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鑒寶專家17萬騙走乾隆真迹,轉手賣掉8736萬,河南農民絕望報警

引言

如今名氣傳遍天下的玉玺,和氏璧,也曾經被認為不過是一塊石頭。《和氏璧》有言:“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對于寶物,不識貨的人看見的隻有一堆破銅爛鐵,但是明白價值所在的人,看在眼裡的全都是曆史的印記和時光的推移,故而在中國曾經出現了許多的鑒寶專家。

鑒寶專家17萬騙走乾隆真迹,轉手賣掉8736萬,河南農民絕望報警

普通人對于一件物品的真實價值,尤其是文物的價值,幾乎都是不甚了解的。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鍛煉,以及後天的經驗累積加上老道的眼力,可以說,真正能不借助儀器裝置就能鑒定出寶物的人很少。于是才有了各種鑒寶節目的誕生,來讓人們得以前去鑒别自己持有的文物價值。不過,鑒寶行業的興起,必然也就有渾水摸魚的存在。鑒寶專家17萬騙走乾隆真迹,轉手賣掉8736萬,河南農民絕望報警。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01

在中國,文物一直都是經久不衰的物件,越是古老的東西,其價值也就越高。無數的富商和收藏家們,為了文物而大把撒錢,實在是有些奢靡。不過真正有價值的文物,如今都被儲存在博物館内,被妥善儲存着,迎接着衆人的觀賞。

鑒寶專家17萬騙走乾隆真迹,轉手賣掉8736萬,河南農民絕望報警

文物的市場價格自然也會滋生出一大批造假的人,甚至還會有騙子的出現。這名鑒寶專家就從一個河南農民的手裡,用17萬就買到了乾隆皇帝的真迹,随後就用8736萬的價格轉手賣了出去,得知此事的農民自然是氣憤地選擇了報警,最後的結局卻也在情理之中。

鑒寶專家17萬騙走乾隆真迹,轉手賣掉8736萬,河南農民絕望報警

中國古代王朝衆多,皇帝們的數量也很多,不過要是放到五千年曆史中來算的話,其實皇帝們還是十分稀少的。皇帝的尊貴地位,也讓禦賜之物變得彌足珍貴,尤其在現在,和皇帝能有關系的文物,價格肯定是其他相同類型文物的數倍。

02

在河南就有一對姓朱的兄弟,兩人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靠着務農為生。不過他們的家裡卻有一幅據說是乾隆皇帝親筆畫下的真迹《嵩陽漢柏圖》。兄弟二人對于這幅畫是否是乾隆所畫,一直都是半信半疑,最後幹脆帶着畫找上了文物專家,想要知道畫的實際價值。這名專家在看到畫的時候,起初十分興奮,不過沒過多久就表現出了另外一番模樣,遲遲不肯說出畫的價值如何,像是看出了畫的真實樣子一般。

鑒寶專家17萬騙走乾隆真迹,轉手賣掉8736萬,河南農民絕望報警

在兄弟二人的追問下,專家才吞吞吐吐的說,這幅畫隻是一幅赝品,沒有太大的價值,不過由于它的畫功和年代原因,也能有一些收藏價值。對此兄弟二人其實是不太相信的,不過在專家衆多專業詞彙的解釋之下,他們也逐漸認為專家所說是真的,對此不免有些失望起來。結果這名專家表示,自己也挺喜歡這幅畫的,不如開價17萬買下這幅畫。兩人一聽,一幅赝品都能賣出17萬,如此的好事實在是少見,當下立馬就同意了。

鑒寶專家17萬騙走乾隆真迹,轉手賣掉8736萬,河南農民絕望報警

結果,他們并沒有想到,自己被專家給騙了。原來,眼光獨到的專家一眼就看出這幅畫其實是真品,不過他卻沒有行業操守,把真話告訴給兄弟二人,而是想要自己留下這幅畫。于是就說出了這幅畫是赝品的謊言,随後用17萬買下畫後,專家立馬就把畫送到了拍賣會上,結果拍出了8736萬的天價。得知此事的農民兄弟也選擇了報警,不過三人是心甘情願做交易,最終警察也沒法,隻好不了了之。

鑒寶專家17萬騙走乾隆真迹,轉手賣掉8736萬,河南農民絕望報警

結語

唐·李白《酬崔五郎中》寫道:“海嶽尚可傾,吐諾終不移。”可見誠信和守諾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所提倡的美德,可惜這位專家被錢财利誘了内心,無法做到誠信,隻能以謊言面對。在面對錢财面前,總會有動心的人,可惜錢财的背後,伴随的風險也不小。

參考文獻

《和氏璧》

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