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引言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後,在列甯革命路線的指引下,革命浪潮迅猛高漲。1905年五一節,各地有二十餘萬勞工響應布爾什維克黨的号召,舉行了政治罷工。5月末,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的七萬勞工在布爾什維克上司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鬥争。在鬥争烈火中勞工群衆創立了最初的勞工代表蘇維埃。1905年秋,革命運動達到了新的高潮,出現了全國性政治總罷工。9月下旬,莫斯科首先爆發全市總罷工。10月初,莫斯科-喀山鐵路勞工起而響應,罷工浪潮迅速擴充到全國最遙遠的邊區,把最廣大的勞工群衆都吸引到鬥争中來。

參加罷工的工廠和鐵路勞工不少于一百七十五萬。同時成千上萬的農業勞工以及學生和知識分子也參加了罷工鬥争,喀琅施塔得、塞瓦斯托波爾等地爆發了士兵起義。全俄政治總罷工使全國陷于癱瘓狀态,沙皇政權被部分瓦解了。在10月總罷工的革命烽火中,勞工階級以非凡的革命首創精神建立了勞工代表蘇維埃。10至12月間,彼得堡、莫斯科等全國各大城市和工業中心都先後建立了勞工代表蘇維埃,有些地方還建立工農代表蘇維埃和士兵蘇維埃。勞工代表蘇維埃是由各工廠代表組成的無産階級群衆性的政治組織,它不僅是罷工的上司機關,而且發揮了臨時革命政府的作用,是新的革命政權的萌芽。它沖破沙皇政府的“法治”,自行頒布法令,确立革命新秩序,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公開出版報紙,積極武裝群衆,打擊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甚至沒收沙皇政府的财産供革命的需要。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全俄政治總罷工開始後,沙皇政府頒布了“必須就地正法,不要吝惜子彈”的反動指令,進行殘酷鎮壓;同時懾于革命威力不得不做些暫時退卻,實行一點表面改革。10月17日,沙皇頒布宣言,答應給人民言論、集會、結社、出版等自由,讓各階級都參加選舉,成立具有立法權的國家杜馬。10月17日的宣言完全是一場騙局。在宣言公布的同時,貴族、地主、流氓在沙皇政府的支援下紛紛建立“俄羅斯人民同盟”等黑幫團體,血腥屠殺革命人民。人們形容“宣言”公布後的親自上司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列甯要求全黨認真研究軍事,把武裝起義當作創作藝術一樣來進行周密工作,并且闡明了勞工代表蘇維埃的革命作用。12月,莫斯科勞工代表蘇維埃在布爾什維克黨上司下加緊武裝勞工,積極組織武裝起義。

12月7日,莫斯科舉行了政治總罷工,并成立了由二千名勞工組成的武裝戰鬥隊。9日,罷工發展為武裝起義。莫斯科的勞工階級,表現了沖天的革命積極性和奮不顧身的英雄主義。街壘布滿了莫斯科城。起義勞工同反動軍隊展開了九天激烈的戰鬥。在勞工運動的影響下,莫斯科衛戍部隊也不斷爆發士兵風潮。當時,一萬五千名駐軍中隻有一千三百多名站在沙皇一邊。沙皇政府隻好從彼得堡等地調集大批軍隊開往莫斯科進行鎮壓。這時,孟什維克充當了撲滅起義的内奸,在勞工中大肆鼓吹投降主義,瓦解群衆革命鬥志。由于托洛茨基和孟什維克控制了彼得堡勞工代表蘇維埃的上司權,是以彼得堡勞工沒有能及時對莫斯科勞工進行有力援助。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莫斯科起義陷于孤立境地。同時,由于布爾什維克莫斯科委員會在起義前夕被破壞,起義缺乏統一上司。18日夜,勞工蘇維埃決定停止起義。起義勞工在蘇維埃的上司下埋藏了武器,有組織地撤出了戰區。在莫斯科起義的同時,俄國許多城市,如羅斯托夫、下諾夫哥羅德,以及西伯利亞、高加索、拉脫維亞等地區的一些城市都爆發了武裝起義。有些地方的起義勞工推翻了沙皇地方政權,建立了地方革命政權。但這些起義也先後被鎮壓了。起義失敗後,孟什維克分子普列漢諾夫等,以貴族老爺式态度,對革命橫加指責,詛咒起義是“人為的危險把戲”,責難勞工“本來就用不着拿起武器”。列甯針鋒相對地指出:“正好相反,俄國情景是:“死者的自由,活人進牢監”。資産階級和自由派地主卻用雙手來接受吓得魂不附體的沙皇所賜予的這份“禮物”。他們為10月17日宣言舉杯慶賀,高呼“謝謝上帝,俄國有了憲法”,“革命完了,秩序萬歲”。

資産階級認為沙皇的宣言已實作了讓他們參加政權的願望,于是形形色色的資産階級政黨紛紛建立。其中重要的有代表大資産階級和資産階級化大地主利益的保皇派“十月黨”(10月17日同盟)和代表中等資産階級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立憲民主黨。前者的首領是大工業家古契可夫和大土地所有者羅将柯,後者的首領是米留可夫(1859-1943)和司徒盧威。十月黨和立憲民主黨雖然色彩有所不同(前者公開敵視革命,後者常用民主自由的口号來欺騙群衆),有時甚至展開激烈的“争吵”,但它們不過是資産階級的兩翼,都千方百計把群衆引上立憲改革的道路,妄圖用君主立憲的形式來儲存沙皇專制制度,中止革命。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孟什維克也為10月17日宣言大唱贊歌,叫嚷從此“專制制度的枷鎖已經自行打碎”,可以用立法杜馬和平地實作人民的革命要求了。他們利用自己所竊取的職權極力使罷工停止下來。布爾什維克黨及時揭穿了沙皇政府的陰謀和資産階級、孟什維克蠱惑人心的謊言,指出沙皇頒布宣言的目的是要制止人民起義的浪潮,迫使革命的階級停止鬥争。列甯指出:“沙皇還遠遠沒有投降。專制制度根本沒有不複存在。它隻不過是一場異常激烈的戰鬥中退卻了,但是它還遠遠沒有被擊潰,它還在集結自己的力量。”隻有武裝鬥争才能決定革命的命運,才是革命勝利的唯一保證。1905年11月,正當革命處在緊要關頭時,列甯回到俄國,叫嚷:要用“立憲代替革命”。1906年4月,第一屆國家杜馬開幕。讨論的主要問題是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問題。

立憲民主黨等欺騙工農,妄想要人們相信不必經過革命,國家杜馬能滿足土地和自由的要求,并主張按“公平價格”收買一部分地主土地,然後将這部分土地租給農民長期使用。這實質上是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翻版,是掠奪和欺騙俄國農民的新企圖。由農民代表組成的勞動派主張沒收地主土地,實行土地國有,把土地平均配置設定給農民。農民代表在杜馬中的激烈演說傳到全國各地,引起廣大農民的強烈反響。農民争取土地的鬥争又趨高漲,農民暴動遍及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縣份。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許多地方,農民召開大會,并推選代表趕到彼得堡去呈遞要求解決土地問題的“訓令”。沙皇政府害怕土地問題的讨論會引起農民更激烈的鬥争,于是以農民“已采用公然掠奪的途徑,奪取他人的财産,不服從法律及合法權力”為由,派軍隊包圍杜馬會議大廈,強行宣布解散第一屆杜馬。同時改組政府,任命斯托雷平(1862-1911)為總理大臣。沙皇政府雖然解散了第一屆杜馬,但迫于革命形勢,不得不在1907年3月又召開第屆國家杜馬。當時由于革命已明顯走向低潮,不存在抵制杜馬的客觀條件,布爾什維克黨決定改變抵制政策,參加杜馬選舉,以便利用杜馬這個講壇,同沙皇政府和立憲民主黨作鬥争,争取廣大群衆。

布爾什維克的代表在列甯的直接指導下進行工作,提出了徹底革命的土地綱領,主張通過革命,無償沒收地主的全部土地,配置設定給貧雇農使用。沙皇政府看到第二屆國家杜馬比第一屆更不馴服,便捏造了社會民主黨在杜馬中策劃“叛國政變”的莫須有罪名,非法逮捕了社會民主·588·本來應該更堅決、更果敢和更主動地拿起武器,本來應該向群衆說明單靠和平罷工是不行的,必須進行英勇無畏和毫不留情的武裝鬥争。”“1905年十月鬥争和十二月鬥争是巴黎公社以後偉大的無産階級運動,……這些鬥争的榜樣應當成為我們在教育新一代戰士的工作中的燈塔”。莫斯科十二月起義是1905年革命發展的頂點,起義失敗後,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時期。

革命的曆史意義

由于孟什維克的叛賣、破壞,由于無産階級在鬥争中缺乏集中統一的上司和鞏固的工農聯盟,由于國際資産階級對沙皇政府的支援,1905年革命失敗了。但是,它的曆史意義是重大的。1905年革命是帝國主義時代由無産階級上司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它同曆史上任何一次資産階級革命有着根本不同的特點。這次革命“按其社會内容來說,是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按其鬥争手段來說卻是無産階級革命”。無産階級在革命中發揮了上司和先鋒作用,運用了群衆性政治罷工和武裝起義等強有力的鬥争手段,創造了無産階級政權的雛型-人代表蘇維埃。

1905年革命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總演習。在短短的三年中,革命使布爾什維克黨和無産階級經受了平時幾十年所得不到的鍛煉和教育,取得了豐富的鬥争經驗;革命暴露了資産階級和孟什維克的真面目,使廣大農民日益擺脫它們的影響而跟着無産階級前進。列甯指出:“1905年12月武裝起義前,俄國人民還沒有本領同剝削者進行群衆性的武裝鬥争。可是在12月以後,人民就不同了。人民大變了。他們受了戰鬥的洗禮。他們在起義中受到了鍛煉。他們培養了大批戰士,這些戰士在1917年取得了勝利”。1905年革命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對世界革命的曆史程序-革命者;絞架、監獄和流放所布滿了全國。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1907至1910年間,兒千革命者死于反革命屠刀下。當時人們把絞索稱為“斯托雷平的領帶”。在革命人民的血泊中,沙皇政府表面上暫時穩定了反動統治。但是,經過1905年革命風暴打擊後,沙皇政府要想原封不動地照舊統治下去是不可能了。為了擴大反動統治的社會基礎,進一步同城鄉資産階級結成反革命聯盟,維護已經動搖的統治和阻止革命的再起,沙皇政府不得不實施一些改革。召開第三屆杜馬和在農村實行發展富農經濟的土地政策是斯托雷平改革的兩個主要措施。1907年6月選出的第三屆國家杜馬主要由地主和資本家的代表組成,而地主代表占代表總數的百分之四十六。反動的十月黨在杜馬中起決定作用。

第三屆杜馬實質上是沙皇為首的地主貴族和反革命資産階級結成的政治同盟,這種以地主階級為主的反革命聯合專政,便是所謂六三政制的階級本質。1910年6月,第三屆杜馬通過了以1906年11月法令為基礎的斯托雷平土地法,規定農民必須退出村社,份地歸農民私有,可以自由買賣。這個法令加速了農村的階級分化和農村中資本主義的發展。富農趁村社拆散時強占了最好的土地,并依靠政府貸款大肆掠奪廣大貧苦農民的土地,雇用破産農民,進行殘酷剝削。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在土地法實施的十年間,退出村社的三百多萬農戶中百分之六十的農戶出賣了土地,這些土地大部分落入富農手中。這樣,除了地主以外,沙皇政府又在農村中培植了一個農村資産階級-富農作為它維持反動統治的新的階級支柱。第三屆杜馬和斯托雷平的土地政策是農奴主實行的第二次資産階級改革,是繼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在沙皇專制制度向産生了深刻的影響。1905年革命是巴黎公社以來,國際勞工運動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革命發動,它結束了1872年以來資本主義相對和平發展的時期。

1905年革命“喚起了整個亞洲的運動”。1905年俄國革命後,伊朗、印度、土耳其、中國等都相繼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1905年革命粉碎了西歐社會民主黨鼓吹的“社會和平”的說教,以及“武裝起義和巷戰已經過時”的謬論,向無産階級表明“隻有嚴酷的鬥争,即國内戰争,才能把人類從資本壓迫下解放出來”。1905年革命大大推動了歐美勞工的革命化,把他們喚向街壘中去。在1905年革命影響下,德、法、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工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帝國主義時代革命風暴的序幕揭開了。

二十世紀初沙俄的對外侵略擴張

二十世紀初,帝國主義争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鬥争空前激化,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鬥争迅速高漲。這個時期,沙皇俄國充分暴露了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殘暴性和侵略性。它不僅瘋狂擴張勢力範圍,而且進一步充當國際憲兵,血腥鎮壓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這時,沙俄變本加厲地參加宰割中國這塊肥肉的罪惡勾當。1900年,在“消滅黃禍”的反動叫嚣下,它參加八國聯軍,侵入京津地區,血腥鎮壓義和團運動,把魔掌伸入中國心髒。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7月它又借口“保護”正在修建中的中東鐵路,出動十七萬大軍,分兵五路侵入中國東北三省,10月初占領了整個東北三省。為了進一步肢解中國領土,永遠霸占東北三省,沙俄還陰謀策劃所謂“黃俄羅斯”計劃,妄圖“使滿洲成為布哈拉第二”。在武裝侵占東北的過程中,沙俄對我國人民進行了最野蠻的屠殺和掠奪。在大舉入侵前夕,沙俄就侵占了黑龍江北岸屬中國管轄的江東六十四屯,對中國居民進行了血腥屠殺,甚至把他們驅入江中活活淹死,男女老少六千人幾乎全部蒙難。在攻占瑷珲時,沙俄侵略軍将這一古城焚毀殆盡。沙俄還在海拉爾、珲春、三姓、漠河等地制造了一系列血腥暴行,據不完全統計,屠殺中國老百姓達數萬人。

瘟神所到,一片災難。當時,列甯就對老沙皇的滔天罪行作了義正辭嚴的聲讨,指出:俄國“動員了好些軍區,耗費了數億盧布,派遣了幾萬名士兵到中國去,……這些勝利與其說是戰勝了敵人的正規軍,不如說是戰勝了中國的起義者,更不如說是戰勝了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淹死和屠殺他們,不惜殘殺婦孺,更不用說搶劫皇宮、住宅和商店了。”列甯進一步指出,沙俄這一兇殘的侵略者,像野獸一樣撲到中國身上,“殺人放火,把村莊燒光,把老百姓驅入黑龍江中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由于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擊和帝國主義間争奪中國的沖突,沙俄獨占中國東北的野心沒有得逞。1904年,為争奪中國東北、北韓,沙俄又和日本發生了日俄戰争。

1905年俄國革命的高潮—革命由高漲時期進入了逐漸退卻的時期

兩個強盜的火并使中國東北人民再次蒙受巨大災難。日俄戰争後,沙俄進一步犧牲中國和北韓的權益,同日本劃分在東亞的霸權範圍。在南下擴張方面,1907年沙俄同英國勾結,簽訂了劃分伊朗、阿富汗和中國西藏勢力範圍的密約,把伊朗北部劃為沙俄的勢力範圍。日俄戰争後,沙俄又把侵略矛頭指向巴爾幹和中近東。這時,由于失去了東方海軍基地旅順,沙俄更急于奪取黑海海峽。俄國外交大臣叫嚷:“俄國現在必須從黑海通到地中海”。為此,沙俄施盡陰謀詭計,一方面鼓吹建立由它控制的巴爾幹同盟以對抗新的敵手德、奧在巴爾幹的擴張;同時又與奧匈帝國進行幕後分贓交易,力圖用支援奧匈帝國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為條件,換取俄國艦隊在黑海海峽自由出入的權利。陰謀失敗後,沙俄又重操故伎,打起了把巴爾幹各國從土耳其統治和德、奧控制下解放出來的旗号,并利用巴爾幹各國間的内部沖突,扶植傀儡,極力插手巴爾幹戰争,妄圖渾水摸魚,擴大它在巴爾幹的勢力。

曆史證明,沙俄一貫“利用互相競争着的大國的不斷改變的目的作為手段,來達到它的從不改變、從不忽視的目的一一俄國的世界霸權”。通過長期窮兇極惡的對外侵略和領土擴張,到1914年,沙皇俄國已擁有殖民地一千七百四十萬平方公裡,其面積僅次于英國而占世界第二位,比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的殖民地加起來還要多。是以列甯指出,沙俄是一個到處行兇打劫的“戴王冠的強盜”。二十世紀初,“沙皇不僅是歐洲的憲兵,而且是亞洲的憲兵,他力圖用陰謀、金錢和最野蠻的暴力,把土耳其、波斯和中國的一切争取自由的運動鎮壓下去”。老沙皇在血腥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後,又夥同其它帝國主義扶植和支援帝國主義的新走狗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扼殺了中國這次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結語

在1905至1911年期間,沙俄多次武裝幹涉伊朗反帝反封建的資産階級革命,1911年和英國勾結,聯合出兵鎮壓了這次革命。1908年土耳其資産階級革命爆發後,沙俄支援土耳其反動勢力對革命力量進行猖狂反撲。随着政治、經濟危機的加劇,帝國主義争奪世界霸權的鬥争愈演愈烈,沙俄也象其它帝國主義一樣,急于通過戰争削弱敵方,摧毀敵方的霸權,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為此,沙皇政府不惜向法、英大舉乞貸,瘋狂擴軍備戰,野心勃勃地制定了“大”軍事計劃,大力重建在日俄戰争中被殲滅的艦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沙俄已擁有現役軍人一百三十萬,數量居世界第一位。1914年,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國終于和其它帝國主義強盜一起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參考資料:《世界近代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