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東坡的西湖往事不止蘇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宋朝大文豪蘇東坡(1037年-1101年),曾于1072年和1089年兩次到杭州任職,他系統地發掘了西湖的價值,留下了一堆風月無邊的詩詞、一道有口皆碑的蘇堤、一碗老少鹹宜的東坡肉,和文友們吟詩唱酬,看起來日子過得特别潇灑。

杭州市曆史學會副秘書長、上城區政協文史研究會理事陳欽周講到,其實,蘇東坡在杭州當官一點也不輕松,除了親力親為疏浚西湖,他還興利除弊,辦了好幾項民生實事工程。

整治古井和水管

讓百姓喝上“西湖自來水”

縱觀古今,人類文明總是依水而興。在蘇東坡的基層治理綱領中,供水是第一要務。

或許人們會好奇:杭州靠着錢塘江,又坐擁西湖,還愁喝不上水?蘇東坡上書朝廷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鹹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做六井,然後居民足于水,并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

蘇東坡第一次到杭州是熙甯五年(1072年),這一年他35歲,官職是通判,協助太守陳襄。蘇、陳二人都是因為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而離開京城到地方做官的,算是一見如故。為了解決杭人吃水的難題,兩人配合默契,合作開展挖溝、換井壁,修補漏洞等措施,修複了唐朝李泌開鑿的六口水井。

對這件事,蘇東坡在《錢塘六井記》有過明确記載:“熙甯五年秋,太守陳公述古始至,問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給于水。南井溝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應。’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而相國之水大至,坎滿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載,瞬息百斛。”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當蘇東坡時隔17年第二次到杭州,已是52歲,六井再度年久失修。于是,他再次開展古井整治工程,還新鑿了一口井,讓最遠的居民也能喝到水。如今,這些井隻剩下“相國井”還存留于世,就在今天杭州繁華的解放路解百商廈附近。

除了整治杭州的水井,蘇東坡還花了很大力氣提升引水管道。杭州城中本來有6個水庫,分散在各處,而運輸管道是用竹管做成的,常常損壞。蘇東坡身為軍事統領,就派千餘兵力執行“管道更新工程”,用陶瓦管子代替竹管,加以石闆保護,将水庫與西湖彼此通聯,讓百姓們喝上品質穩定的“西湖水自來水”。

水路交通“治堵”

保障運輸暢通

在蘇東坡的執政理念中,與供水同樣重要的,是水運。

在宋朝,杭州城内有兩道運河——鹽橋河(即今天的中河)和茅山河(即今天的東河)。它們以南北向穿過城市,與錢塘灣彙合,有很多淤泥。一般每隔四、五年,運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由河床挖出的淤泥,來不及搬運,會直接堆在岸邊百姓門口,氣味難聞。更糟糕的是交通情形,那時,一艘船要走好幾天才能走出杭州城去,船要用人和牛在岸上拉,而河岸邊又混亂不堪……

水路交通如何“治堵”?那會兒沒有“城市大腦”,蘇東坡展現了不俗的治理能力:他向專家請教,讓沿岸人口較多的鹽橋河保持清潔,穿流通過市區,設法讓海水從别處流入沿岸人口稀少的茅山河;另外,在錢塘江南部修建水閘,海潮高的時候将閘關閉,海潮低的時候再放水,兩條運河則在城北相會。這樣,海潮帶來的泥沙就減少了,加上茅山河又在東郊流過了三四裡,泥沙都已沉澱,杭州市區的水域也就比較幹淨了。

随後,蘇東坡又在杭州城北餘杭門外開了一條新運河,深有八尺,與西湖相通,確定城内運河的水位。如此,疏浚城内鹽橋河的花費和麻煩也就避免了,還保障了運輸暢通……看,杭州這位“老市長”不僅僅會寫詩,還是城市交通規劃的一把好手。

赈災免稅治病

讓百姓安居樂業

《宋史》記載:“轼二十年間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這說的是,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做官後,城裡家家戶戶都有蘇轼的畫像,吃飯前都要為他祝壽,還有人為他建立了生祠。

杭州人為何如此感激蘇東坡?不僅是因為詩人大力疏浚西湖、整饬供水和水運,更在急難之中為保障民生而開展了系列智治——

1089年,蘇東坡以龍圖閣學士的頭銜,出任杭州知州。此番算是“故地重遊”,一上任他就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年初水災,田裡沒法兒種早稻;到了五六月份,晚稻剛剛插下,又發生了旱災。連續兩季絕收,米價狂漲,百姓缺糧餓肚子。

蘇東坡坐不住了。他接連向朝廷和皇太後上奏,半年内上書7次。為什麼他要向皇太後上奏?原來,嘉祐二年(1057年),20歲的詩人參加殿試後,宋仁宗興奮地對曹皇後說:“朕為兒孫覓得宰相之才!”這話在宋室根基極深,仁宗、英宗、神宗的妻子,在成了皇太後時,都保護或重用蘇東坡。

上書7次,蘇東坡求什麼?他懇求朝廷馬上撥出糧食來救濟百姓,并且請求減免秋稅,免除兩浙西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賜予剃度僧人的牒文(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憑證,宋朝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買賣,有度牒可以免除租賦)換米救災。另一方面,蘇東坡還不斷購買谷子來存滿糧倉,預備應付荒年。

第二年春,心系百姓的蘇東坡又減價售賣平倉的米,還做粥和藥劑分發給民間,并帶着郎中醫生巡回察看、救治病人……他對杭州這方水土,實在是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