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IKW體系(Data-Information-Knowlege-Wisdom)

這個世界上,失敗的人除了天分太差之外,

隻有以下幾點,懶,方向不對,方法不對,沒有堅持。你是哪一種呢?

關于DIKW體系

DIKW體系是關于資料、資訊、知識及智慧的體系,可以追溯至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所寫的詩《岩石》。在首段,他寫道:“我們在哪裡丢失了知識中的智慧?又在哪裡丢失了資訊中的知識?”(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1982年12月,美國教育家哈藍·克利夫蘭引用艾略特的這些詩句在其出版的《未來主義者》一書提出了“資訊即資源”(Information as a Resource)的主張。

其後,教育家米蘭·瑟蘭尼、管理思想家羅素·艾可夫進一步對此理論發揚光大,前者在1987年撰寫了《管理支援系統:邁向整合知識管理》(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 Towards Integra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後者在1989年撰寫了《從資料到智慧》(“From Data to Wisdom”,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

DIKW體系将資料、資訊、知識、智慧納入到一種金字塔形的層次體系,每一層比下一層都賦予的一些特質。原始觀察及量度獲得了資料、分析資料間的關系獲得了資訊。在行動上應用資訊産生了知識。智慧關心未來,它含有暗示及滞後影響的意味。

DIKW體系就是關于資料、資訊、知識及智慧的體系。當中每一層比下一層賦予某些[特質。資料層是最基本的。資訊層加入内容。知識層加入“如何去使用”,智慧層加入“什麼時候才用”。如此,DIKW體系是一個模型讓我們了解分析、重要性及概念工作上的極限。DIKW體系常用于資訊科學及知識管理。

DIKW體系(Data-Information-Knowlege-Wisdom)

DIKW體系透過以下的步驟來協助研究及分析:

原始觀察及量度獲得了資料。

分析資料間的關系獲得了資訊。這些資訊可以回答簡單問題,譬如:誰?什麼?哪裡?什麼時候?為什麼?資訊是資訊,意味着有聽衆及目的。

在行動上應用資訊産生了知識。知識可以回答“如何?”的問題。知識是一些可行的關系及習慣工作方式。

透過智者間的溝通及自我檢討而利用知識會産生了智慧。我們可以利用智慧解答關于行動的為什麼及什麼時候的問題。智慧是關心未來。它含有暗示及滞後影響的意味。

資料(Data)

資料,是可定義為意義的實體,它涉及到事物的存在形式。它是關于事件的一組離散的客觀的事實描述,是構成資訊和知識的原始材料。資料可分為模拟資料和數字資料兩大類。資料指計算機加工的“原料”,如圖形、聲音、文字、數、字元和符号等。

資訊(Information)

資訊,又稱資訊,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活動中,它的表現形式遠遠比物質和能量複雜。但又遠比他們簡單,其實資訊就是“物質和能量,及其自身‘資訊’與其屬性的辨別、表現。

作為一個概念,資訊有着多種多樣的含義。一般來說,與資訊這一概念密切相關的概念包括限制(constraint)、溝通(communication)、控制、資料、形式、指令、知識、含義、精神刺激、模式、感覺以及表達。

知識(Knowlege)

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确信的認識,并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認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學中充滿争議的中心議題之一,并且擁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識論。從更加實用的層次來看,知識通常被某些人的群體所共享,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操作和管理項目管理者聯盟文章

智慧(Wisdom)

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

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中國古代“知”與“智”通,故“知”就是“智慧”。

DIKW體系(Data-Information-Knowlege-Wisdom)
DIKW體系(Data-Information-Knowlege-Wisdom)

解釋

資料(Data) 資訊(Information) 知識(Knowlege) 智慧(Wisdom)

離散、不相關的事實、文字、數字或符号 經過篩選、整理與分析的資料 結合個人能力與經驗的資訊,用于解決問題或創新知識 基于個人價值與信仰的前瞻性看法與想法。

一大堆龐雜無意義的東西 資料經過儲存、分析及解釋後所産生 資訊、文化背景和經驗的組合

 經過整理後,有意義的資料 你根據資訊的原則,得到的共通道理,可用來作決斷和定政策

下雨 夏天午後常下雨 夏天出門要随身帶雨傘  

不具情境脈絡及意義的事實本身 資料在一特定情境脈絡下的具體呈現 資訊加上個人的角色、學習行為、以及經驗而成  

 訊息 (message) 要在情境 (context) 之中纔會成為資訊 (information)    

一手的未經修改的,例如某年的人口數。 經過加工分析的資料,例如某年到某年十年間的人口成長率、其他影響人口成長率的統計資料。 據所得資訊建立人口成長的數學模型,可分析影響人口成長的因素,  

并做為決策者的參考

零碎的基本文數字機關,例如年齡、姓名是資料而非知識。 資料與資料間産生的有意義的關聯,例如性别與性向的關系、年齡與消費的關系等是一種資訊。 知識則較資料、資訊複雜許多,藉由資訊以解釋較複雜的概念性的人或事或物的脈絡。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關系

通過DIKW模型分析,可以看到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別。資料是記錄下來可以被鑒别的符号。它是最原始的素材,未被加工解釋,沒有回答特定的問題,沒有任何意義;資訊是已經被處理、具有邏輯關系的資料,是對資料的解釋,這種資訊對其接收者具有意義。

知識是從相關資訊中過濾、提煉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資料。特殊背景/語境下,知識将資料與資訊、資訊與資訊在行動中的應用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它展現了資訊的本質、原則和經驗。此外,知識基于推理和分析,還可能産生新的知識。最後來看智慧,智慧,是人類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獨有的能力,主要表現為收集、加工、應用、傳播知識的能力,以及對事物發展的前瞻性看法。在知識的基礎之上,通過經驗、閱曆、見識的累積,而形成的對事物的深刻認識、遠見,展現為一種卓越的判斷力。

整體來看,知識的演進層次,可以雙向演進。從噪音中分揀出來資料,轉化為資訊,更新為知識,升華為智慧。這樣一個過程,是資訊的管理和分類過程,讓資訊從龐大無序到分類有序,各取所需。這就是一個知識管理的過程。反過來,随着資訊生産與傳播手段的極大豐富,知識生産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衰退的過程,從智慧傳播為知識,從知識普及為資訊,從資訊變為記錄的資料。

知識的内涵與價值

應用DIKW體系基于對資料、資訊、知識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得出知識内涵的主要内容,即知識來源于資訊,但又不是資訊的子集,它是經過“了解”後,關聯了具體情境的、可以指導“如何”行動的資訊,它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隐性特征:需要從資訊中進行歸納、總結、提煉;

行動導向特征:知識是資訊的具體應用,能夠直接推動人的決策和行為,加速行動過程;

資本特征:是企業重要資産,可以通過應用獲得價值;

情境特征:在規定的情境下起作用;

延展生長特征:知識在應用、交流的過程中,被不斷豐富和拓展;

生命特征:知識是有産生、發展、衰退的生命周期。

這種内涵下,知識的價值又是什麼呢?如前所述,資料是數字、文字、圖像、符号等,在沒有被處理之前,本身不代表任何潛在的意義。而當通過某種方式對資料進行組織和分析時,資料的意義才顯示出來,進而演變為資訊,資訊可以對某些簡單的問題給予解答,譬如:誰?什麼?哪裡?什麼時候?知識是在對資訊進行了篩選、綜合、分析等等過程之後産生的。它不是資訊的簡單累加,往往還需要加入基于以往的經驗所作的判斷。是以,知識可以解決較為複雜的問題,可以回答“如何?”的問題,能夠積極地指導任務的執行和管理,進行決策和解決問題。

綜上,在當今海量資料、資訊爆炸時代下,知識起到去僞存真、去粗存精的作用。知識使資訊變得有用,可以在具體工作環境中,對于特定接收者解決“如何”開展工作的問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品質。同時,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對于啟迪智慧,引領未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後,有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資料、資訊、知識依賴于語境、依賴于接收者本身,三者之間的差別并非泾渭分明。某個經過加工的資料對某個人來說是資訊,而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則可能是資料;一個系統或一次處理所輸出的資訊,可能是另一個系統或另一次處理的原始資料。同時,在某個語境下是知識的内容,在另外的語境中,可能就是資訊,甚至是無意義的資料。是以,在進行資料、資訊與知識的研究與應用時,要與特定語境(即人、任務等)進行結合才有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