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把孩子當蝸牛養吧,不再沉迷于搶跑,不再焦慮于攀比;

養孩子的過程,其實就像是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

◆◆ ◆

作者 | 女兒派·鹵蛋媽

來源 | 女兒派原創(ID: nverpai)

“我不要做你的媽媽啦,再去找一個更年輕、更漂亮、更耐心的媽媽吧。”

“媽媽說這個話的時候,心在流血......”

這是一段母女之間的對話,來源主持人李小萌,起因是女兒的拖延症。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可現實中,哪個媽媽不曾在孩子的磨蹭問題上崩潰過?

比如我,每天就是行走的人肉加速器:

這都半小時了,怎麼才講兩個單詞?

怎麼還在看電視,8點啦......9點啦......都11點啦!!!

那孩子跟你同時學鋼琴的,他都開始考級了,你咋連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彈不好?

自從當媽後,說的最多的詞彙就是:快!快點!快點啊!

可無論我多麼歇斯底裡,女兒總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媽媽,我已經非常快了啊,能不能不要催了啊?”

在女兒磨蹭、拖延、不聽話的無數個瞬間,我“痛心疾首”,絕望怒吼:

“為什麼我的孩子像個蝸牛一樣慢?”

我一遍遍拿起催促的鞭子,卻收效甚微,最後疼在孩子身上,累在我心裡。

直到無意間讀到台灣作家張文亮的散文詩《牽着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

......

“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看完,我流淚了。

我把孩子當兔子攆,可上帝的本意,就是讓我把孩子當蝸牛養啊!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把孩子當蝸牛養,我終于認清——磨蹭才是孩子的天性。

除了尊重,别無他法。

明白這一點,我佛系了,淡定了,脾氣也越來越好了。

每次在我三連問:作業做了嗎?鋼琴彈了嗎?課文背了嗎?

女兒總是一臉懵地看着我:“還沒有。”

20分鐘後,她坐在鋼琴面前,拿着作業本和課本,更加一臉懵:“媽媽,先做哪個?”

有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健全,記憶力和了解力都有待提升。

是以,面對父母一連串的指令時,她的第一反應不是“我應該快點”,而是“我到底要做哪個?”

這就是為什麼:你越催孩子,她反而越慢。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就抓住了訣竅:

“這一個小時,你就好好寫作業。”

“今天下午,你隻用練鋼琴就可以了。”

在單一指令下,女兒專注力變強了,效率變高了;在不催促的環境下,女兒不再誠惶誠恐,更有興趣去學習了。

曾經,我在網上看過一個心理醫生分享的故事:

一個媽媽帶着女兒來看病,言語中滿是焦慮:

孩子上六年級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磨蹭,她擔心孩子有多動症。

結果,一番談話和測試下來,醫生發現小女孩一切正常,各方面能力都沒有明顯的問題。

至于學習成績,也均在90分以上。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媽媽顯然對這個結果不是很滿意,仍舊固執地向醫生尋求治療方案。

心理醫生也隻好戳穿真相:

“如果你認為孩子有問題,有可能問題未必在于孩子,而在于你。”

醫生無奈表示:經常有父母拉着他們認為的“磨蹭”的孩子來就診,有的孩子甚至才讀幼稚園。

醫生問:“平時念書時,孩子能聽多久?”

有一個媽媽回答:“孩子接受能力差得很,隻有10分鐘。”

醫生說:“能堅持5分鐘就算正常了,你還要追求多長時間呢?”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是不是很紮心?

是啊,作為父母,我們一直在以自己的标準來判斷快和慢。

可是,孩子小小世界裡的速度,不應該由我們來定義。

《親愛的安德烈》裡有一句這樣說道:

“我們欠孩子一場‘慢的教育’。家長應該明白,正确對待孩子成長的節奏,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的确,當我們嫌棄孩子磨蹭的時候,可曾想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之後,我徹底放棄了跑、跳、追,選擇尊重孩子的小世界裡的“爬”。

感覺孩子的成長節奏,我才發現:她的每一天,都有微小的進步。

把孩子當蝸牛養,我不得不放棄比較:别人家的孩子是兔子,我家的是蝸牛,完全不具可比性啊。

當放棄了攀比,我感覺困惑解開了,焦慮消失了。

就拿學鋼琴這件事來說,女兒的接受度的确很差。

同一天進的教育訓練班,張家媽媽早已在朋友圈炫耀孩子可以彈奏一曲“世上隻有媽媽好”,我的孩子呢,老師說得最多的就是:“蛋蛋媽啊,你家孩子要抓緊練習啊......”

我将這股怨氣全部發洩到了孩子身上:“你咋那麼笨呢?别人能做到的,你做不到?”

女兒忍着淚,低着頭。

後來,又給女兒報了輪滑班,這次她的表現卻讓人意外。

短短幾天,女兒就掌握了訣竅,成為賽場上風一樣的女子。

在這件事上,女兒根本不需要人催促,每次到點甚至反客為主:“媽媽,你能不能快點啊?快遲到了。”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兔子,而那個被人嫌棄的蝸牛,也有自己的閃光點。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想起另外一篇火爆全網的文章:

“我的學渣兒子,媽媽相信,你是來報恩的。”

媽媽是碩士,爸爸是博士,一心盼望兒子成才,卻慘遭打臉:“兒子的學習成績就是不好”。

為了讓兒子學習成績上去,媽媽用盡了方法:報班、請一對一家教、為兒子刷奧數題以便輔導......

結果适得其反,兒子因為熬夜身體變差,才四年級就戴上了近視眼鏡。

“我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我的孩子,确實資質平凡。”

放下攀比和焦慮,媽媽發現了兒子越來越多的優點:

喜歡研究廚藝、心地善良、懂得感恩……

“我突然很感動,我想,我的兒子長大後一定會自食其力,不管是做廚師也好、做保安也好、當一名快遞員也好。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自己溫暖的家,做一名體貼的丈夫、一位負責的父親,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他願意耐心照顧陪伴我們......就這樣長大、變老。”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曾指着學校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裡的每一個視窗都有一個天才。”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不再盯着她最大的缺點,更多學會接納和發現。

蝸牛爬得很慢很慢,但總有一天,會追上兔子的。

就算追不上又能怎樣呢?她已經是一隻盡了力的蝸牛啊!

她的堅持、努力、自律......難道不是比一句“優秀”更耀眼的閃光點嗎?

我相信,真正優秀的孩子,永遠不是比出來的,而是愛出來的。

把孩子當蝸牛養,我學會了強大自己的内心:别嫌棄,我生的,我養的。

我自己的孩子,就算慢如蝸牛,也能得到無條件的愛。

曾經,我也經常在孩子面前,顯擺着那點優越感:“我和你爸都是學霸,怎麼生了你這麼個學渣?”

還記得女兒曾恨恨地看着我:“我什麼都不會行了吧?我讨厭媽媽!”

沖突不斷更新,親子關系僵化,女兒愈發叛逆,幹脆破罐子破摔:“反正在你眼中,我幹什麼都不行。”

後來,我不再“唯成績論”,女兒考砸了,我就帶她出去旅遊散心,安慰道:“你媽當年也考過倒數呢,不也考上大學了嘛。”

誰知,小姑娘被說笑了,竟然有點不好意思:“媽媽,我這次考得不好,下次我一定努力!”

想想看,就連金牌拿到手軟的世界冠軍,也放棄了掙紮:

前不久,國乒大魔王鄧亞萍、王楠、張怡甯世紀同框,相聚直播,期間還聊到了孩子。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我連忙豎起耳朵準備取取育兒經,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

就拿王楠來說吧,一開始是借着鍛煉身體的理由讓孩子練球,想把孩子往專業路上引。

幾年之後,王楠絕望了:“經過幾年的訓練,我覺得隻能是鍛煉身體了。”

她連連吐槽:

“我是專業隊員退役的,我特想孩子打好,結果就會發火。

每次訓練完以後,我們倆都特别不友好。

是以孩子會說,媽媽我們不要打乒乓球了,明明關系很好,最後你也不高興,我也不高興。”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到了張怡甯這裡,她同樣苦笑着表示贊同:

“什麼都能湊合,但一說打乒乓球這事,我就湊合不了,真教不了孩子。

我把孩子送教練那裡,一共2個小時。我進去才20分鐘,就壓着火,快燒着了的感覺。”

看到這裡,是不是寬慰很多?

王楠陪女兒打球的視訊也讓我大開眼界:

女兒笑笑一上場就不小心把球拍摔了出去,我正坐等大魔王媽媽翻臉。

誰知王楠隻是微微一笑着鼓勵道:“沒事。”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把4個孩子全部送進名牌大學的黑幼龍,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父母很容易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沒希望了,其實如果做到慢養,這樣的孩子将來可能更優秀。

不要現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結論。

孩子的教養要慢慢來,多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描繪自己的人生藍圖。”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當我放下焦慮,把更多精力投入在關注親子關系上,才發現:

給孩子一片愛和寬容的沃土,蝸牛也能迅速蛻變、加速成長。

以前看過知名作家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裡面有這樣一段: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多麼美的畫面啊!

把孩子當蝸牛養之後,我恍然大悟:

立竿見影的教育是神話,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傾注耐心的等待的過程。

不急躁、不焦慮,陪着蝸牛小孩慢慢來,孩子舒服了,我也神清氣爽了。

我也堅信,那個“磨蹭”的小蝸牛,走得慢,但一定走得遠。

*本文來源于女兒派(ID: nverpai),關于養育女兒的幹貨,這裡都有;關于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本文部分圖檔來自于圖蟲創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