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就為了面子,秦王殺了此人,結果損失30萬兵馬,将秦統一推遲20年

秦始皇當日一統六國,開創秦朝,這樣的功績足夠讓他毫無異議地被視為千古一帝,更别提他成為始皇帝後為天下做出的貢獻,尤其他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更是對中國和世界曆史産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秦國一路從春秋戰國時代走來,有過輝煌的巅峰,也有過落寞的低谷,好在曆任秦王都在為秦國大業而奮鬥進取,直到秦王嬴政即位後,十年間滅掉六國,這樣的戰績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秦始皇還得了一個霸氣的外号,中華祖龍,可想而知他在中華曆史上的至尊地位。

到了秦王嬴政這一代,秦國積攢的實力足夠支撐嬴政的野心,能夠讓他在十年之内連滅六國,但在這之前,秦國也有過一統六國的機會,那就是邯鄲之戰,如果能夠在這場戰争中取勝的話,秦國實作天下大一統的大業至少可以提前二十年,或許因為蝴蝶效應,提早二十年建立的秦朝能夠延續數世,最起碼不是到了秦二世,剛建立不久的秦帝國就已經土崩瓦解。今天就來講一下一向無往不勝的秦國為何會在邯鄲之戰中大敗,損失了近三十萬的軍隊。

就為了面子,秦王殺了此人,結果損失30萬兵馬,将秦統一推遲20年

話說由于秦昭襄王即位後,由于年紀尚小,便由他的母親聽政,也就是秦國著名的“鐵娘子”宣太後,在她當權期間,外戚魏冉為宰相,威震秦國,魏冉還為秦國納入一位将軍白起,後來成為了戰國四大名将之首,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殺神”,白起征戰六國,為秦國日後一統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範雎的話,奪了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範雎為宰相,莫認為秦昭王做了四十一年秦王後才獨掌大權,這是否太過遲了些,那可一點也不遲,因為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指令白起進攻南韓,可南韓聯趙抗秦,于是秦王下令白起、王龁率軍進攻,趙國有廉頗大将堅壁固守,這場仗并不好打,持續了三年時間後,趙國這邊軍心動搖,趙王換下了廉頗,換上了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于是白起輕而易舉地打敗了四十五萬的趙軍,趙國從此由強轉弱。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乘勝進攻,可惜秦國的應侯範睢生怕白起再立軍功,超過他的地位,于是便勸秦昭王應該讓軍隊好好修整一番,隻需讓趙國和南韓各地求和就行了。

就為了面子,秦王殺了此人,結果損失30萬兵馬,将秦統一推遲20年

趙國打算割讓六個城池請和,但大臣虞卿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以秦國的貪婪,日後隻怕會索要更多的土地,于是趙王猶豫了,聽從了虞卿的建議,打算聯合齊國以抗秦,同時還與其他各國交好,打算與秦國再進行鬥争。秦昭王這邊得知趙王的主意後,非常生氣,下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可趙國已經吸取了經驗教訓,老将廉頗繼續帶兵作戰,頑強抵抗,趙國以舉國之力誓死抗秦。

王陵打到第二年,仍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哪怕秦昭王派了十萬軍隊支援,還是無法取勝,于是再派十萬軍隊圍攻邯鄲,可結果卻是秦軍死傷過半,既然損耗已經這麼大了,秦王聽取範雎的建議,又派了五萬的軍隊增援,還有大量的糧草,誓要拖垮邯鄲。

就為了面子,秦王殺了此人,結果損失30萬兵馬,将秦統一推遲20年

至于邯鄲之戰中為什麼沒有白起這個猛将帶兵作戰,那就是因為秦王的懷疑和範雎的嫉妒,白起沒有乘勝進攻,被召回秦國,等到秦王再想要攻打趙國的時候,趙國已經暫時緩過來了,一時半刻很難打下來,是以他稱病不戰,是以秦王就派了其他人,最終結局果然如白起所料,秦國勢必會敗。因為這不是簡單的兩國之戰,還有着其他國家的參與,原本趙國已經堅持不下去了,但之前趙國與魏國和楚國交好,是以魏楚兩國在關鍵時刻派出大軍支援,此時秦軍腹背受敵,失敗是必然的。

秦昭王強制指令白起作戰,卻在途中賜死白起,因為高傲的秦王無法忍受自己犯下的錯誤,當時若按照白起的主意,乘勝進攻,邯鄲早就拿下了,還有若聽取白起的建議,不進攻邯鄲,如今秦國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損失。若此戰被白起帶領的話,或許還有可能取勝,因為白起多次帶兵打仗,與秦軍将士的磨合度更高。

就為了面子,秦王殺了此人,結果損失30萬兵馬,将秦統一推遲20年

而且魏國和楚國聯軍乘勝進攻河東,秦軍再次大敗,導緻河東郡數座城池失守,其中魏國收回了自己的失地,其他國家見狀,也立馬派出軍隊收複失地,趙國、魏國、南韓、楚國趁機收複之前被秦國攻占的大片疆域。秦國奮鬥了這麼多年,一場戰敗回到了解放前,損失了近三十萬的軍隊,原本打下的土地都被拿了回去,同時還讓東方諸侯國第一次嘗到合縱抗秦的甜頭,日後秦國再想取勝,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這樣一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就被推遲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