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魏真的有“立子殺母”的制度嗎?為何會出現這樣殘忍的制度?

古人常雲:“母以子為貴”,隻要兒子有出息了,母親自然能夠跟着兒子揚眉吐氣。尤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極其嚴重,是以婦女們隻有生下兒子,在家中才有說話權;深宮大院裡的女人,無論原來的地位多麼卑賤,隻要有了兒子,“飛上枝頭變鳳凰”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然而,在北魏時期卻出現了一種怪象,兒子一旦被立為儲君,他的母親就要被處死,這種制度被稱之為“立子殺母”。那麼,這個隻存在于北魏時期的“立子殺母”制度是真的嗎?為何隻有在這一時期才出現了這一特殊的制度?

北魏真的有“立子殺母”的制度嗎?為何會出現這樣殘忍的制度?

道武帝雕像

首先,讀者要将這個問題放在中國古代文化大背景中來看。北魏政權雖然由拓跋鮮卑所建立,但是“立子殺母”制度的确立與推行并非偶然。自秦朝建立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皇權成為了至高無上的象征,在皇權得到不斷加強的同時,太後、皇後利用與皇帝的特殊關系參與朝政,成為常态。

尤其是在新老皇帝禅位之際,皇帝多病、能力低下之際,後妃幹政的情況最容易發生。兩漢時期後妃幹政的現象就極為嚴重,呂後專政、王莽篡位這些都是曆朝曆代留給北魏政權的嚴重教訓。為了避免曆史教訓再次上演,道武帝拓跋珪采取了“立子殺母”這一制度。

北魏真的有“立子殺母”的制度嗎?為何會出現這樣殘忍的制度?

呂後劇照

除此之外,與中原王朝曆代政權相比,具有北方民族傳統遺風的鮮卑人,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遠高于中原漢族女性。鮮卑女性在社會政治、宗族生活中發揮着很大作用。

是以,當北魏政權的執政者受到中原傳統文化影響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北魏皇帝必須采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限制原本社會地位就不低的女性參與政治。為了規避高地位女性給皇權所帶來的破壞性,“立子殺母”登上政治舞台,并演化成為了北魏時期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北魏真的有“立子殺母”的制度嗎?為何會出現這樣殘忍的制度?

趙婕妤劇照

最後,“立子殺母”制度并不是北魏人獨創,而是從漢武帝那裡學習而來。公元前88年,已經70歲高齡的漢武帝尚未确立皇太子,在諸位皇子之中,他最看重的便是趙婕妤所生之子劉弗陵。

當時劉弗陵僅有8歲,他在這個年紀登基其母必然要垂簾聽政,後妃幹政、外戚專權、皇權旁落之事,恐怕又會重演。是以漢武帝做出一個決定,挑選一些信任可靠的大臣,輔佐劉弗陵登基,并賜死趙婕妤。正是因為漢武帝開啟了“立子殺母”的先河,鮮卑人又學習了他的做法,這才演變成為了北魏時期一項政治制度。

北魏真的有“立子殺母”的制度嗎?為何會出現這樣殘忍的制度?

立子殺母”之言

“立子殺母”制度與鞏固皇權而言,确實有一定的作用,比如直接阻斷了後妃、外戚幹政。但是,對于後宮女性而言,卻成為了一種折磨,北魏妃子一改“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她們每天燒香拜佛隻祈求自己不要生下兒子,如若生下兒子也千萬别被立為太子,否則等待着她們的将是死亡。單從這個方面來看,“立子殺母”對于孩子和母親而言,完全是一種違背人性的政治制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