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灶顺:“小人书”妙笔刻“谷公”

黄灶顺:“小人书”妙笔刻“谷公”

黄灶顺在创作中。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漳州连环画画家黄灶顺位于漳浦的画室。数十年坚持笔耕不辍,他的画室里堆满了画作和书籍。工作台上,正摆放着他收集的谷文昌资料以及创作中的《谷文昌》画稿。

“宁使生活清贫,也要为社会奉献良好的精神食粮。”这是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长姜维朴对黄灶顺的评价。黄灶顺说,自己把创作《谷文昌》当作一种使命,要让“谷公”的故事刻在连环画上流传下去。

曾经是木匠 佳作传乡土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通常为64开纸张,连页开本,口袋大小,一手可握。白描工笔的画风,辅三五行文字,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老少皆宜。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大众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黄灶顺从小就是连环画的“死忠”。1953年出生的他,自幼便对绘画有一种特殊的热爱,虽然初中辍学跟着父亲当了木匠,但工闲之余也不时画上几笔。父亲遂请了一名画师朋友来教他。这名画师告诉黄灶顺:“你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这句话被他一直牢牢记在心里。从此,他一边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一边快速把所见所闻素描下来。有些画面一闪而过,他就凭着过人的记忆,把场景记在脑海里,晚上收工后再在煤油灯下画出来。这样的锻炼经历无意中提高了他概括画面的本领,为后来画连环画打下扎实的基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3年,当时古雷镇下垵村女民兵的事迹声名远扬,福建师范大学著名画家谢意佳教授夫妇以及杨启舆等人,循着下垵女民兵的事迹到古雷半岛渔村体验生活时,恰好看到黄灶顺在木板上的画。这个有灵气又肯吃苦的小木匠被他们一眼识中。随后,黄灶顺成了谢意佳教授的得意门生。大学期间,黄灶顺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的养分,他的绘画能力也突飞猛进,根据导师的建议确定了画连环画的方向。毕业后,黄灶顺成了漳浦一中的美术老师。

从教期间,黄灶顺的画笔从未停歇。从1983年创作第一部作品《少年英雄黄淑华》开始,他先后创作了《黄道周》《开漳圣王陈元光》《三坪祖师》《清代名臣李光地》《六祖惠能大师传奇》《妈祖》等9部作品。

铭记“谷公”情 画书缅怀之

连环画创作者,除了要有高水平的绘画技术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都得博闻强识,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短短十数年间,连环画从火爆畅销到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其中的落差与艰难曾令黄灶顺彷徨过,但他始终坚持着。“总想着赚钱,怎么能够静下心来画好连环画呢?”

黄灶顺说,因为谷文昌到福建的第一站就是如今的古雷开发区,自己又是土生土长的古雷人,所以他一直有创作“谷公”题材连环画的想法。当初的小渔村,已经成为一片满载希望、蓬勃发展的热土,这也给了他更大的创作动力。

画好历史人物,不仅要有画工,更要有生活基础。谈起创作《谷文昌》,黄灶顺最后悔的是早年没有及时搜集谷文昌在古雷的事迹,现在与“谷公”同时代的长辈多已不在人世。“幸好,自己成长于那个时代,经历过同样的环境和社会背景,当年的服装、种田的农具、下海捕鱼的渔网渔船等,虽与现在大不相同,但我能凭记忆在脑海中描述出来。”他下了决心,一定要通过连环画把谷文昌的共产党人丰碑形象真实还原表现出来。

身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院连环画(教授级)研究员和省连环画插画与绘本人才智库的特邀智库专家,黄灶顺一个人要完成编、导、演、服、美、景等系统工程。定脚本、画分镜,他都一丝不苟。目前,《谷文昌》已定稿138幅,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画稿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