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兵十萬攻城,不為攻城略地竟然隻為了一個僧人,堪稱天下奇聞了

說起襄陽,不得不提起它的曆史淵源,襄陽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已有2800多年的曆史了,更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是以,襄陽曆代都是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争之地”之稱。

當年,蒙古大軍在襄陽撕開防線後,才能一路順利南下。

發兵十萬攻城,不為攻城略地竟然隻為了一個僧人,堪稱天下奇聞了

話說,在公元379年,襄陽發生了一場戰争,但不是奪城而是奪人。

從五胡亂華時開始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高僧釋道安十二歲出家,受“具足戒”後,二十四歲至邺城,成為名僧佛圖澄的弟子。佛圖澄死後,釋道安因避戰亂,颠沛流離于晉、豫一帶,後來到了襄陽。高僧帶着他的400弟子來到襄陽,當時的襄陽太守朱序很是歡迎高僧的到來,對此,他還專門為其修建了檀溪寺。

雖然,佛教的普及在當時已相當廣泛了,但在釋義上卻還是含混不清。從漢、魏直到東晉,這幾百年來,從古印度傳來的經書漸漸多起來了,但是,傳經人的姓名、年代,人們卻說不清楚,後人考證也很少有結果。釋道安決心專注于此,也是以他成了中國首位用本土儒家文化來注釋佛經的人,并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綜理衆經目錄》。

并且,釋道安主張僧侶以“釋”(釋迦牟尼)為姓,也是以從他開始中國的僧姓就成了“釋”。

發兵十萬攻城,不為攻城略地竟然隻為了一個僧人,堪稱天下奇聞了

然而,遠在北方的苻堅,聽聞高僧的事迹後,心中好生欽佩,就想請高僧到前秦來。但卻一直無果,于是,苻堅和大臣們商量,看有什麼好辦法能請來高僧過來。最後,還是這位尚武的皇帝想出了一招:用武力“脅迫”,發兵10萬将高僧奪來。

不過,考慮到發兵的動機僅是搶一位高僧,是以,大軍在臨行前,苻堅特意交代大将符丕:“這次出兵看似攻打襄陽,實則隻要将高僧釋道安帶回就好。”

于是,一場奇葩的戰争開始了。

符丕的行軍很是低調,當釋道安聽聞大軍渡過黃河的消息,便有了自己的考慮。那時候,釋道安待在襄陽城已有15年,并廣納弟子。于是,他想借此時機,讓他的一衆弟子沿着長江流域弘揚佛教。

發兵十萬攻城,不為攻城略地竟然隻為了一個僧人,堪稱天下奇聞了

剛開始的時候,朱序想讓釋道安離開襄陽,但當他得知前秦發兵的用意後,立馬将釋道安帶離了檀溪寺。

作為一城太守,他雖然要保護整座城池的安危,但他更不願意對方搶走釋道安。當符丕帶着大軍來到檀溪寺時,已經人去寺空。于是,符丕猜想釋道安一定被朱序帶進了城内,便下令圍城。

這時,襄陽城内的軍民都嚴防死守,就連朱序的母親韓氏都親自爬上城牆巡視。韓氏發現,城牆的西北角比較薄弱,敵人沒準會從此處發動進攻。于是,韓氏帶着家中婢女及城中女子,在此處再次加築了二十餘丈城牆,後被人稱為“夫人城”。

發兵十萬攻城,不為攻城略地竟然隻為了一個僧人,堪稱天下奇聞了

果然,符丕帶着大軍準備從此處破城,這時的朱序等人退守至“夫人城”。最終,雙方陷于僵持狀态,而符丕的糧草供給即将告罄,便退到了郊區。當時,朱序也守得很是辛苦,看對方退了,心想一時肯定不會發動進攻,便有所懈怠。

并且,在這時朱序的内部出了一個叛将,都護李伯護居然暗中聯合符丕。于是,在裡應外合之下,襄陽城陷。符丕搶到了釋道安,還将朱序也一并都帶回了前秦。對于這個結果,苻堅很是滿意,他很是欣賞朱序。雖然,在此次對抗中,朱序殺了不少前秦官兵,但在苻堅看來,這是朱序在盡一位太守的職責。

發兵十萬攻城,不為攻城略地竟然隻為了一個僧人,堪稱天下奇聞了

然而,朱序心中挂念的隻有東晉。後來,朱序找到了機會,趁着看守的松懈逃走了,一直跑到宜陽,躲在了夏揆家。隻是,苻堅不想放過這樣的人才,得知夏揆藏了他之後,就将夏揆給抓了。之後,朱序不願意連累他人隻好歸順,被苻堅任命為尚書。

釋道安則不同,他已經将自己的弟子都安排好了,此番北上倒是可以另做一番事業。當時的苻堅對釋道安很是敬重,自己先是賠禮,解釋一番此次發兵的用意後将他安置在了長安的五重寺内。對于苻堅的安排,釋道安也很是滿意。

由于,苻堅對他沒有任何限制,正好釋道安可以在此廣納弟子,弘揚佛法。而周圍的人們,聽說釋道安的事後,都來皈依他,僧衆數千。在此期間,釋道安還向苻堅推薦了龜茲國法師鸠摩羅什,希望也能請他前來大家一道研讨佛教經義。

苻堅自然願意,不過,龜茲國王卻拒絕了。于是,苻堅再次派兵去搶人,而這次雖搶到了人,可前秦卻沒了。也許,苻堅已經認定武力可以搞定一切“人才”,因為,當時的他還想“請”東晉謝安來做自己的侍中。

發兵十萬攻城,不為攻城略地竟然隻為了一個僧人,堪稱天下奇聞了

當時與釋道安一起被“俘”的還有習鑿齒,東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不過,在苻堅看來,他遠遠不及釋道安。因為,苻堅曾對手下說過:“我用十萬大軍從襄陽得到了一個半人。看來,習鑿齒隻能算‘半個人’。”這也許就是苻堅的“審才”觀點。

苻堅應該算是一位有大略的皇帝,當年,在王猛的輔政下,統一了北方,隻是,在王猛過世後,他窮兵黩武,更在淝水一戰後,把江山讓給了他人。

參考資料: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晉書·苻堅載記》、《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