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來自首

面目棱棱,剛氣烈烈。勢力苞苴,莫我敢敚。嚴肅者政,苛刻匪心。非漢法吏,乃古直臣。——孫承恩《包孝肅公》

在我國古代時,科技和裝置比起如今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但在極少能依靠外物破案的條件下,依舊出了很多名探,他們聰慧過人,斷案如神,很多斷案過程都被當成故事在民間流傳。這些人裡,以包拯和狄仁傑以及宋慈最為出名,雖然他們成長生活在不同時期,但都被人們冠上了一個相同的稱号——“神探”。既然能被尊稱為神探,必定都有他們的過人之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名之案”,今天要講的就是包拯用自己的智慧,輕松破解了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的案件。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來自首

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來自首

牛舌被割

一年秋天,此時正是包拯初入官場不久,秋天正值農忙期,家家戶戶都忙于在田裡收割農作物。這一天,包拯在大堂處理繁忙公務的時候,突然有人在大廳外拍案叫冤。包拯指令手下出去看看,一個農夫在外邊大聲喊冤,随機被衙役帶進了大堂。農夫把牛舌交給包拯,随即哭訴:我的耕牛被人割了舌頭。這被割了舌頭的牛再不能自己吃草進食了,隻能眼巴巴等死了。

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來自首

包拯聽到案情,默默思索了一會,随即心裡就有了主意。問了農夫最近有沒有招惹什麼人,或者與誰有過節,可是農夫說最近平安無事,大家都忙着秋收哪有時間鬧事。此時包拯再沒有多問,隻是告訴農夫,既然這牛已經活不成了,回去把牛宰了,去集市上換點錢,還能回點本錢。農夫聽了之後有些慌張,因為當時北宋時期有明文規定,不允許私自宰殺耕牛,如果殺了會被逮捕坐牢。農夫想了想,這是縣令說的,那自己殺了牛應該沒有什麼事。于是聽了包拯的話,回去當天晚上就把牛殺了,把牛肉都割下來準備拿到集市去賣。

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來自首

自投羅網

第二天大清早,和農民同村的一個人來上,告訴包拯那個農民違反了宋朝的法令,殺死了自己耕牛。隻見包拯大聲地向他提問:你為什麼割了那頭牛的舌頭?那個前來上訴的人聽了,大為吃驚,緊張到說不出話。此時包拯已經知道他是割牛舌的犯人了,于是包拯就指令手下将此人抓起來。又派人去将農夫找來,農夫看到被官差逮捕的村民恍然大悟:“大人真是料事如神啊,我與此人一年前鬧過沖突,本以為都是鄉親,互相釋懷就好了,沒想到他竟然是兇手。”

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來自首

其實,包拯在看到牛舌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切牛舌的人的意圖不是牛,而是養牛的農夫。斷了牛舌頭的牛不能活。農夫隻有兩個選擇,眼睜睜地看着這頭牛餓死,或者殺牛。如果殺了牛的話,會陷入切牛舌頭的人的圈套。如果農夫中了他的圈套,這個人立刻報告官府,有人宰殺耕牛,即便不能報官,耕牛死了也能讓農夫損失很大。是以,誰來了官府報官有人殺牛,那個人必定是切牛舌頭的犯人。如果貿然派人去村裡調查,此人肯定會因為害怕而躲起來,那案子就沒這麼容易破了。包拯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讓農夫殺了耕牛,兇手就會來“自首”。

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來自首

鐵面無私

包拯為人至孝,說史書記載,包拯考中進士離家做官沒幾年。因為父母年事已高,不想讓兒子裡的太遠,包拯毅然辭官回鄉,贍養父母。父母相繼過世後,他在墓旁自建草廬,直到守孝結束依然不願離開。除了對父母孝順,包拯也是一個愛民的好官,從來不以身份自居,體察民情,對于到自己手上的每一件案子都公平公正,鐵面無私。從來不讓壞人得利,也不會讓好人蒙冤。當時在自己家鄉廬州做官時,包拯的一些親戚認為包拯官職這麼大,看在親戚面子上會饒恕包庇自己,仗着包拯的勢力幹了不少壞事。包拯沒有包庇任何一個親戚,全部秉公執法,按當時的律法一一審判。

一農夫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回去把牛宰了,兇手就會來自首

後來在開封做官,因為開封府的訴訟流程非常複雜,往往案子要轉幾手才能到達知府手上,一些官員就在遞交過程中設定障礙,私下勒索錢财,為了能報官,不少人都忍氣吞聲交了錢。包拯到任後,直接大開正門,讓上訴的人直接可以在大堂上見到官員。結語

包拯一生都兢兢業業,做出了很多業績,而他的公平公正也讓他流芳百世,至今在開封、合肥等地都建有包公祠來紀念他。

參考資料:《包孝肅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