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竈順:“小人書”妙筆刻“谷公”

黃竈順:“小人書”妙筆刻“谷公”

黃竈順在創作中。

新年伊始,記者來到漳州連環畫畫家黃竈順位于漳浦的畫室。數十年堅持筆耕不辍,他的畫室裡堆滿了畫作和書籍。工作台上,正擺放着他收集的谷文昌資料以及創作中的《谷文昌》畫稿。

“甯使生活清貧,也要為社會奉獻良好的精神食糧。”這是中國連環畫研究會會長姜維樸對黃竈順的評價。黃竈順說,自己把創作《谷文昌》當作一種使命,要讓“谷公”的故事刻在連環畫上流傳下去。

曾經是木匠 佳作傳鄉土

連環畫俗稱“小人書”,通常為64開紙張,連頁開本,口袋大小,一手可握。白描工筆的畫風,輔三五行文字,以連續的圖畫叙述故事、刻畫人物,題材廣泛、内容多樣,老少皆宜。新中國成立後,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大衆藝術得到很大發展,産生了大量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黃竈順從小就是連環畫的“死忠”。1953年出生的他,自幼便對繪畫有一種特殊的熱愛,雖然國中辍學跟着父親當了木匠,但工閑之餘也不時畫上幾筆。父親遂請了一名畫師朋友來教他。這名畫師告訴黃竈順:“你看到什麼就畫什麼。”這句話被他一直牢牢記在心裡。從此,他一邊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人,一邊快速把所見所聞素描下來。有些畫面一閃而過,他就憑着過人的記憶,把場景記在腦海裡,晚上收工後再在煤油燈下畫出來。這樣的鍛煉經曆無意中提高了他概括畫面的本領,為後來畫連環畫打下紮實的基礎。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73年,當時古雷鎮下垵村女民兵的事迹聲名遠揚,福建師範大學著名畫家謝意佳教授夫婦以及楊啟輿等人,循着下垵女民兵的事迹到古雷半島漁村體驗生活時,恰好看到黃竈順在木闆上的畫。這個有靈氣又肯吃苦的小木匠被他們一眼識中。随後,黃竈順成了謝意佳教授的得意門生。大學期間,黃竈順如饑似渴地汲取着藝術的養分,他的繪畫能力也突飛猛進,根據導師的建議确定了畫連環畫的方向。畢業後,黃竈順成了漳浦一中的美術老師。

從教期間,黃竈順的畫筆從未停歇。從1983年創作第一部作品《少年英雄黃淑華》開始,他先後創作了《黃道周》《開漳聖王陳元光》《三坪祖師》《清代名臣李光地》《六祖惠能大師傳奇》《媽祖》等9部作品。

銘記“谷公”情 畫書緬懷之

連環畫創作者,除了要有高水準的繪畫技術外,天文、地理、曆史、文學等都得博聞強識,最重要的是有一顆淡泊名利之心。短短十數年間,連環畫從火爆暢銷到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其中的落差與艱難曾令黃竈順彷徨過,但他始終堅持着。“總想着賺錢,怎麼能夠靜下心來畫好連環畫呢?”

黃竈順說,因為谷文昌到福建的第一站就是如今的古雷開發區,自己又是土生土長的古雷人,是以他一直有創作“谷公”題材連環畫的想法。當初的小漁村,已經成為一片滿載希望、蓬勃發展的熱土,這也給了他更大的創作動力。

畫好曆史人物,不僅要有畫工,更要有生活基礎。談起創作《谷文昌》,黃竈順最後悔的是早年沒有及時搜集谷文昌在古雷的事迹,現在與“谷公”同時代的長輩多已不在人世。“幸好,自己成長于那個時代,經曆過同樣的環境和社會背景,當年的服裝、種田的農具、下海捕魚的漁網漁船等,雖與現在大不相同,但我能憑記憶在腦海中描述出來。”他下了決心,一定要通過連環畫把谷文昌的共産黨人豐碑形象真實還原表現出來。

身為福州大學工藝美術研究院連環畫(教授級)研究員和省連環畫插畫與繪本人才智庫的特邀智庫專家,黃竈順一個人要完成編、導、演、服、美、景等系統工程。定腳本、畫分鏡,他都一絲不苟。目前,《谷文昌》已定稿138幅,預計今年上半年完成畫稿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