝利,新中國成立。蕭克來到國防部任職,在這裡,他與劉帥、彭老總朝夕相處一起工作,配合非常默契。
蕭克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位與五位元帥都共過事的上将,要知道開國元帥也不過10人。
第一大将,晚年得獎
1955年,為了表彰為革命奮鬥終生的功績,我國開啟了第一次授勳儀式。其中,開國元帥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
而上将55人當中,蕭克排名第一位,可見在衆人心中,蕭克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
得到上将軍銜後的蕭克并沒有是以驕傲,他的生活每天還是與往常一樣,訓練部隊,看書、寫作。
雖然在往後的那十年艱苦的日子當中吃盡了苦頭,但是蕭克依舊在苦中作樂。
後來,在蕭克自己的叙述當中這樣說道:
“離開部隊是讓他很傷感的一件事,但是在農場勞動,卻使我吐血的毛病得到了好轉”。
就這樣,蕭克在農場裡幹了整整12年,直到1972年,才被調回中央,成了副國級上司人。
在官職上,蕭克已經做到了頂點,他所要追求的早已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層次的追求。
1991年,蕭克在抗日戰争時期創作的《羅霄軍》被改名為《浴血羅霄》,并且榮獲茅盾文學獎,此時的他已經是84歲高齡了,令人十分敬佩。
結語
2008年10月24日,蕭克将軍在背景與世長辭,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是我國文武雙全的儒将,為我國軍政人才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