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膑(四):龐涓沒有死在“圍魏救趙”,卻死在了“圍魏救韓”?

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龐涓被擒,兩年後,龐涓被放回魏國,再度為将。

不過孫膑顯然沒有想就這樣輕易地放過自己這位老同學。

這不,機會來了。

雖然桂陵之戰魏國戰敗,但對魏國來講并不算傷筋動骨,因為龐涓回援的部隊并不算太多,是以魏國仍然是一流強國。

孫膑(四):龐涓沒有死在“圍魏救趙”,卻死在了“圍魏救韓”?

有很多強國就喜歡整天打打打,強刷存在感,比如美國,再比如說戰國時的魏國,不知道和平發展。

在公元前343年,魏國龐涓又率軍去進攻南韓,擊敗南韓軍隊。

有的朋友們會覺得南韓這麼弱,天天被人打,為什麼還是戰國七雄?

那是因為南韓雖然和秦國、魏國、齊國、楚國這些國家比不了,但是打小國還是綽綽有餘,屬于是矬子裡面拔将軍。

那麼魏國為什麼要打南韓?

實際上在魏文侯的時候,三晉韓趙魏各家關系很好。

但是到了魏武侯的時候,三家關系就沒那麼好了,開始互相攻伐。

魏國實際上不應該和南韓趙國鬧僵,因為畢竟算是兄弟之國,若是關系好,那麼魏國出征天下便沒有後顧之憂。

現在三家關系不好,你想搞點别的事,身邊這二位總是給你搗亂,更别說齊國、楚國、秦國還在旁邊虎視眈眈。

後來南韓任用申不害為相,申不害内修政理,外應諸侯,南韓漸強。

孫膑(四):龐涓沒有死在“圍魏救趙”,卻死在了“圍魏救韓”?

但是,一個強大的南韓,并不符合魏國的利益,這對魏國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于是魏國便派龐涓,雖說南韓日漸強大,那是和自己過去比,但是和魏國這種老牌強國比起來,還有一定差距。

魏國直接将南韓打得難以招架,因為桂陵之戰齊國大敗龐涓,是以南韓直接去上齊國求救。

齊國君臣們于是商量要不要出兵?什麼時候出兵?

這個時候鄒忌(和城北徐公比美那位)就說了:“咱還是别救了吧,何必惹火上身。”

田忌說:“不救的話南韓就要被魏國吞并了,魏國坐大,可不符合齊國的利益,不如早點去救。”

重點人物總是最後發言的,這個時候,孫膑說話了。

孫膑(四):龐涓沒有死在“圍魏救趙”,卻死在了“圍魏救韓”?

孫膑說:“不能不救,也不能早救。

不救魏國,魏國吞并南韓,必然強大。

去早了,這兩個國家打得正猛,咱們去了豈不是當冤大頭,替南韓挨打,而且還顯得咱們好像和南韓小弟一樣,揮之即來。

而且強大的南韓不符合魏國的利益,當然也不符合咱們老齊家的利益。

咱們先答應南韓出兵,但是先不出兵,讓南韓再堅持堅持,等到這兩位火并得差不多了再出兵,咱們坐收漁翁之利。

這個時候,既削弱了這兩家,咱們面對的魏國軍隊也是疲累之師,咱還能留個美名。”

不愧是個人精,打個仗這麼多彎彎繞繞。

顯然齊威王此時也被孫膑征服了,說:“愛卿真是妙計”。

于是齊威王就和南韓使者說,咱們兩國親親愛愛如一家,你趕緊回去,我們随後就到。

南韓覺得有齊國做依仗,一下子腰杆子就硬了,和魏國又幹了五仗,結果都失敗了。

由此可看出龐涓絕不是庸才,隻不過相對而言沒有孫膑厲害,對上一般将領,還是能輕易戰勝的。

南韓現在品出不對來了,趕緊又來求救:“老哥你再不來,我就隻能投降了。”

齊威王派田忌、田嬰、田盼為将,孫膑為軍師,出兵救援南韓,但是沒有去魏韓交戰的戰場,要去圍攻魏國都城大梁。

又是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

上次是“圍魏救趙”,這次是“圍魏救韓”,不過這次來的是大軍,要是龐涓不回來,說不定大梁還真有點危險,我估計龐涓心裡都要罵娘了。

那沒辦法,誰讓你記吃不記打,上次吃的虧,這次又犯同樣的毛病。

但是至少這次龐涓早早收到情報,齊國軍隊還沒走到大梁,龐涓和魏國太子申就迎頭頂上來了。

孫膑(四):龐涓沒有死在“圍魏救趙”,卻死在了“圍魏救韓”?

這正合了孫膑的意。

孫膑又開始出招了,思路和上回一樣,就是示敵以弱,不過這次用的是“減竈之計”。

孫膑說:“魏國的軍隊一向骁勇善戰,肯定小看咱們齊國軍隊,不過咱們齊國軍隊名聲确實也不好,人家都認為咱們的軍隊膽怯。

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誘敵深入,設伏幹掉他。

再加上魏軍長途奔襲,疲師遠征,定然會被我們打敗。”

是以當龐涓追過來的時候,孫膑避而不戰,反而一直退軍。

并且第一天退的時候,修十萬竈,第二天,修五萬竈,第三天,修兩萬竈。

龐涓看到這個情況,喜不自勝,看來自己沒想錯,齊國果然都是一群膽小鬼,看到我們大魏的軍隊來了,都害怕的逃光了。

于是便舍棄大部隊和辎重,帶着精銳部隊去追齊軍。

卻不知他的老同學孫膑,已經早已給他選好了墓地。

孫膑把軍隊埋伏在馬陵這個地方,馬陵這個地方道路低窪狹窄,兩邊卻是高地,真是設伏的絕佳之地。

孫膑(四):龐涓沒有死在“圍魏救趙”,卻死在了“圍魏救韓”?

孫膑就在道路兩側埋伏了很多弓箭手,以火光為号,一起放箭。

還把一棵大樹的皮扒掉,上面寫了幾個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龐涓追到馬陵的時候是晚上,看見這棵樹和其他樹不太一樣,上面好像寫着什麼字,于是叫人點火把照明,看到上面寫着八個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頓時萬箭齊發,魏軍大亂,被射成了刺猬。

這回又是自己敗于孫膑之手,龐涓羞愧難耐,看到敗局已定,自殺身亡。

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主力,活捉太子申。

馬陵之戰是魏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戰中魏軍主力出動,結果大敗而歸,魏國元氣大傷。

秦國此時也趁火打劫,派衛鞅進攻魏國,魏惠王派公子卬迎戰,公子卬被衛鞅用陰謀俘虜,魏軍沒有主帥,被秦軍大敗。

魏國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秦國才罷兵,從此秦國終于奪回了河西之地,衛鞅因為此功被封到了商地,是以衛鞅我們也叫他商鞅。

魏國失去河西之地,秦國有了黃河天險,從此魏國再也沒有了向西征伐的條件。

魏國自此淪為戰國時期的二流國家,再也沒有了争天下的機會。

這也隻能說是你魏國咎由自取,好好的人才吳起、孫膑、商鞅都被你們逼走,若是這幾個人能在魏國得到重用,魏國雖說不一定能一統天下,但至少可以稱霸諸侯。

龐涓也是死不足惜,原本能夠成就和鮑叔牙一樣的讓賢之名,卻非得妒賢嫉能,害得孫膑身殘,還被臉上刺字,最終身敗名裂,萬世被當做反面典型,真是死有餘辜。

魏國的敗落是自作自受,怪不了别人,你魏惠王上梁不正下梁歪。

孫膑(四):龐涓沒有死在“圍魏救趙”,卻死在了“圍魏救韓”?

看看你用的都是些什麼人啊?龐涓逼走孫膑,公叔痤逼走吳起,還壓制商鞅。

是以說你魏國是作繭自縛,自食惡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