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走于黑洞的邊緣,卻不被黑洞所吞噬,這個天體是怎麼做到的?

黑洞是宇宙中一種極其強大的天體,理論上認為黑洞的實體隻是一個密度無限大而體積無限小的奇點,不過由于黑洞事件視界範圍内的區域是完全不可見的,是以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去驗證這一推斷。

為什麼黑洞事件視界之内是完全不可見的呢?要擺脫一個引力場的束縛,就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初始速度,比如要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進入近地軌道,就必須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千米。而要徹底擺脫地球引力前往其它星球,那麼就必須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1.2千米。若是想擺脫整個太陽系的引力束縛而去往宇宙深空,那麼就必須達到第三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6.7千米。

遊走于黑洞的邊緣,卻不被黑洞所吞噬,這個天體是怎麼做到的?

黑洞的引力強度遠非地球和太陽可比,是以在一定範圍之内,即便是達到了光速,也無法逃逸而出,是以這個範圍之内的區域就成為了一片完全不可見的世界,而這個不可見世界的邊界就被我們稱之為“事件視界”。

在事件視界之内,光也無法逃逸而出,但這并不意味着事件視界之外就是安全的,事實上黑洞引力所能夠影響的範圍是非常廣的,不過這也并不稀奇,即便是太陽,引力也可以作用于2光年之外。受黑洞強大的引力影響,廣大範圍内的天體都會圍繞其運作,于是也就形成了一個更為強大的引力核心,這個引力核心可以主導一個星系的運作。

遊走于黑洞的邊緣,卻不被黑洞所吞噬,這個天體是怎麼做到的?

同宇宙中所有的星系一樣,銀河系的中心也存在着一個恒星級的黑洞,它的品質約為太陽品質的400萬倍。

這個被命名為“人馬座a*”的黑洞帶動周圍密集的天體運動并形成了一個引力核心,也就是銀心,在銀心的作用下,半徑為數十萬光年的銀河系就轉動了起來。黑洞周圍的天體會因黑洞的引力作用而圍繞其運作,但如果一個天體與黑洞之間的距離太近,那麼則無疑會被黑洞的引力撕裂并吞噬。有沒有例外?有,在2011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就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天體。這個天體的光譜型為G,是以就被命名為G2,被發現的時候,它的運動軌迹正呈現向黑洞靠近的趨勢。

遊走于黑洞的邊緣,卻不被黑洞所吞噬,這個天體是怎麼做到的?

起初,天文學家預測G2的最終命運就是被黑洞的引力撕裂并吞噬,于是便滿懷期許地等待着,畢竟黑洞吞噬恒星的場面可不是經常能見到,然而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

經過3年的等待,2014年,G2終于來到了距離黑洞事件視界最近的地方,由于黑洞強大的引力拉扯,它的形狀開始變化,被越拉越長,然而它最終并沒有被撕裂,而是從黑洞的身邊逃走了,而且随着距離與黑洞越來越遠,它被拉長的身形也逐漸恢複了原樣。天文學家們沒有等來黑洞吞噬恒星的奇觀,但卻等來了恒星逃離黑洞的盛景,這更是難得。那麼G2到底何德何能,為什麼能夠從黑洞強大的引力之中逃離出來呢?

遊走于黑洞的邊緣,卻不被黑洞所吞噬,這個天體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說G2是一顆恒星有些牽強,嚴格上來說,它應該是一個塵埃雲,通過觀測,我們隻能夠确定它的表面是大量的氣體和塵埃。

但是這片塵埃雲和普通的塵埃雲又不相同,它自身的溫度很高,溫度從何而來呢?由此可以推斷塵埃雲中間存在着恒星。若如此說,恒星的外圍為什麼會附着如此之多的氣體和塵埃呢?因為這并不是一顆獨立的恒星,而是兩顆恒星碰撞之後的産物,由于碰撞,大量的氣體和塵埃被釋放了出來,是以才會形成這樣一個特殊的塵埃雲。當然,這隻是推測,而針對這一推測,德國科隆大學的科學家則提出了一個不同的看法。

遊走于黑洞的邊緣,卻不被黑洞所吞噬,這個天體是怎麼做到的?

這樣一個塵埃雲,内部并不一定是一顆由兩個恒星碰撞産生的新恒星,也有可能是三個互相運作的恒星,而這三顆恒星的年齡可能隻有100萬年左右。

由于恒星本身就是從星雲之中産生的,而這三顆恒星又是剛剛形成,是以周圍還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未被吸收。不過說法的唯一問題在于,就目前的了解來看,人馬座a*附近并不具備恒星形成的條件。不論G2是兩個恒星碰撞的産物也好,三顆新恒星也罷,都無法解釋它為什麼能夠從黑洞邊緣逃脫。其實,人類對于黑洞周圍的極端環境以及天體之間的引力互相作用,認知都十分有限,這個謎題還需要我們慢慢破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