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古代文人的人生之路多以此为轴心展开。勾西方的学者不同,中国古代的文人与“士”关系紧密,“士”已经不单纯的泛指能做事的人,而更加特指为“志于道”、“可以弘毅”的忧国忧民、有家国理想抱负的读书人。从此“士”,不再仅指职业的称谓,而是指“志士”,他们更大的责任是弘道,“志于道”,能够担当起这一使命的只有“仕”。

因此,文人“入仕”除了谋生,还有对道义的担当、维护与继承。也就是古人所认为的,“立德、立功、立言”。但这一理想往往难以实现,以至仕途坎坷甚至成为贬官。

多数唐宋时期的贬官或因宫闱斗争、或因政见不合、或因刚直不阿、或因触怒权贵等原因为执政者所不能容忍,遭到贬谪流放成为部分士人无法避免的人生悲剧。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唐宋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唐宋文献中把岭南称为岭表、岭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大部、海南及越南北部一些地区。通过统计,唐代被贬官至岭南有568人,宋代被贬官至岭南有470人,其中近400人为流人羁管,左降官和安置逾700多人,皇亲国戚50余人(家),宰相70余人(次),以及大量的高官名士等。

一、唐代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考察贬官被贬过程及其贬所的分布状况。从地域上来看,岭南道、黔中逍、剑南道是流宫分布的主要地区,岭南道、江南东西道、山南东西道是贬官的主要地区。这样的分布状况说明政府在对官员流贬处罚时,遵循“朝官南罚”的特点。

对犯罪严重的官员多贬至岭南道,目的是“以戒庶寮”。有些贬官被贬岭南数次,这种情况,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贬岭南后又被召回,再贬岭南,如李邕就因与张柬之关系要好,被贬富州司户,“唐隆元年,召拜左台殿内侍御史,又贬崖州舍城丞。”另一种则是从岭南一地贬到岭南的另一地,如宇文融,先贬昭州,在岭外数年,配流岩州。

按照上述统计,唐代岭南贬官达653人次,实际上,此数字应小于唐代岭南贬官的实际人数。因为武氏则天朝以“代武者刘”事件,酷吏来俊臣为了得到武则天的重视,依据谶言“代武者刘”把谶言中的“刘”解释为“流”,也就是流人。武则天相信这个解释,派遣酷吏万国俊到广州审查流人,在岭南“一朝杀三百余人”。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二、两宋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首先远恶州军贬宫人数相对要多,远恶州军即“南恩、新、循、梅、高、雷、化、宾、容、琼州、万安、昌化、吉阳军”。南恩州在唐代即恩州,宋庆历八年,由于河北贝州称恩州,原恩州改称南恩州。南恩州在远恶州军中即使排名第一,但真正贬谪和分配该地的贬官并不太多。

其次,地理位置特殊的贬官相对较少。如节度使州,广州清海军、邕州建武军、融州清远军、容州宁远军贬官人数不多,因党争遭贬到该地区的人很少;升级为府的州,如端州肇庆府、康州德庆府、宜州庆远府、桂州静江府,贬官也较少: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毗邻的平州、观州,因军事和笼络的地位重要,几乎无贬官。

再次,经济越落后的州军贬官越多,反之,开发较好的地区贬官越少。宋代的广州在南宋之后,成为广南东路经济发展最好的州,以前被唐代士人视为畏途的粤东沿海地区到了宋代,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流贬官宦与唐代相比明显减少,主要是安置很少的编管者。

而广南西路则西接夷洞,南临大海,山髙林密,灾瘴盛行。海南琼管四州四面环海,黎母山横贯其中,更是恶地。所以,广南西路,除了桂州以及桂西如誉州、平州、观州之外,其余数州军都是贬官较为集中的地区。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唐宋岭南贬官的政治原因

一、政治斗争的失利

事实这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著名的则天夺权、中宗复辟、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斗争的失败者多被贬流穷荒之地,不少就到了岭南。如牛李党争,先是牛党失利,李宗闵被流放封州,牛僧孺贬“循州长史”;后牛党击败李党,李党被贬逐,李德裕贬“潮州司马”,后又贬“崖州司户参军事”。

同样,党争现象贯穿着两宋的政治史,而因此遭贬岭南的也是最为集中。皇帝要以“异论相搅”为御臣手段,但诸多大臣竟然公开提出“君子有党论”。党争成了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卢赵之争、寇丁之争、新政之争、“濮议”之争、变法之争、“更化”与“绍述”、“建中”与“党禁”。即便是南宋,也不断围绕着战与和相互争论。每次的政治斗争都会有失败者,败了大多就贬到岭南。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二、因言获罪

唐宋时代虽然比较开明,但毕竟还是君主制,因言获罪是其体制的必然产物。其结局当然是遭贬流放,高轸“上书言武三思父子必为逆乱”,结果是“配流岭外”。说错话有罪,不说也有罪。有状不上奏或者不作为也要做处理,崔仁师有状不奏,“太宗以仁师罔上,遂配流龚州。

一般而言,宋代是文人的最好时代,广开言路。其开国之初,就立下铁券:“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进谏之人”。仁宗更是终生重用谏官,开启了一股开明与民主的风气,即便谏官冒犯龙颜,后也可纳用,即偶有误,也能多宽容。但是毕竟这与皇帝的个人修养有关,基本的君主制度依然还在,因言获罪也就不可完全避免。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三、贪赃枉法、渎职

唐律规定“枉法者……三十匹加役流,”官员因为贪污、受贿等均可纳入贪赃枉法之列。如党仁弘,其人甚是贪梦,在就任广州都督期间,贪赃达到百余万,后被人告发,被官府贬黜为庶人,“徙钦州。”府宋还有因军事作战不利而被流贬岭南的。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因为指挥战不力而导致战争失败,二是治军不严,三是动摇军心。

四、因亲友导致的连坐

这是岭南贬官人数较多的一类,一种是因为家属犯罪牵连或同党牵连流放;一种善待犯罪官员或者本身就是互相来往的好友;一种是因为救助自己的新朋好友或者同党;还有更为妄诞的是因为与贬官有书信往来的而招致贬谪。宋代施行连坐的主要是谋反、危害社稷的重罪,比唐代的范围要小。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唐宋岭南贬官的文化原因

通读唐宋岭南贬官历史,尽管表象的政治原因各有不同,其贬谪的深层原因在本文看来不过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搞清楚“君是谁”和“君是什么”;另一个方面就是忘记了自己是臣。

一、对“君王”认知的模糊

多数贬官天真的以为他们遇到的就是明君圣主,认为坐在龙椅上的就是天子,于是有了唐高宗风疾,武后专政时显庆年间诸位皇子和长孙无忌、褚璲岛等群历的贬谪流放;他们不知道坐在龙椅上的那个“君”是一个既得益集团,而不是某个个体。

中国的君主专制不但是古代农耕中国政治治理唯一可行的宪制形式,并且这种专制并不是基于皇帝一人而展开运作,皇帝只不过是这个精英宫僚系统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没有皇帝(皇权)存在,整个机构就无法运行,甚至会极度不稳定。

对前朝皇帝的臣子是不考虑臣子才能的,只考虑是否为自己的人,如果不是,那就予以驱逐。另外,因为等级制度存在,以及角色的转变,让每个人都觉得是自然的。即便是开国的君主,也有长期为臣为民的体验,世袭之君同样要经历为人子、为人臣的阶段,所有帝王都经历由臣至君的过程。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唐宋政治精英在庙堂的进进出出,宦海生涯的起起伏伏,细细深究起来,也不能说他们没搞清楚“君是谁”和“君是什么”,而是因为某种理念或道统不得不做,或者不得不为,刚直的士大夫一定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政治预期的不稳定和高风险常常逼退那些较为正派的政治精英。

如果在当下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问题很少解决,上一届政府的官员退下来可以去其他职业工作,可以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也可以维持自己的物质生活。

但是中国古代的却非如此,“侯门一入深似海,不仅仅在于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在于一旦离开他们往往没有其他职业的选择,在心理上,他们认为是被判了死刑,从此不能为国家效力,理想抱负都随之没有了,这种打击是沉重的。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二、忘记了“巨子”的身份

与普遍化的“权力一一依附”型社会结构其实质就是权力决定一切,权威者与服从者的关系本质而言是人身依附关系,即主奴关系。唐宋的政治精英多数是通过科举制晋升的,尽管这个过程伴随着门阀子弟和寒门的党争,但是说到底,历子只是皇家行政机构的“打工仔”,他的作用首先应该是执行政令及部门管理,没有哪个岗位规定臣子还有“以道事君”的政治义务。

但熟读儒家经典的政治精英,总是容易忽视这个问题。如此一来,士大夫就扮演了两种角色: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是君主的臣子;在思想文化领域,他们为理性和道德的主体。这导致了他们的双重人格:儒家传统的“以道事君、道高于君”这一类的说法,会让一些政治精英仗义执言,做诤臣,践行“文死谏、武死战”。

在皇权专制下,从根本上讲,皇帝并非一定是精英,他只要有决断的能力即可,只要他把这个官僚系统机器运转起来即可,他的职责更多的是象征与裁判的角色,过分的揽权往往的结果是事与愿违,但是皇权体现在用人方面,尤其关键性的位置,皇帝为了保证一定威权,必然会用自己的人,这也是专制下的秩序原则。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皇帝为了能最大化的掌控局势,就不会让臣子们结成联盟对付自己,而是默认甚至鼓励他们进行内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但凡事都要讲究火候,不能过火,不得耽误正事等等。

所以党争与派别冲突变成巩固唐宋王权的伎俩,党争越激烈,群臣矛盾越大,臣子们希望得到皇权支持的渴望越浓重,而对皇权的献媚也越强烈,部分臣子们忘记了自己“打工仔”的身份,忘记了自己只是政策执行者和部门或区域管理者,党同伐异,甚至把自己或小团体的意志上升为庙堂圭臬,最终导致了贬官谪宦的悲剧发生。

如果地位与身份把握模糊,就造成了臣子们的悲剧,特别是一些权宦和宰辅,层层依附的官员多了,就忘了自己奴仆的身份,轻视皇权。

从唐宋岭南贬官现象,探究古代文人入仕后惨遭贬谪的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