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文/學乃身之寶

自體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深以為然。

那麼,怎麼判斷父母是什麼人呢?或者父母是個怎樣的人,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國内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給出了答案,即父母應該成為一個清爽的人。

包括,在關系中邊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夠自得其樂,不太依賴他人;處理事情立斷果決,不拖泥帶水;懂得尊重他人的邊界,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從父母的人格上說的。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1.清爽的父母,會處理好自己的焦慮

我們要相信,絕大多數父母是想成為好父母,想好好教育孩子的,但有些父母的出發點雖然是好的,結果卻适得其反。

比如,那些為孩子成績而焦慮的父母們,尤其是媽媽,他們以"我都是為你好"的理由來敦促孩子,甚至是責罰孩子,以讓孩子用心學習。

那麼,他們的焦慮真的來自孩子成績差嗎?

或許,在他們看來,孩子成績差意味着考不上好大學,甚至是考不上大學,而沒有讀好大學的人,或沒讀大學的人的生活是艱難的(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孩子成績差讓自己沒面子了,等等),是以他們才會向孩子傳遞這種焦慮。

這麼說,并不是要父母對孩子學習成績不管不顧,而是希望父母們能好好審視自己的内心,問問自己到底在焦慮什麼,焦慮背後的恐懼真的是事實嗎。

其實,那些因為孩子成績差而焦慮的父母,更多的是,他們不相信一個普通人(或是沒有讀好大學的人,或是沒讀大學的人),也可以活得很幸福。

在父母的潛意識裡,他們的生活總是感覺不夠幸福,隻有當他們擁有了更多、更好、更優秀之後,才覺得自己很幸福,于是對孩子有高要求和高期待。

但事實上,幸福是主觀感受,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又是不同的。

演員陶虹曾在接受采訪中說到,當好媽媽并不難,關鍵是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

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陶虹因小時候被寄養的經曆,讓她一直覺得和媽媽的關系不夠緊密,但經過多方面探尋後,她發現并不是這樣的,她了解了媽媽當時的決定,也明白媽媽對自己的愛,于是内心與媽媽和解的她,在面對自己和孩子的關系時,會更輕松。

因為她沒有因自己童年缺愛,或把被忽視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過度補償。

從這個角度來說,陶虹就是一位清爽的媽媽,因為她懂得處理自己的焦慮和情緒。

這也是心理咨詢師叢非從老師說的:

“當你不再對自己的生活體驗到那麼焦慮,你才不會去對孩子的生活焦慮。當你不再努力去控制自己的生活,你才不會去控制孩子。親子問題的答案,從來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和自己的關系上。”

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2.清爽的父母,不會強迫孩子

前面說了,清爽的父母會處理好自己的焦慮,除此之外,他們也不會強迫孩子,能夠了解孩子的決定,尊重孩子的選擇。

電影《天倫之旅》中的弗蘭克,和其他普通的父母沒有什麼不同,他曾是給電線塗保護層的勞工,他有四個孩子,現在退休在家,妻子去世後,他發覺自己和孩子們的關系疏遠了,因為之前都是妻子和孩子們聯系,是以他想試着和孩子們重建感情,就這樣,他不顧醫生的告誡(他有心髒病,不适合一個人坐飛機),獨自踏上了看望孩子們的旅程。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才慢慢成為一個清爽的父親,因為他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強加的。

大女兒艾米的婚姻出現了問題,大兒子羅伯特也不是指揮家,小女兒是同志,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二兒子大衛,已經去世,并沒有成為他想讓他成為的大畫家,可以說,弗蘭克的四個孩子都沒有活出他期待的樣子。

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但影片讓人感動的地方在于,弗蘭克知道了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是錯誤的,他看破但沒有說破。

影片的最後,躺在病床上的弗蘭克真誠地向大衛道歉,并告訴他“無論你做什麼,我都為你感到驕傲”,那時的他,也成為了孩子們的好爸爸。

清爽的父母,懂得孩子的生活可以和自己期待的不同,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不是父母身上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的工具。

正如詩人紀伯倫在《緻孩子》中說的:

“你的小孩,不隻是你的小孩,他們是生命的兒女,他們經你而來,但不從你而來,他們和你在一起,但并不屬于你。”

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3.清爽的父母,能夠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

其實,文章開頭曾奇峰說得清爽父母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他們能夠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

因為他們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才能更好地處理和孩子們的關系。

其中的關鍵點是,做到了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課題分離”,即誰的課題誰負責。

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當然要負責,盡義務,但同時也要有邊界意識,不能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更不能用強加的方式愛孩子,要知道孩子的事終究需要孩子自己負責,而父母要做的是過好自己的生活,不過多幹涉。

父母們如果因孩子的事情而焦慮時,要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是自己在焦慮,還是真的替孩子焦慮?自己有沒有補償心理?自己有沒有在利用孩子?

這幾個問題有助于父母們覺察自身的情緒和想法,有利于做到“課題分離”。

當然,做到這些并不容易,這不僅僅需要父母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需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改變,比如,怎麼做到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怎麼接受孩子的普通,等等。

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寫在最後:

好父母,不是天生的,他們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成為的。

如果父母們能夠換一個角度去想,自己都需要學習才能成為好父母,就很可能接受孩子暫時的不夠好,進而學會用“孩子一生”來考慮當下的不足,不急于給孩子貼标簽,幫助孩子找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看到時間的力量。

其實,父母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父母接納孩子,就是接納自己。

為什麼清爽的父母,更能應對好親子問題?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