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樂隻君子 福壽攸同

樂隻君子 福壽攸同

“園說Ⅲ——文物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特展”8日在頤和園博物館結束,286件/套的精美展品将中華福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審美意趣向大衆娓娓道來。

從蛙神庇護到吉祥的“卍”紋

中國的福壽文化萌芽很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從早期人類遺留下來的陶器、玉器中, 我們能依稀看到祖先祈求福壽的樸素印記。

蛙紋是馬家窯文化典型的圖案。在泥質紅陶的器身上,古人用黑紅兩色抽象地繪出蛙形圖案,線條生動、流暢。

樂隻君子 福壽攸同

據專家推測,這類彩陶器上的蛙紋圖案具有某種吉祥寓意。青蛙因産卵多,是以古人希望借由蛙神的護佑,使得族群人口繁盛。

此外,“蛙鳴雨至”,蛙類還可以預兆降雨。對于逐水而居的古代先民來說,聽到蛙鳴,及早躲避洪水,儲存族群安全是很重要的。是以,蛙紋又有趨吉避兇的美好寓意。

後期蛙紋也在不斷變化,蛙腿抽象為“M”或“W”形,甚至還出現了“卍”的蛙腿圖形。在本次展覽中,就展示了一件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卍”字紋雙耳甕。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頤和園管理處黨委副書記秦雷說,“我們今天象征吉祥、萬福和萬壽的萬字紋,其多種起源中,變形的蛙紋也是來源之一,這件文物就是很好的證明。”

鸠鳥做杖 祝壽古稀

經過新石器的萌芽期,商代甲骨文上出現了具體的“福”字。西周之後,福壽觀念已經形成。在諸侯用于祭祀祖先、宣揚功績、傳于子孫的重要青銅禮器格仲簋和敔簋的銘文中分别出現了“福”和“壽”字。

樂隻君子 福壽攸同

到秦漢時期,福壽文化逐漸豐富,其中尊老觀念開始流行。展覽中一件小巧可愛的漢代“銅鸠杖首”吸引了衆人的目光。

傳說中,鸠鳥有飲食不噎的特點。《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王杖長九尺,端以鸠鳥為飾。鸠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

漢代專門設立了為年逾古稀的老人頒賜鸠杖的制度。送鸠杖,寓有養生之道與祝福之意。

在頤和園博物館的展廳中,彩陶、漢磚、銅鏡、錢币、字畫、瓷器、家具……目之所及皆有福壽元素。人們将福壽綿長的祈願,以飽滿的情感和精湛的工藝傾注于一切生活器物之上。

樂隻君子 福壽攸同

隋唐以後,經濟文化日趨繁盛,福壽文化也呈現出多種形式,祈福祝壽的活動趨向世俗化。在此基礎上更衍生出了形象生動、寓意鮮明、内容豐富的符号表達系統。從祥禽瑞獸、名樹奇花、祥瑞圖案到神仙傳說,無不展現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樂隻君子 福壽攸同

在這套福壽表達系統中,諧音算是最常見的。比如葫蘆是“福祿”的諧音,葫蘆常與纏枝或藤蔓組合,寓意子孫昌盛、福壽綿長。蝙蝠是“福”的諧音,它與桃子、如意等組合,表達富貴長壽、五福捧壽。而貓撲蝴蝶的圖案則是諧音“耄耋”,寓意長壽。

此類寓意美好的諧音圖案,都是大衆所熟知的,日常使用也非常普遍。除此之外,還有相對隐喻的,這類圖樣來自于神仙傳說和曆史典故。比如“麻姑獻壽”“東方朔偷桃”“海屋添籌”等來自于古籍和傳說,都有祝壽之意。“香山九老”“郭子儀拜壽”則出自曆史上的名人故事。

這其中,“海屋添籌”的典故很有意思。傳說在蓬萊仙島上有三位神仙,他們互相比長壽。其中一位仙人說,每當我看到人間的滄海變為桑田,就在花瓶裡添一根樹枝,作記錄用,現在堆放樹枝籌碼的花瓶已經放滿十間屋子了。後來,人們用“海屋添籌”比喻神仙增壽、福享萬年。

仔細觀看這件“紫石雕海屋添籌紫檀嵌牙插屏”,人物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在浮雕的海上仙山和殿宇之上,一隻仙鶴将銜着的樹枝投出,要仔細觀察才會發現懸在半空的那根樹枝。

樂隻君子 福壽攸同

秦雷為這個展覽籌備數月,熟知每一件展品。他說,“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将頤和園園林和展覽中豐富的福壽文化展品介紹給大衆。其次,福壽文化和藝術也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們在新時代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奮鬥的珍貴曆史文化寶庫。”

【在自然中感覺天地,于日常中收獲驚喜】

樂隻君子 福壽攸同

作 者:劉燕楓

編 輯:李敏婷

郭 冉

簽 審:何 宇

林 純

制作人:汪 鑫

監 制:洪 琳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

掃碼下載下傳央視訊 關注環球頻道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魅力永傳!

▼點選“閱讀原文”關注央視訊【CCTV4】賬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