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努力就能成功”的一點思考

一、背景

從學生時代,很多國中高中老師企圖向學生傳達這樣一種思想,“努力就能成功”,甚至很多大學老師也是如此。有的老師可能是真不懂,真的沒認真思考過;有些老師可能是真的懂但是隻能這麼說罷了,就像曾經聯考之前有一個老師說“除了前15名,幾乎都是來陪讀的”,全班義憤填膺,結果一加二本的學生都不超過5個人。就像很多差的二本學校,你說他們不優秀,絕對義憤填膺,但是英語專業上百号人,專四過級可能都是個位數。

很多未來當老師的學生可能也從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于是乎大機率也是這種思想“代代傳”。

很多人不假思索的便認為,學習不好就是努力不夠,不成功就是還不夠拼,看各種雞湯仿佛自己瞬間成為了那個人,仿佛自己也大機率可以成為優秀的那些人。

很多人更是喜歡看小人物成功的電影,認為這樣才足夠“勵志”。如果是因為背景、因為天賦等成功,則内心會有些抵觸,不樂意看。是呀我們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個小人物,都麼渴望可以成功啊。

可是現實生活中,這種勵志的例子實在是少數。

太多的人告訴我們要努力,要拼搏,卻指出的方法是低效的,模糊的。可是怎麼努力?怎麼拼?主要是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嗎?

太多“成功”的人強調自己的努力,卻沒有意識到背景、天賦、方法、運氣等等的重要性。

很多人總喜歡各種打雞血的口号,聽完之後“仿佛人生會快要到達了巅峰”,卻不知道怎麼去落實。

是以标題黨的文章閱讀量超高,小人物成功的文章閱讀量超高。寫作者迎合讀者的胃口,很多所謂的幹貨也不過是打廣告的軟文罷了。

二、原因

2.1 努力隻是表現罷了

某個學生考了超高的分數,某個老師總愛強調某某多麼努力。

某個學生考了超好的學校,某個老師總愛強調某某多麼努力。

某個學生找了很好的工作,某個老師總愛情調某某多麼努力。

其實再回首看,努力隻不過是外在表現罷了。

很多老師把學生的學習不好的原因歸結在“不努力”、“不認真”上面,其他通過外在的限制讓他“努力”起來,走向成功。

想想為啥很多人玩遊戲,超努力,通宵都不覺得累?為啥有些學生看小說不覺得累?

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他沒找到好的方法(輕松的高效的),另外興趣不在此。

如果找到好的方法學習很輕松,同學都很羨慕你,相信你更願意學。

如果你對學習感興趣到像遊戲一樣,或許也能夠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很多很優秀的人也很努力的學,而且結果還非常棒,這種努力不過是外在表現罷了。

2.2 我們渴望成功,可是隻看結果不看方法(注意這裡沒說過程)

我們總是羨慕少數人人的成功,卻很少去重視方法。很多“成功人士”喜歡宣傳自己的勤奮,卻很少宣傳自己的方法。

很多老師宣傳自己優秀的學生也更多的強調的是努力。

比如大學裡某某學長某某考試考了滿分,多半也會說自己很努力,但是如果他沒有傳授切實可執行的好的方法,那麼對你的幫助就微乎其微。

另外一個問題是知道方法卻因為舒适區的原因,不重視“非正常”的方法。

當我們看到和自己之前所采用的學習方法不同時,我們總是潛意識地抵觸,說“不适合自己”(哪怕都沒嘗試過)。

看《禮記》有一段文字非常貼切:

《禮記·學記》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本文重點看前面一句話的意思: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會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其實最可怕的不是沒吃過,而是大多數人沒吃就否認它不好吃。這種可憐的“精神勝利法”最終讓自己錯過了改變的機會。

真實案例:

【1】曾經英語字寫的不好,後來總結了一套方法,按照這個規則寫一周左右字型大變樣,曾經給一個同學,她根本不當回事,然後過了一兩個學期突然很興奮的說按照這個寫幾天就變化好大。

可是大多數人練英語,依然是買字帖,照着描,脫離字帖打回原形,花費時間還多,效果還不理想。

【2】之前總結了結合遺忘規律方法、高頻詞彙方法,并且不強迫自己記住的方法,給一個學妹,她的反應是“不适合自己”,不這麼也可以記住單詞啊。後面嘗試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非常好,然後興奮地回報。

舒适區總是試圖把我們回到之前的方法上,回到之前的習慣上,讓我們無法變得更優秀(如果真的遇到好的方法)。

2.3 馬太效應

西方有馬太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隻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中國有來自的名言: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看看學校裡,學習好的更容易得到老師的誇獎,工作中績效超好的員工會獲得獎勵。

比如學習非常好的大學生拿到國家勵志獎學金,又有名譽又有金錢獎勵。

比如某個普通大學的學生拿了全國專業類比賽一等獎而且成績還非常不錯,那麼各種學院的,學校的獎,都追着你。

比如某個員工績效超好,那麼獎金可能都比工資還高。績效不好的員工可能還扣錢或者獎金很低甚至沒有。

隻要一次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别人也會更加認可你,你的動力也會更加足。

如果你很努力過(不懂方法),卻沒有成功過,隻能是“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補有餘”。

2.4 我們渴望成功,卻不願付出

總是有很多急功近利的人。

很多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卻不願意付出足夠的努力。

可以問問學習不好的學生,他們或許很多也會說我也想學好,但是他們依然上課不想聽課,下課總想玩。

曾經遇到過好幾個學弟學妹,說過類似的話:

“我知道我本應該好好學xxx,但是這不是馬上截止了嗎,你能不能幫幫我,讓我拿個優秀獎也行啊”

“學長能不能幫我翻譯一篇xxx,我想拿個優秀獎就行,想着對我未來找工作有幫助”

我就呵呵了。

很多工作後的程式員羨慕一些大牛,但是自己去看書去讀源碼等等總是說沒時間?

2.5環境對人的影響

很多人讀了大學,如果是普通的大學,大家都不怎麼學的話,自己在裡面算中上等,拿個獎學金感覺開心的不行,就會認為還不錯。

平時不怎麼學習,期中期末考試很多原題,最後幾周突擊一下成績不錯,然後拿個獎學金父母開心,自己也覺得棒棒哒。

可曾想不論是未來考研還是找好的工作等等無是全國的競争,環境給你帶來的隻不過是一葉障目罷了。

想起了啟蒙教育的一個故事“井底之蛙”,井底之蛙不正是環境的局限讓他就看到了那麼點事物嗎?

可是讀了大學以後的很多學生,不也正是“井底之蛙”嗎?

很多人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的确環境确實對人影響很大,但是如果你認命,那麼一切都不是問題。可能大多數人是既不認命,又不去努力擺脫環境對人的影響。

2.6 “期末考試”的模式

尤其大學裡突擊幾周最起碼大多數科目都可以及格的這種現象,會讓很多大學生潛移默化得養成拖延症。

讓我們誤以為突擊一下就還不錯,我們更加“急功近利”。

甚至造成我們未來生活和工作中帶上這種習慣,卻不自知。

三、總結

總之成功多半是背景+努力,天賦+努力,方法+努力,運氣+努力等等,甚至是多個組合在一起。

聯考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篩選出了大多數有天賦或懂方法又努力的人去更好的學校。

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不要隻強調努力,更多地看到天賦、方法的力量。

天賦無法改變,運氣可遇而不可求,背景已成定數。

我并不是想讓大家悲觀認命,但是希望更多關注我們能夠做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要多積累好的方法,讓自己多一點實際,少一點無腦興奮雞湯。

附錄:

《談勵志》

《談舒适區和成長》

創作不易,如果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歡迎關注我,如果有補充歡迎評論交流,我将努力創作更多更好的文章。

另外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知識星球ID:15165241 一起交流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