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幾種家庭,更容易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這是現代家長教育的第2267篇文章

本文來源于公衆号:錢志亮工作室

ID: qzlgzs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在談及家庭教育時,曾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于言傳。

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産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的确,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家庭的模樣。孩子身上的優點、存在的問題,往往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答案。

下面這幾種家庭,更容易養出優秀、有出息的孩子。

1

和睦、有愛的家庭

哈佛大學花了76年,持續追蹤268人,為了解答這一問題: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赢家”?

“人生赢家”的标準十分苛刻。主持這項研究的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說,赢家必須“十項全能”:十項标準裡有2條跟收入有關,4條與身心健康有關,4條與親密關系和社會支援有關。

結果發現,決定人生能不能成功的,從來都不是智商,體型,父母收入,自己受教育程度。

真正的答案是:愛。隻要能在30歲前找到 “真愛”—— 無論是真的愛情、友情還是親情,就能大大增加你 “人生繁盛” 的幾率。

這答案看上去太過普通,以至于令人難以相信。但研究者瓦利恩特說:“愛,溫暖和親密關系,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

人生中的挫折無法避免,生活在愛中的人,抗挫折能力會更強,能夠自信、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風雨,很快振作起來。

反之,“缺愛”的人常會在挫折面前失去勇氣和力量,心理脆弱、自我懷疑。

這幾種家庭,更容易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在孩子成長早期,一個和睦、有愛的家庭,會讓孩子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充足的孩子,能夠充分地接納自己,心理健康,更有勇氣和自信對外探索、發展自我,也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

可以說,愛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内在動力。真正優秀的孩子,一定是被“愛”出來的。

著名家庭排列系統的創始人海靈格提出,幸福家庭關系是這樣的:

夫妻倆親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關系。

一個和睦、有愛的家庭,第一點是和諧的夫妻關系。

不管遇到什麼難題,夫妻二人永遠是“戰友”,秉持着信任、了解、包容的心态,關愛、呵護、支援彼此,共同努力。

第二點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份愛更傾向于“無條件的愛”,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現。

給孩子充足、溫暖的關注和陪伴,在他犯錯、失意的時候,在他身邊給予幫助和鼓勵。

2

樂觀、積極的家庭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場“更新打怪”的遊戲,因為其中總是充滿了各種困難和挑戰。

樂觀、積極的人,總是能懷揣希望,一路勇往直前;而悲觀、消極的人,常常會喪失鬥志和勇氣,自暴自棄,停滞不前。

很顯然,能夠笑到最後的,一定是前者。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講述了僅有高中學曆的銷售員克裡斯 加德納,為了擺脫貧困,在金融街橫沖直撞,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股票經紀人的故事。

這部電影最打動人心的,是主角克裡斯不管身處何種逆境,都不放棄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想辦法改變現狀的樂觀和信念感。

這幾種家庭,更容易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同時作為一位父親的克裡斯,即便生活貧困到需要住救濟站,他也從不會向孩子哭窮、抱怨,還總是給孩子傳遞積極樂觀的能量,告訴孩子要永遠保持勇氣:

“别讓别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它。”

雖然生活很苦,條件很差,但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内心是富有的,因為永遠對明天懷着美好的期待,并會付諸行動。

反觀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遇到麻煩時常常表現得很消極,抱怨、訴苦、随意發洩情緒,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過度憂慮和悲觀。

比如經常朝孩子灌輸:“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就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學,将來工作都找不到!”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

消極、負面的語言和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容易焦慮,對自己失去信心,對生活喪失希望。

培養樂觀、自信、陽光的孩子,離不開家庭的熏陶。

首先家長自己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調整認知和心态,遇到問題想辦法通過實際行動來解決,而不是陷入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

當家長心态積極,看事物善于從正面角度思考的時候,也更易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其次,賦予事情積極的解釋,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把錯誤和失敗看成暫時的、偶然的事件,鼓勵孩子通過個人努力改變現狀。

比如孩子數學成績差,應當告訴孩子:

“不是你學不好數學,而是暫時沒學好,隻要想辦法努力,總是會提高的。”

因為下雨不能去遊樂園,孩子很沮喪時,可以對他說:

“雖然去不成遊樂園很讓人失望,但是我們在家裡也可以很快樂呀,來,我們一起玩你喜歡的飛行棋吧!”

3

情緒穩定、會溝通的家庭

人際關系大師約翰·戈特曼曾經指出:對情緒的感覺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着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強調孩子情商的培養,原因可見一斑。

情商,是一種情緒智力,指的是孩子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他人情緒、引導自己的思維和行動的能力。

孩子的情商發展,源自于家長每一次的情緒示範、家人之間的溝通模式。

《社會和個人關系雜志》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

“那些生活在父母為日常生活瑣事争吵家庭的孩子,即使面對情緒的處理也會受到影響。

他們會對情緒的處理過于警惕、焦慮,會更容易受到扭曲的人際交往的影響。”

如果父母情緒穩定,家人之間的溝通模式是健康、平和的,那麼孩子将會習得正确的溝通方式,能夠控制好情緒,懂得用合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而如果父母情緒管理能力差,經常争吵,互相指責,朝孩子發脾氣,孩子會變得敏感、自卑,也會複制父母錯誤的情緒處理模式,容易情緒化,随意發脾氣,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這幾種家庭,更容易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教育孩子,對父母最大的考驗之一就是情緒管理能力。其實很多事情不需要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也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比如孩子犯錯,重要的是教孩子認識到錯誤,學會如何改正,一味地責怪孩子,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想要管理好情緒,家長可以從這三個步驟來做:

首先需要意識到自己生氣了,當一個人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反應機制就會産生變化,控制能力也會更強。

然後按下一個暫停鍵,給自己一些緩和的時間,暫時遠離這個環境,等會兒再和孩子溝通。

最後是反思,可以在内心和自己對話:我為什麼會生氣?真的是因為孩子嗎?是不是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除了發脾氣還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

經過這三步,家長可以更理智地面對孩子。

除此之外,家人之間的溝通也要注意,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不要用情緒當武器,和最親近的人彼此傷害。

4

好學、上進的家庭

知乎有個話題:父母有哪些習慣影響了你一生?

一位網友回答:

“十幾年來,我的爸爸堅持每天6點半起床,看書充電。而我的媽媽,隻要有空閑,也會拿起書本認真閱讀。

每天晚飯後,父母總是相約在樓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後樂此不疲地交流運動的好處。

多年以後,我才驚覺這些是父母‘刻意為之’的教育。

曾經的我,早上起不來,一看書就發困,一運動就犯懶,可當我看到父母都還在堅持,就突然覺得早起也沒有那麼痛苦了,讀書好像也沒有那麼難,運動也成了每天的習慣。”

總有很多家長苦惱于自己家孩子不愛學習、不思進取,羨慕别人家孩子成績優秀、學習自覺,殊不知,别人家父母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好學、上進的家庭,大機率會養出一個追求知識、熱愛學習的孩子,這種熏陶“潤物細無聲”,是其他教育形式很難比得上的。

而有些家庭裡,家長自己不愛學習,放棄了自我成長,卻一味地要求孩子,逼着孩子學習、優秀,這個過程可想而知是比較困難的。

教育最好的模樣,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自我成長,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興趣愛好上,不斷提升自己,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點個【在看】,從現在開始,努力給孩子營造有利于成長的家庭氛圍吧!

本文轉載于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