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始皇帝,還會有趙始皇、楚始皇、齊始皇之類的角色出現,中國古代曆史依然會走向大一統,這是曆史發展的規律。

這一條曆史規律就是,自春秋以來,中華大地一直呈現出一個走向統一的趨勢。
這種走向統一的趨勢怎麼來的,且往下看。
春秋時期,在15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共有140多個諸侯國,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367年時間裡,這些諸侯國發生了各種兼并戰争。
從春秋時代起點時的140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結束,戰國初期,隻有20多國,到戰國中期僅僅剩下7國,諸侯國是越打越少啊。
這種兼并戰争實際上就是一種不斷走向統一的趨勢!
春秋140餘國,最終被戰國七大國吞并,小國都被解決了,剩下的七國繼續互相攻伐、兼并,隻不過大家實力都差不多,誰也沒辦法一下子把對方吃掉。
這時候,秦國商鞅變法,逐漸走向強大,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耗費十年,一舉攻滅六國。
試想一下,如果秦國沒有強大到能夠吞滅六國的能力,會發生什麼事?
之前已說到,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實際上就是一直在發生互相攻伐、兼并的戰争,那麼從剩下的七國會繼續互相攻伐。
七國中,實力最弱的會被最先滅掉,可能是被一國滅掉,也可能是被多國瓜分,剩下的6國又會繼續攻伐,直到最後剩下的唯一勝利者,就是一統天下之國。
是以,總的曆史趨勢是由兼并走向統一,沒有秦始皇,還會有别的人出現,來完成這件事,隻不過時間可能需要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