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古代文人的人生之路多以此為軸心展開。勾西方的學者不同,中國古代的文人與“士”關系緊密,“士”已經不單純的泛指能做事的人,而更加特指為“志于道”、“可以弘毅”的憂國憂民、有家國理想抱負的讀書人。從此“士”,不再僅指職業的稱謂,而是指“志士”,他們更大的責任是弘道,“志于道”,能夠擔當起這一使命的隻有“仕”。

是以,文人“入仕”除了謀生,還有對道義的擔當、維護與繼承。也就是古人所認為的,“立德、立功、立言”。但這一理想往往難以實作,以至仕途坎坷甚至成為貶官。

多數唐宋時期的貶官或因宮闱鬥争、或因政見不合、或因剛直不阿、或因觸怒權貴等原因為執政者所不能容忍,遭到貶谪流放成為部分士人無法避免的人生悲劇。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唐宋嶺南貶官分布情況

唐宋文獻中把嶺南稱為嶺表、嶺外,範圍相當于今天的廣東、廣西大部、海南及越南北部一些地區。通過統計,唐代被貶官至嶺南有568人,宋代被貶官至嶺南有470人,其中近400人為流人羁管,左降官和安置逾700多人,皇親國戚50餘人(家),宰相70餘人(次),以及大量的高官名士等。

一、唐代嶺南貶官分布情況

考察貶官被貶過程及其貶所的分布狀況。從地域上來看,嶺南道、黔中逍、劍南道是流宮分布的主要地區,嶺南道、江南東西道、山南東西道是貶官的主要地區。這樣的分布狀況說明政府在對官員流貶處罰時,遵循“朝官南罰”的特點。

對犯罪嚴重的官員多貶至嶺南道,目的是“以戒庶寮”。有些貶官被貶嶺南數次,這種情況,一般分為兩種,一是貶嶺南後又被召回,再貶嶺南,如李邕就因與張柬之關系要好,被貶富州司戶,“唐隆元年,召拜左台殿内侍禦史,又貶崖州舍城丞。”另一種則是從嶺南一地貶到嶺南的另一地,如宇文融,先貶昭州,在嶺外數年,配流岩州。

按照上述統計,唐代嶺南貶官達653人次,實際上,此數字應小于唐代嶺南貶官的實際人數。因為武氏則天朝以“代武者劉”事件,酷吏來俊臣為了得到武則天的重視,依據谶言“代武者劉”把谶言中的“劉”解釋為“流”,也就是流人。武則天相信這個解釋,派遣酷吏萬國俊到廣州審查流人,在嶺南“一朝殺三百餘人”。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二、兩宋嶺南貶官分布情況

首先遠惡州軍貶宮人數相對要多,遠惡州軍即“南恩、新、循、梅、高、雷、化、賓、容、瓊州、萬安、昌化、吉陽軍”。南恩州在唐代即恩州,宋慶曆八年,由于河北貝州稱恩州,原恩州改稱南恩州。南恩州在遠惡州軍中即使排名第一,但真正貶谪和配置設定該地的貶官并不太多。

其次,地理位置特殊的貶官相對較少。如節度使州,廣州清海軍、邕州建武軍、融州清遠軍、容州甯遠軍貶官人數不多,因黨争遭貶到該地區的人很少;更新為府的州,如端州肇慶府、康州德慶府、宜州慶遠府、桂州靜江府,貶官也較少:與少數民族聚居區毗鄰的平州、觀州,因軍事和籠絡的地位重要,幾乎無貶官。

再次,經濟越落後的州軍貶官越多,反之,開發較好的地區貶官越少。宋代的廣州在南宋之後,成為廣南東路經濟發展最好的州,以前被唐代士人視為畏途的粵東沿海地區到了宋代,經濟得到了充分發展,流貶官宦與唐代相比明顯減少,主要是安置很少的編管者。

而廣南西路則西接夷洞,南臨大海,山髙林密,災瘴盛行。海南瓊管四州四面環海,黎母山橫貫其中,更是惡地。是以,廣南西路,除了桂州以及桂西如譽州、平州、觀州之外,其餘數州軍都是貶官較為集中的地區。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唐宋嶺南貶官的政治原因

一、政治鬥争的失利

事實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著名的則天奪權、中宗複辟、永貞革新、牛李黨争、甘露之變,鬥争的失敗者多被貶流窮荒之地,不少就到了嶺南。如牛李黨争,先是牛黨失利,李宗闵被流放封州,牛僧孺貶“循州長史”;後牛黨擊敗李黨,李黨被貶逐,李德裕貶“潮州司馬”,後又貶“崖州司戶參軍事”。

同樣,黨争現象貫穿着兩宋的政治史,而是以遭貶嶺南的也是最為集中。皇帝要以“異論相攪”為禦臣手段,但諸多大臣竟然公開提出“君子有黨論”。黨争成了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盧趙之争、寇丁之争、新政之争、“濮議”之争、變法之争、“更化”與“紹述”、“建中”與“黨禁”。即便是南宋,也不斷圍繞着戰與和互相争論。每次的政治鬥争都會有失敗者,敗了大多就貶到嶺南。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二、因言獲罪

唐宋時代雖然比較開明,但畢竟還是君主制,因言獲罪是其體制的必然産物。其結局當然是遭貶流放,高轸“上書言武三思父子必為逆亂”,結果是“配流嶺外”。說錯話有罪,不說也有罪。有狀不上奏或者不作為也要做處理,崔仁師有狀不奏,“太宗以仁師罔上,遂配流龔州。

一般而言,宋代是文人的最好時代,廣開言路。其開國之初,就立下鐵券:“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進谏之人”。仁宗更是終生重用谏官,開啟了一股開明與民主的風氣,即便谏官冒犯龍顔,後也可納用,即偶有誤,也能多寬容。但是畢竟這與皇帝的個人修養有關,基本的君主制度依然還在,因言獲罪也就不可完全避免。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三、貪贓枉法、渎職

唐律規定“枉法者……三十匹加役流,”官員因為A錢、受賄等均可納入貪贓枉法之列。如黨仁弘,其人甚是貪夢,在就任廣州都督期間,貪贓達到百餘萬,後被人告發,被官府貶黜為庶人,“徙欽州。”府宋還有因軍事作戰不利而被流貶嶺南的。這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因為指揮戰不力而導緻戰争失敗,二是治軍不嚴,三是動搖軍心。

四、因親友導緻的連坐

這是嶺南貶官人數較多的一類,一種是因為家屬犯罪牽連或同黨牽連流放;一種善待犯罪官員或者本身就是互相來往的好友;一種是因為救助自己的新朋好友或者同黨;還有更為妄誕的是因為與貶官有書信往來的而招緻貶谪。宋代施行連坐的主要是謀反、危害社稷的重罪,比唐代的範圍要小。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唐宋嶺南貶官的文化原因

通讀唐宋嶺南貶官曆史,盡管表象的政治原因各有不同,其貶谪的深層原因在本文看來不過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沒有搞清楚“君是誰”和“君是什麼”;另一個方面就是忘記了自己是臣。

一、對“君王”認知的模糊

多數貶官天真的以為他們遇到的就是明君聖主,認為坐在龍椅上的就是天子,于是有了唐高宗風疾,武後專政時顯慶年間諸位皇子和長孫無忌、褚璲島等群曆的貶谪流放;他們不知道坐在龍椅上的那個“君”是一個既得益集團,而不是某個個體。

中國的君主專制不但是古代農耕中國政治治理唯一可行的憲制形式,并且這種專制并不是基于皇帝一人而展開運作,皇帝隻不過是這個精英宮僚系統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沒有皇帝(皇權)存在,整個機構就無法運作,甚至會極度不穩定。

對前朝皇帝的臣子是不考慮臣子才能的,隻考慮是否為自己的人,如果不是,那就予以驅逐。另外,因為等級制度存在,以及角色的轉變,讓每個人都覺得是自然的。即便是開國的君主,也有長期為臣為民的體驗,世襲之君同樣要經曆為人子、為人臣的階段,所有帝王都經曆由臣至君的過程。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唐宋政治精英在廟堂的進進出出,宦海生涯的起起伏伏,細細深究起來,也不能說他們沒搞清楚“君是誰”和“君是什麼”,而是因為某種理念或道統不得不做,或者不得不為,剛直的士大夫一定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政治預期的不穩定和高風險常常逼退那些較為正派的政治精英。

如果在當下社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問題很少解決,上一屆政府的官員退下來可以去其他職業工作,可以繼續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樣也可以維持自己的物質生活。

但是中國古代的卻非如此,“侯門一入深似海,不僅僅在于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在于一旦離開他們往往沒有其他職業的選擇,在心理上,他們認為是被判了死刑,從此不能為國家效力,理想抱負都随之沒有了,這種打擊是沉重的。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二、忘記了“巨子”的身份

與普遍化的“權力一一依附”型社會結構其實質就是權力決定一切,權威者與服從者的關系本質而言是人身依附關系,即主奴關系。唐宋的政治精英多數是通過科舉制晉升的,盡管這個過程伴随着門閥子弟和寒門的黨争,但是說到底,曆子隻是皇家行政機構的“打工仔”,他的作用首先應該是執行政令及部門管理,沒有哪個崗位規定臣子還有“以道事君”的政治義務。

但熟讀儒家經典的政治精英,總是容易忽視這個問題。如此一來,士大夫就扮演了兩種角色:在社會生活中,他們是君主的臣子;在思想文化領域,他們為理性和道德的主體。這導緻了他們的雙重人格:儒家傳統的“以道事君、道高于君”這一類的說法,會讓一些政治精英仗義執言,做诤臣,踐行“文死谏、武死戰”。

在皇權專制下,從根本上講,皇帝并非一定是精英,他隻要有決斷的能力即可,隻要他把這個官僚系統機器運轉起來即可,他的職責更多的是象征與裁判的角色,過分的攬權往往的結果是事與願違,但是皇權展現在用人方面,尤其關鍵性的位置,皇帝為了保證一定威權,必然會用自己的人,這也是專制下的秩序原則。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皇帝為了能最大化的掌控局勢,就不會讓臣子們結成聯盟對付自己,而是預設甚至鼓勵他們進行内争,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權威。但凡事都要講究火候,不能過火,不得耽誤正事等等。

是以黨争與派别沖突變成鞏固唐宋王權的伎倆,黨争越激烈,群臣沖突越大,臣子們希望得到皇權支援的渴望越濃重,而對皇權的獻媚也越強烈,部分臣子們忘記了自己“打工仔”的身份,忘記了自己隻是政策執行者和部門或區域管理者,黨同伐異,甚至把自己或小團體的意志上升為廟堂圭臬,最終導緻了貶官谪宦的悲劇發生。

如果地位與身份把握模糊,就造成了臣子們的悲劇,特别是一些權宦和宰輔,層層依附的官員多了,就忘了自己奴仆的身份,輕視皇權。

從唐宋嶺南貶官現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後慘遭貶谪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