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上千年來都是中國子民頂禮膜拜的對象。而中國人一直都是以“龍的傳人”自居,古代皇帝更是号稱“真龍天子”。由此可見龍在我國的地位,但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動物卻曾經被人烹饪做成了菜肴,而吃他的人還被記載在了史冊上。你知道是誰嗎?

在我國龍文化悠久長遠,早在六千年前的遠古時期就有龍圖騰的誕生,在濮陽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有7000年前蚌殼龍虎圖,在當時龍就被當成了圖騰。一直到現在,龍元素還伴随在中華民族周邊,比如二月二龍擡頭,端午節劃龍舟,舞龍等等。
關于龍的形象,人們普遍都有的了一種定論,那就是“九不像”說法。項似蛇,掌似虎,爪似鷹,角似鹿,耳似牛,鱗似魚,頭似駝,腹似蜃,眼似兔。當然還有人說是其他九種動物,有關龍具體取材于那些動物衆說紛纭。
而記載龍的書籍更是數不勝數,最出名的要數《山海經》,裡面有控制日夜交替的燭龍,幫助黃帝作戰的應龍,大禹父親鲧化身而成的蛟龍,以及長相如牛,聲音如雷的夔牛等等,但是就是沒有我們印象中的五爪真龍,這不由讓人懷疑,世界上到底真的有龍存在嗎?
自古以來,我國多次發生了龍出沒事件,公元920年,遼國太祖阿保機就在内蒙古射殺了一條黑龍。《太平廣記》記載在唐玄宗時期,敦煌附近有孽龍作亂,被張孝嵩所殺。而我國近代更是有着許多“墜龍事件”,比如1934年著名的營口墜龍事件,1944年的松花江墜龍事件,都有許多現場目擊者,是以也轟動一時。
其實在《史記》中早有龍的記載,還有人親自吃過龍肉。這個人就是夏朝的天子孔甲,他讓一個叫劉累的人幫忙養龍,但是劉累技術不行把龍養死了,幹脆做成菜肴獻給孔甲。孔甲吃後發現很美味,于是問劉累還有沒有,結果劉累畏罪連夜逃亡。《史記》: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荒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是以孔甲是曆史上記載唯一吃過龍肉的人,而他是夏朝第十四位國君。他在位期間肆意亂為,熱衷于鬼神之事,讓夏朝變得日益衰落,就連上天所賜的兩條龍都被他吃了一條。而孔甲祖上是治水的大禹,是以他的姓氏流傳自大禹的“姒”姓。
姒姓在夏朝滅亡後開始紛紛改姓,大部分改成了禹姓,曾、譚、鮑、鄒、費等姓氏,還有一部分則改為司空、歐陽這兩個複姓。如果有人是以上的姓氏,那麼你的祖上可能是大禹的後代,同時也是唯一吃過龍肉的人——孔甲的後人。
而關于龍到底是否存在,還有待考究。考古專家認為,龍很可能是古代的一種鳄魚或者蛇類,有或者是由古代各個部落的圖騰所拼接而成的傳說動物。但是在貴州發現的“中華新龍”化石卻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方向,或許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物種,隻是在曆史上滅絕了,是以現在才不被認可。畢竟鴨嘴獸的标本最開始出現在人們眼中時,也一度被認為是虛構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