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圳設計周“五歲”:擦亮設計深圳主義 引領中國設計“出海”

深圳設計周“五歲”:擦亮設計深圳主義 引領中國設計“出海”

第五屆深圳設計周主展場深業上城現場。

1月3日,第五屆深圳設計周閉幕,這是一場關于“中國設計 深圳識見”的前瞻式設計盛會。它具備先鋒的屬性,是設計的深圳主義的具體呈現;它打造“設計的派對”“前沿的展場”“創意的荟聚”,是設計理念融合城市精神的話題輸出;它首次走出展覽館,走向城市商業空間,建構開放式的展示場域,與市民生活形成互見的風景;它“跨年”舉辦,10天展期裡觀展人數突破40萬人次,展現出設計之都的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它首次實行聯合策展人制度,全部任用深圳本土設計師做策展人,是深圳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的真實展現;它鍛造城市形象與符号體系,讓深圳凸顯建設先行示範區的象征意味。

自2017年創辦以來,深圳設計周用五年時間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設計博覽會,它是作為“設計之都”的深圳面向未來的具體舉措,它嘗試站在國際先鋒城市的最前沿,建構中國設計的話語體系,将中國頂層設計與頂級設計視覺化、形象化、場景化、生活化。設計解決問題,設計也呈現美好生活,講述中國故事,彰顯文化自信。

演進軌迹

深圳設計周五年實踐 鍛造國際文化名片

如果要寫一部深圳的文化演進史,深圳設計應是其中最具象征性的一章。深圳40多年的現代城市演進軌迹,設計是其中一條可觸摸到的金線,從1992年“平面設計在中國”的引爆,到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室内設計、服裝設計、城市規劃設計、珠寶設計等各設計形态幾何級的增長,“深圳設計”作為産業更新的動能一直伴随着城市的發展,最終彙聚成“設計之都”的城市文化景觀。設計是産業引擎也是創新的驅動力,40多年來,它持續對深圳的城市産業、文化、生活、觀念産生積極的影響與推動。

深圳設計周誕生于2017年,那一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正是看到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即将顯現,深圳作為灣區的核心城市與引擎,作為國内最早的“設計之都”,開始了在設計領域打造國際文化名片的擘畫。深圳市政府極具先見性地推出“深圳設計周暨深圳環球設計獎”這一國際性、城市級文化活動,使“設計之都”深圳更是多了一雙振翅高飛的翅膀。

首屆深圳設計周的主題為“面向未來的設計”,舉辦了包括設計·未來主題展、“設計雙城”深港設計展、全球設計之都邀請展、深圳環球設計展、2016倫敦設計雙年展深圳館回顧展等45場活動,分為創新、生活、交流、視覺、體驗等五大類。可以說深圳設計周一誕生,便是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嘗試站在衆多國際城市設計周肩膀上的重量級文化品牌。第二屆深圳設計周主題為“設計的可?能!”,來自美國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000名設計師參展或參會,參展作品超過2500件,這一屆開始頒發深圳環球設計大獎,并首次引入“主賓國”概念,意大利受邀成為主賓國(2019年的主賓國為英國),深圳積極擁抱國際先鋒城市,極大地提升了深圳在全球設計界的專業地位和話語權。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釋出,同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釋出,“雙區”驅動模式為深圳設計描繪了更大的藍圖。這一年的深圳設計周主題為“設計可持續”,“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展”在這一屆設計周上隆重推出,成為關注焦點。

第四屆深圳設計周以“雲上設計,創意無限”為主題,來自海内外20個國家和地區的33家設計機構、800名設計師與數以百萬計的網友一起在“雲”上共襄盛事。這一屆“深圳設計40年”“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最熱關鍵詞。特别策劃“深圳設計40年:時代的力量”專題展對深圳設計發展之路進行了梳理。

如果說曆經40年發展,深圳設計的概念已與這個城市形成一種共生關系,那麼深圳設計周作為國内設計周的标杆與深圳設計“出海”的一個重要抓手,曆經五屆的積累與發展,作為國際文化名片的效應正在增長,正在成為國際社會認知中國設計的全新視窗。在深圳設計周上,能看到中國知名設計師的最新創作實踐,亦能看到國際知名設計師在自身領域的探索與掘進。最前沿的設計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使深圳設計周正在以一種共融的方式架設中國設計出海的橋梁。

路徑探索

《中國設計 深圳識見》宣言釋出 展示“設計之都”的使命與擔當

第五屆深圳設計周,以“設計解決問題”為主題,回到設計的基本出發點,可謂一種設計本位化與本土化的路徑探索。

自2008年,深圳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授予“設計之都”稱号,深圳設計的國際化之路就一直未停歇,深圳設計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可謂一個硬币的兩面,兩條路徑通向同一目标,就是讓世界看見與更好的認知中國設計。在全球化時代,好的設計是全球大品牌不二的支撐點。在後疫情時代,本土化的需求問題更是凸顯出來。從這一角度來了解本屆深圳設計周的主題,可謂恰逢其時的一個命題。

本屆深圳設計周的出發點與立意,就是結合數字化、全媒體、後疫情的時代背景,順應建構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從“解決問題”出發,多元度深入探索城市與生活的多元設計解決方案,彰顯“中國設計、深圳識見”。

在2021年12月25日舉行的第五屆深圳設計周啟幕式現場,當《中國設計 深圳識見》宣言釋出,這一意圖就更清晰地展露無遺。

宣言中表示:“我們要解決疫情籠罩下,社會關系與形态轉變,如何探求随之改變的生産居住、空間環境的新模式、新組合。我們要解決高密度多風險限定下,如何實作大城市的安全韌性,資源緊限制下的幸福獲得。我們要解決悠遠富盛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如何對接當代,融入世界,煥新魅力。我們要解決數字化世界漸近漸密漸深,新技術不斷打開的新視界,如何連接配接和達成現實的此岸。我們要解決日常器用的升維賦能,如何讓生活更便捷幸福。我們要為年輕人做設計,為老人和兒童做設計,為身處困境者做設計,為動物和植物做設計。設計成為生活方式,設計即為價值尺标。”

這是本土化的需求,同樣也是全球語境中,不同人群所面對的困境,設計作為通向美好生活的實用的藝術化路徑,它正承擔着這樣的功能。這一宣言也充分展現了深圳的使命與擔當。它是高蹈的趨勢與未來目标,也是極接地氣的貼地飛行。

宣言中這樣表述了深圳在設計領域的城市雄心:“以一座城市的鮮活實踐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生動闡釋,過去的深圳,伴随着高速發展,培育和集聚了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中國設計新力量;今天的深圳,肩負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使命,正以嶄新的視界和懷抱,積蓄設計的新動能。深圳設計周打破設計行業壁壘,把握世界設計發展的潮流趨勢,呈現融合設計在解決問題中的實踐和創新價值。深圳設計周彙聚設計人才、觀點、業态、産品、空間,建構可持續、可生長的平台,以深圳設計識見與實踐,發出中國設計對接、融入、引領世界前沿的聲音,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設計新路徑新力量新能極!”

策展人韓家英表示,《中國設計 深圳識見》把深圳未來設計要做的事與中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全面闡述,高屋建瓴地勾勒了未來深圳設計周的輪廓,表達了明确的深圳态度。策展人張宇星認為,從中國城市設計周的現狀看,設計周需要反思,《中國設計 深圳識見》的釋出展現了深圳人敢為人先的勇氣,敢于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需要有聲音發出,《中國設計 深圳識見》不是價值輸出,而是價值輸入,需要有一個聲音給深圳自己一個提醒,将來應該這麼去了解設計,同時它也是傳遞給深圳市民聽的,設計周要承擔起與公衆互動及設計教育的功能。

當然,這一宣言也讓人想起1989年日本名古屋建市100周年時發表的《設計城市宣言》,那篇宣言有如一劑強心針,為名古屋成為世界性的城市奠定了根基,激發了各行各業的設計創意,使其“一步步成為在文化、經濟、城市規劃建設、交通等方面都遙遙領先的‘設計之都’”。《中國設計 深圳識見》宣言能否起到同樣的功效,當然還需時間的沉澱與觀察。

本土化

設計師、藝術家打造超級符号“S”,展現“最深圳主義”的設計周

縱觀本屆深圳設計周,可以說是最能展現深圳主義的設計周。

長久以來,深圳主義者在對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上已成為深圳文化的主流。而本屆設計周諸多方面都展現了深圳本土化的傾向。

首先是四位聯合策展人韓家英、劉曉都、張宇星、高少康,雖然是來自不同的設計領域,但都是深圳知名的設計師。韓家英、劉曉都、張宇星都具有鮮明的深圳立場,善于站在深圳的城市視角,結合自身的設計經驗,提供具有深圳現場的設計及策展方案。作為香港設計師的高少康,在深圳也生活了很多年,同樣呈現了本土化傾向,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語境下,他亦代表了連接配接大灣區的新生力量。

策展人之一韓家英,是國内知名的平面設計師,他也是本屆設計周視覺形象的設計者。他給設計周的視覺形象做了改版和更新,大膽地選用了桃紅色作主色調,并呈現了個全新的大“S”形象。韓家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我創作這個S,我目的就是希望把深圳設計周變成一個在深圳、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設計周。而不是說反正别的城市有,我們也要搞一個設計周就完了,因為過去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那現在我們做的,其實目的是要把這個超級符号打出去,讓别人記住。”

打造超級符号“S”,可謂本屆深圳設計周的一大亮點,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S”超級符号邀請展邀請了30位設計師與藝術家,圍繞深圳城市形象,展開自身的藝術話語創作與書寫,以“海報”與“裝置”兩種形式,對深圳設計周和深圳城市形象進行品牌化塑造。邀請展中深圳的設計師與藝術家居多。他們以自身的深圳體驗将深圳形象凝聚在符号“S”的創造中。

如藝術家周力的公共裝置“桃花源-S”将深圳的自然、人文與城市氣質凝聚為一個整體,作品的整體造型與線條猶如一隻正在躍起的神獸,既有抽象之氣韻,又有時尚的律動,表現了深圳柔美與剛毅并存的城市氣質。

香港設計師呂達文的裝置設計“S+City”展現深圳“開拓生長”的精神面貌,錯落的形态就如不斷生長的城市高樓,并呈現出超級符号“S”。呂達文表示,該作品的起點來自對深圳是“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的解讀,“回形針”和“書簽”是在書籍閱讀中“解決問題”的經典設計,他通過相同的“折”手法對回形針的形态進行解構,以得初始的“S”形态,并結合被提煉出的“深圳天際線”,成為展現深圳精神核心的超級符号“S”。

藝術家沈少民将他的“S”命名為“刻度”,他将S做成一個鋼闆尺,用刻度展現設計的嚴謹,用S彎曲的形态呈現他對深圳感性的藝術象征。而本屆展覽策展人之一、設計師高少康的S幹脆就直接命名為“這很深圳!”,他以眩目的色彩與象征性的笑臉符号,圍繞深圳首字母的縮寫展開創作。他認為在這種視覺表達呈現上,就很“深圳”,冬天都像夏天,熱熱鬧鬧,一閃一閃的。

當然本屆設計周,還有衆多展現深圳主義,滲透深圳經驗的作品,如朱志康作品《鲲鵬》、劉曉都都市實踐工作室作品《探索的田野與瞭望之塔》、韓家英作品《甲乙丙丁——傳統符号的設計實驗》、張達利的《橫看成林側成峰》、蘇芷庭的作品《你是誰?》《無用之用》系列等,這些作品有些從空間形态對深圳設計未來予以展望,有些将中國傳統文脈與圖示轉化成現代設計語言,有些從人與城市的關系帶出人的本體化哲學思考。作為展中展的“磚瓦之間:深圳建築特展”與“走向新校園”進行時——“深圳新校園行動計劃”三季聯展,更是深圳創新精神的展現,傳達出深圳在公共建築設計上的超前意識與獨具深圳性的城市氣質。

拓展空間

“設計解決問題”也呈現美好生活

從策展人到具體的參展作品,再到主展場中衆多的展中展,以及分布在城市不同場域的星展場,這些都從不同層面展現出“中國設計、深圳識見”的立場與态度,而設計周期間舉辦的八場主題論壇更是有的放矢把設計的話語拓展到思想空間。

主辦方表示:“這八場主題論壇針對設計解決問題,從城市應急、疫情下城市規劃如何更安全等城市設計主題展開深度對談;圍繞中國原創設計、中國未來設計教育等課題開展讨論,給予未來青年設計師啟發和思考;結合當下深圳品牌的影響力,探索設計如何更好地驅動品牌,重塑深圳品牌的全球價值。”

1月3日,最後一場閉幕論壇《設計:在解決問題和想象世界之間》在深業上城主展場舉行,著名策展人崔燦燦與本屆深圳設計周四位策展人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崔燦燦表示,本屆設計周有種質的改變,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搭建了一個很好的資源團隊,在展覽構架上首先激起了觀衆的好奇欲,四位深圳本土著名設計師擔任聯合策展人,是展覽流量的保證,也讓這個展覽具有了曆史意識與作品意識。

衆多深圳市民趕赴深業上城主展場看展,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任珺就是其中之一。看完展覽後,她有種獲得的快樂與興奮感,她向南都記者表示:“設計是一種媒介,通過這個媒介實作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在深圳設計周上可以看到諸多種力量在聯合行動,正是這種合力才産生了美好的效果。深圳設計周促進了市民近距離接觸優秀的創意作品,在審美體驗中加深對設計意識的感覺。讓更多的人了解什麼是好的設計,設計不僅需要跨界內建多種知識要素,而且也是科學地解決社會乃至日常生活諸多問題的創新方法。其中騰訊在設計周上推出的《2021中國藝術公益白皮書》、‘新校園行動計劃‘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今年的主題是‘設計解決問題’其實跟每個市民都是息息相關的,設計對産業、文化、生活、創新的驅動力和影響力不可小觑。”

設計解決問題,設計也呈現美好生活。回溯五屆深圳設計周的曆程,從中可看到深圳對國際設計話語的主動建構,亦可看到深圳設計在本土化的發掘上的積極作為。第五屆深圳設計周的諸多嘗試(如深圳環球設計大獎将采用全新的獎項設定:設兩個全場大獎,即國際先鋒獎與中國力量獎,設十個年度新銳獎,分别聚焦全球、國内和海内外的設計新力量,讓深圳彙聚國内及全球設計師目光,成為國内外設計行業發展的風向标、設計主題商旅目的地)意味着未來的深圳設計将繼續起着彙聚優質資源與設計力量,引領中國設計出海的重要作用。

07—08版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謝湘南

聲音

本屆深圳設計周的主題“設計解決問題”,它不僅展現了設計跟城市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展現了設計作為一種學科和社會功能的一種自覺,這種自覺是我應該主動地去做什麼,不然設計就是一個接活的,至少在今天的設計展覽裡面,看到了一種曆史雄心。

——著名策展人崔燦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