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友盟+近日釋出了《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白皮書總結了友盟+在小程式統計分析和精細化營運方面的方法論、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以下為白皮書的部分内容:

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希望把所有資料,不管是自己的企業資料還是整個外部的資料,都在雲端做資料更新,提升整體的企業數字化營運能力。企業應該做一個資料中台,可以是企業内部的私域使用者中台,也可以是雲上中台,這個趨勢被稱為“數智化營運”或者“數智化新基建”。

企業數智化營運的 3 大階段

以友盟+為例,把所有公域流量資料集合到一起後,再把它放在整個可融合的場裡面,然後把企業業務資料做私域跨端分析,并且将歸一完成之後的資料一一關聯。

這樣企業就能看到不同平台、地域、端或者不同管道中的使用者資料,最終形成企業内部的一張使用者營運整體報表,幫助企業檢視使用者在哪裡,使用者有什麼樣的行為方式,最終應該通過何種管道去更好地管理和促進使用者的活躍和複購。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企業的數字化的營運大圖,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所有資料要做更好的統計分析和接入。

這個接入不僅僅包含外部觸達資料,也包括小程式資料、H5資料、App資料、CRM資料等等。所有資料接入完成之後,資料越多,能看到和産生的營運機會點也就越多。把這些資料接入到資料銀行之内,整個企業内部數字銀行就可以更好地做數字化管理。

第二階段:數字化的私域融合歸一。

不僅僅是在已有帳号下的數字化歸一,還有借助外部的媒體、小程式等等,匿名潛在客戶的所有帳号的歸一。友盟+助力企業識别到的不僅僅是帳号級,甚至做到裝置級,不管是手機端還是App端做私域跨端分析,借助這些裝置,再去做到人群的圈選和洞察,包括智能化的标簽,标簽的排序等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私域使用者是什麼樣的。

第三階段:結合所有的觸達方式,不管是官方的、私域使用者的觸達方式,通過這些觸達,做到更好的營運。

小程式統計分析的 4 個階段

落實到具體的小程式統計分析上,圍繞小程式使用者生命周期階段,可以分成4個部分。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獲客分析,全方位了解獲客來源。

小程式天然的去中心化屬性,使得開發者需要360度了解使用者來源分布,觀察使用者來源的主要途徑,以便從源頭抓住使用者的特點。同時,小程式用完即走的特點導緻留存率低,是以開發者把更多的重點放在了拉新獲客上。

激活分析,多元度掌握使用者的使用情況。

幫助開發者在裂變過程中找到使用者體驗路徑和關鍵業務路徑,進而做好小程式的精細化營運。

分享分析,實時檢視分享回流效果。

輔助開發者了解資訊傳播路徑、覆寫人群屬性,以及KOL和KOC的數量和分布特點,定向研究他們的畫像可以幫助開發者快速找到潛在使用者群體在哪裡。

轉化分析,檢視使用者轉化結果。

通過自定義事件和轉化漏鬥找到營運的需要優化改進的核心名額。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友盟+小程式統計分析支援市面上主流小程式平台,以使用者增長模型各階段的資料分析為出發點,為小程式開發者提供"獲客-激活-分享-轉化"的全鍊路分析路徑。除了實作新增、活躍使用者規模、使用時長等基本業務趨勢洞察外,還可幫助開發者擁有客群分析洞察能力。

本章第4/5/6/7節,會圍繞小程式獲客分析、激活分析、分享分析、轉化分析,進行具體介紹和案例解讀。本章第8節,會圍繞精細化使用者營運展開進行具體介紹和案例解讀,幫助讀者更好了解小程式的精細化營運。

獲客分析

小程式作為移動網際網路下新興的入口,有着創業成本低,節約使用者手機記憶體,高效獲客等多種優勢,也一度被開發者和使用者作為低頻App的替代,與App争奪流量與共享流量是必然趨勢。

但另一方面小程式不容易獲得使用者群,使用者留存比較難。是以基于小程式用完即走的使用者場景,開發者把更多的重點放在了拉新獲客上。兩大小程式平台微信、支付寶憑借各自優勢在獲客方式上玩法也比較多。

不同平台小程式獲客入口差異

小程式拉新與App有非常顯著的不同。由于小程式主要是依托于幾大「超級APP」,是以拉新場景,與幾個平台有密切的相關性。各個小程式依托自身平台優勢,在小程式戰場上跑馬圈地。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要想提升獲客效率,就必須清楚不同平台的小程式獲客入口的差異,找到杠杆效應最大的入口。

(1)微信小程式

微信小程式天然就是以人和内容為核心引發消費需求,使用者散落在微信群、公衆号及朋友圈裡。通過小程式把開發者和使用者連接配接起來,形成企業自己的私域流量。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微信小程式推廣中,常見的推廣獲客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線上付費推廣、自有其他管道引流,線下場景、分享場景,以及微信的各種入口流量。

支付寶小程式

在支付寶的推廣中,大緻的推廣方式類似,但同時擁有更多的自營運入口以及阿裡其他平台的關聯優勢,如釘釘、UC等平台可通過分享連結跳轉。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支付寶通過小程式打通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目前場景主要集中于搜尋、會場等中心化分發場景;非中心化場景主要集中在換量、線下等場景。

百度小程式

主要通過搜尋引擎、資訊流等進行分發。

頭條小程式

為旗下各平台的内容服務,主打中心化分發,主打娛樂、遊戲、電商。

QQ 小程式

使用者主要是年輕化群體,中心化和非中心化并重;主要流量分發通過社交裂變,以及小程式、小遊戲中心進行推薦。

根據以上各種平台特點,小程式獲客拉新主要需要關注幾個核心場景:

連結與碼:包括各種廣告頻道、廣告投放平台以及換量入口,例如公衆号、小程式等;

分享:使用者分享裂變;

場景值:即平台提供的中心化、非中心化的流量來源入口;

自有矩陣營運:自有小程式、公衆号、企業号等矩陣的流量營運;

線下場景:包括線下各流量場景掃碼等。

開發者可通過相對應的五種場景分析,較為清晰的了解使用者來源以及轉化情況,全方位洞察使用者。接下來我們來看下五種場景分析工具具體是怎麼做的。

獲客場景1:連結與碼:

在微信和支付寶中線上上付費推廣和自有管道,以及自營運入口中,一般都是通過添加連結的方式來進行推廣的。

由于推廣活動多,推廣管道也多,是以靈活地生成自定義連結,并且通過連結來分析推廣帶來的新使用者、活躍使用者、使用者留存、以及轉化,就變得尤為重要。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開發者通過友盟+小程式統計的【推廣來源】頁面,可以:

  1. 快速建立多平台(支付寶、微信)推廣連結/碼,簡單友善;
  2. 即時檢視活動、管道新增、活躍等實時資料,幫助營運和投放同學及時調整活動及投放政策;
  3. 通過完整資料報表,檢視和監測基于活動和管道的新增、活躍、活躍品質及留存等多種資料。

【推廣來源】包含"推廣活動"、"推廣管道"兩個頁面,每個應用分别支援200個活動和管道。"推廣活動"可以通過添加活動連結的方式來監測推廣活動資料情況,支援生成推廣二維碼和推廣路徑,可快速檢視新增使用者Top5活動,了解所有活動資料趨勢變化,也可以檢視單個活動的新增、活躍、打開等明細資料。

"推廣管道"支援檢視單個或多個活動在同一管道下的資料情況,可快速檢視新增使用者Top5管道,了解所有管道資料趨勢變化。

獲客場景2:分享

分享裂變具有免費、傳播性快的特點,依靠分享裂變快速獲客是小程式不同于其他管道的最大特色。

小程式的分享形式主要有兩種:

在平台内直接分享小程式的頁面連結或二維碼。

分享App裡的内容到平台上,可跳轉到對應品牌的在該平台的小程式。

獲客場景3:場景值

微信和支付寶内置了非常多的場景值,幫助使用者打開小程式。微信提供了如「最近使用」、「微信首頁頂部搜尋框的搜尋結果頁」、「朋友圈廣告」、「模版消息」等;支付寶也有「收藏」、「添加到桌面」、「多個營運頻道」、「生活号」等場景值入口。

更近一步,可以通過分析和對比不同的場景,了解不同場景下使用者的活躍程度等,就可以較好的了解觸點場景,以及場景和活躍的關聯度,有效做好場景觸點的功能設計和營運。通過場景值入口的分析,可以較為直覺的了解使用者是從哪些觸點接觸到小程式的。

例如微信小程式中:

如果大量使用者來自「最近使用」,說明小程式的使用頻次高,場景和使用者留存貼合度較好;

如果大量使用者來自「微信首頁頂部搜尋框的搜尋結果頁」,說明搜尋場景、自然流量做的較好;

如果來自「單人聊天會話中的小程式消息卡片」、「群聊會話中的小程式消息卡片」,則說明分享是主要觸點,産品營運就需要産出更多分享的價值和營運點。

支付寶小程式中:

如果使用者大量來自「支付寶會員頻道」、「生活頻道」等,說明小程式和支付寶的營運場景比較相關聯。

如果大量使用者來自「頂部搜尋框的搜尋結果頁」,說明搜尋場景、自然流量做的較好。

如果大量使用者來自「小程式收藏應用入口」,說明小程式的使用頻次高,場景和使用者留存貼合度較好。

更近一步,可以通過分析和對比不同的場景,了解不同場景下使用者的活躍程度等,就可以較好的了解觸點場景,以及場景和活躍的關聯度,有效做好場景觸點的功能設計和營運。

例如下圖,是一個購物交易類小程式的主要場景來源;可以看到群聊中使用者的次均使用時長是搜尋和單聊的2倍,說明群聊是使使用者活躍度較高的場景,且使用者「逛」的需求更強;而搜尋的用目的性較強,使用者目的性明确。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實時性」也是在拉新營運中較為重要的一個顆粒度,尤其在付費買量推廣時,能夠較為及時的關注到小時甚至分鐘級的流量和流量品質名額,也能夠及時避免采買到品質較低的流量,即時做投放調整。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友盟+小程式統計的【場景來源】功能頁面,為開發者提供多平台(支付寶、微信)的全部場景值,支援多時間顆粒度下檢視新增和活躍使用者量、打開次數、停留時長等核心流量和活躍名額;提供全部場景來源的實時資料,友善産品上線或者更新大的功能和活動後實時觀察流量、使用者、活躍名額。同時提供場景值趨勢和對比功能。

獲客場景4:多矩陣引流

關于自有矩陣營運,自有矩陣營運的效果有2個角度。第一,關注自有矩陣中的各個小程式互相換量的流量效果;第二,需要關注使用者在矩陣中的活躍情況。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自有矩陣各個小程式互相換量流量效果,即關注矩陣帶來的使用者量占小程式每日流量的比;以及關注小程式流入到其他矩陣的比。

第二,關注使用者在矩陣中的活躍情況:一般關注使用者平均使用應用個數、整體矩陣應用使用平均時長,以及活躍天數。

獲客場景5:線下地推

目前線下場景主要包括門店碼、商戶碼、地推、螢幕廣告、物品碼等。同推廣類似,短期投放關注流量大小和流量品質。

管道評估方法

推廣獲客拉新效果短期主要由流量大小和流量品質兩方面評估,其中流量品質又由流量活躍情況、流量轉化、流量留存由淺入深進行評估。

(1)流量大小

流量大小主要關注2個核心名額:新增使用者、活躍使用者;

新增使用者:用來評估各個管道或者流量來源對小程式的拉新能力;

活躍使用者:活躍使用者包含新增使用者,用來評估管道對小程式帶來的總UV的能力。

(2)流量品質

流量品質由淺入深可以從活躍、轉化、留存三個角度評估。

活躍,常用的名額包含:打開次數、頁面通路次數、平均通路時長。這三個名額可以評估管道帶來的使用者是否使用過小程式,而不僅僅是打開一下就跳出。

轉化,一般根據業務特點不同,轉化名額也不同,可能為「觀看廣告」、「浏覽商品」、「加入購物車」、「訂單支付」、「完成遊戲關卡」等。可以關注核心轉化事件完成的次數、使用者數、以及付費金額等。

留存,管道拉新使用者的次日留存率,一般用來衡量流量對産品是否有持續性關注的需求。

對于分享來說,除了要了解流量大小和流量品質外,還需要關注分享的裂變規模。裂變規模關注整體、使用者、内容三個方面,主要核心名額為整體分享回流比、核心分享使用者的分享回流比,以及主要分享内容的分享回流比。分享人數和次數越多,分享回流比越高,說明分享裂變的規模越大。

激活分析

使用者從各種管道進入我們的小程式,之後産品使用如何、活躍度如何、留存率如何、更喜歡通路哪些内容,這就是我們要關注的激活分析。很多小程式一直在做拉新、在做推廣活動,但是缺乏對激活或留存的關注;造成了一邊拉新另一邊流失的現象,使用者增長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們建議從使用者整體活躍名額趨勢監控、使用者參與度、頁面通路偏好、留存率等角度展開,分析使用者的産品使用情況。

使用者趨勢

監控任意過去7天、30天的使用者通路情況,觀察如下名額:新增使用者數、活躍使用者數、打開次數、頁面通路次數、次均停留時長、人均停留時長、人均打開次數等7個名額。通過這些名額,詳細分析各階段使用者的資料變化情況。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新增使用者:首次通路小程式頁面的使用者數,同一使用者多次通路不重複計;

活躍使用者:通路小程式頁面的使用者數,同一使用者多次通路不重複計;

打開次數:打開小程式的總次數。使用者從打開小程式到小程式退出到背景計為一次,連續兩次打開小程式之間的間隔小于30秒時被計算為一次打開;

頁面通路次數:通路小程式内所有頁面總次數,多個頁面之間跳轉、同一頁面的重複通路計為多次通路;

次均停留時長:平均每次打開小程式停留在小程式頁面的總時長,即時段内所有使用者總停留時長 / 總打開次數;

人均停留時長:人均停留在小程式頁面的總時長,即時段内所有使用者總停留時長 / 總活躍人數;

人均打開次數:所選時段内,平均每人打開小程式的總次數,即時段内所有使用者打開總次數 / 總活躍人數。

參與度分析

通過監控人均停留時長、次均停留時長、人均打開次數等名額,分析使用者在小程式産品内的使用粘性和依賴程度。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對參與度進行分層,可以檢視該名額在目前所選時段内,不同分段區間内的人數和次數分布情況和變化趨勢,進而分析産品是否健康。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頁面分析

通過分析過去1、7、30天受訪頁面和入口頁面的頁面浏覽資料,找出最受使用者關注的小程式頁面和入口。在這裡,有兩個概念需要厘清楚,受訪頁和入口頁。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受訪頁,指的是使用者進入小程式浏覽過的所有頁面。例如使用者從頁面A進入小程式,跳轉到頁面B,A,B均為受訪頁。受訪頁面的通路次數、使用者數和平均通路時長,可以了解使用者使用最多的頁面,以及使用時長的情況。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入口頁,指的是使用者進入小程式通路的第一個頁面,例如使用者從頁面A進入小程式,跳轉到頁面B,A為入口頁,而B不是。入口頁次數和使用者數,幫助您了解使用者主要從哪些頁面進入小程式,跳出率資料可以幫助衡量使用者進入小程式時的主要頁面的體驗。

留存分析

使用者在某段時間内開始使用小程式,經過一段時間後,仍然繼續使用該小程式的使用者,被認作是留存使用者。這部分使用者占當時使用者的比例即是留存率,留存率是判斷拉新效果和使用者粘性最直接的名額之一。

留存分析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新增使用者留存率、活躍使用者留存率。留存分析在圖表可視化上有兩種最常見的形式,留存曲線和留存表。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第一種是留存曲線,如上圖所示,展示使用者在留存周期上的留存率變化趨勢。一般來說留存曲線都是遞減的,我們會關注次日、3天、7天、14天、30天的留存率。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第二種是留存表,如上圖所示,留存表的資訊量比留存曲線多一些。留存表可以檢視不同日期進入的使用者在後續留存周期内的留存率變化情況,但是資訊直覺程度稍遜于留存曲線。

分享分析

分享裂變具有免費、傳播性快的特點,依靠分享裂變快速獲客是小程式不同于其他管道的最大特色。以微信小程式為例,其分享形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在微信直接分享小程式的頁面連結或二維碼。

其中頁面連結目前隻能分享到微信好友/群裡,不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中。其他的好友點選這個小程式連結,可以直接進入到該小程式中,進而實作了小程式拉新或者促活的效果。而二維碼可以分享給微信好友/群或者朋友圈中。其他的好友掃碼該小程式的二維碼也能夠進入該小程式。

小程式的品牌&服務在使用者的圈子中被推薦、被擴散,通過分享關系形成傳播裂變,給小程式帶來更多的私域使用者。

第二種方式,分享App裡的内容到微信後,可跳轉到該品牌的小程式。

例如在某電商App中将商品内容分享給微信好友,該電商會以小程式的形式向微信使用者展示商品内容。使用者可以直接進入該電商小程式,也可以跳轉到電商App。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小程式的拉新促活,還能提升App的活躍度。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支付寶小程式的分享形式較于微信有更多的玩法,分享管道更多樣:如朋友動态、支付寶好友、釘釘、新浪微網誌、微信、QQ等。如上圖所示,選擇不同的管道會展現出不同的分享形式。

友盟+小程式統計子產品共有三個二級頁面:分别是分享趨勢頁、使用者分享頁和分享頁面。下面我們來一一解讀一下,幫助大家更好地分析掌握自己小程式分享裂變的效果并制定政策。

分享趨勢

開發者可以看見在所選時間段内,檢視小程式最重要的幾個分享名額的概況、趨勢和詳情。

以開發者檢視分享新增趨勢圖為例:開發者可以檢視每一天小程式新增的使用者數變化趨勢圖,進而發現異常情況和小程式營運後的效果。

可檢視任意1、7、30天使用者分享人數、次數等名額的趨勢變化,以及分享裂變效果。分享功能是小程式拉新、獲客的重要途徑,是判斷小程式健康度的重要衡量名額。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使用者分享

該頁面能夠讓開發者檢視所有使用者分享的情況及通過分享帶來的裂變效果。

例如哪些使用者的分享次數最多,哪些使用者為小程式帶來的新增使用者數最多等等。找到分享場景中最關鍵的KOL使用者之後,就能夠針對這些使用者制定相應的營運政策,進而花更少的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在上面的示意資料中心,第一個使用者分享次數很高,但是并沒有帶來任何回流和新增使用者,說明這個使用者可能是羊毛黨。下面使用者的回流和新增都很低,說明這次活動營運效果不佳。

分享頁面

頁面被分享的次數越多,代表該頁面的價值越高。例如電商小程式中,每一個頁面Path對應着一件商品。開發者可以檢視哪件商品被分享的次數最多,進而找到最受使用者歡迎的商品。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轉化分析

除了小程式基礎的管道、新增、活躍等資料,部分開發者非常關注小程式産品内的轉化情況,比如小程式内下單轉化。這些轉化行為,需要通過自定義事件和轉化漏鬥進行分析。

自定義事件分析

自定義事件可幫助您對小程式内關鍵事件的互動行為進行埋點統計分析。展示所有事件的點選人數、次數,也可以檢視單個事件的觸發次數和人數,以及屬性值的趨勢。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如上圖所示,展現的是某小程式産品内某個轉化事件的觸發次數,比如下單成功次數。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針對某一具體事件,我們可以上傳屬性,對該轉化事件進行拆分。比如針對下單成功這一事件,我們可以分析不同商品類别下的事件觸發次數、百分比、人數等。

轉化漏鬥分析

漏鬥可以幫助開發者了解使用者在産品中的轉化行為,通過分析每個環節的轉化或流失情況,發現阻礙使用者進行下一步的“障礙“,進而通過産品優化或者營運活動提升轉化率,最終完成産品目标。

以電商場景為例,通過建立“浏覽商品-加入購物車-送出訂單-付款成功”這樣的漏鬥監測,能夠清晰地了解每個環節的轉化情況,有多少人加入了購物車,從加入購物車到送出訂單的轉化率是多少等,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産品優化或者營運政策調整,引導使用者完成更多的轉化。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友盟+轉化漏鬥

或以新使用者注冊場景為例,使用者的體驗流程是點選注冊-填寫資料-完成注冊,通過漏鬥分析功能發現使用者在填寫資料到完成注冊過程中轉化率較低(低于行業平均值)。通過使用者調研回報,發現部分使用者會出現驗證碼下發不成功的情況,導緻無法進行下一步注冊,最終通過增加多條短信通道,提升短信到達率來解決。

精細化使用者營運

大多數小程式營運發展前期偏向粗放化流量營運,經過幾年發展,使用者被各類頭部應用玩法培育過後,粗放化營運開始逐漸向精細化營運的方式轉變。

精細化使用者營運,主要是對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比對不同的服務和内容,滿足其個性化的使用者需求,進而更好的完成營運中的拉新、促活、激活、轉化等目标。

做好精細化營運,有兩個核心問題:1. 識别使用者需求;2. 根據使用者需求實作不同内容或者服務路徑的比對。

識别小程式使用者需求的3種方法

識别使用者需求的方法主要有:

(1)分析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畫像一般包括自然人口屬性和使用者的個性化畫像兩部分:

人口屬性通常為使用者性别,年齡,區域、職業等人口屬性;

使用者個性化畫像又分為兩種:

一種是使用者在小程式上的行為資料,包含登入、浏覽、購買下單、評價分享等。

一種是使用者的興趣偏好,消費能力等。

這裡舉一個例子:如果待營運的小程式客群畫像是「女性、25-29歲、二、三線城市、教職工」。則可以根據這些基本使用者畫像,選取女性熱點話題、熱點資訊、教育資訊等有關的内容和活動進行營運。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通過興趣偏好可以幫助推進其他應用進行肄業合作。例如應用的使用者主要興趣偏好是「電子書」,則可以考慮在營運活動中,加入更多電子書産品的合作。

按照具體使用者的喜好、人群屬性進行使用者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優化使用者活動,比對營運文案,并提升營運效果。

(2)分析不同分群使用者的行為特點

不同管道引流來的使用者,通常人群畫像會有不同,可以進行對比,進而針對不同場景和管道的使用者進行不同内容和服務路徑的引導。

還是這個例子:一個購物交易類小程式的部分場景來源的使用者活躍資料。可以看到群聊中使用者的次均使用時長是搜尋和單聊的2倍,說明群聊是使使用者活躍度較高的場景,且使用者「逛」的需求更強,而搜尋的使用者目的性較強,使用者目的性明确。

友盟+《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小程式資料

則通過場景值為群聊進入的使用者,應該考慮在使用者進入小程式後,引導入購物會場、直播間等「逛」、「看」的功能。而對于搜尋場景進入的使用者,更多應該引導「添加、收藏」等行為,進而為下一次使用者傳回做鋪墊。

(3)使用者調研

使用者調研是較為常用的使用者需求識别方式,在生态中營運,例如支付寶、微信、QQ、頭條等,則可以借助公衆号、生活号、企業号等的生态設施,引導使用者關注,則可以較為便捷的觸達使用者,進行使用者調研。

小程式使用者觸達

當對使用者需求有了一定的洞察和了解,接下來就需要根據使用者需求将産品内容或者服務路徑比對起來。比對需求,核心落地觸點分兩種:第一種,應用内的觸點;第二種,外部觸點。

(1)應用内觸點

應用内觸點主要目标是為了促進轉化或者提升收益,或者提升使用者體驗。例如給不同使用者展示不同功能、頁面或頁面内容的能力。

部分使用場景舉例:

根據使用者設定系統語言,顯示不同語言的歡迎語;

小遊戲更新新關卡,先對少量使用者可見,驗證後再全量釋出上線;

活動、節日大促道具限期領取;

遊戲新玩家免費試用紀念款皮膚;

廣告的開啟與關閉;

針對特定使用者群體,呈現不同的召回語;

在不同的屬性人群中進行AB測試,利用資料化營運,科學改進應用。

(2)站外觸點

應用外觸點,主要就是主動使用者觸達管道,常見的有短信、push等。

目前微信等社交管道,也成為重要的使用者觸點。小程式,尤其是微信小程式,可以較好的結合微信服務号、訂閱号,形成使用者體驗較為良好的營運體系。但在營運時,也需要做好定位和互相引導。例如小程式一般承接的是交易、轉化等功能場景,訂閱号、服務号通知承接的是主動營銷的能力;而服務号、訂閱号等使用者消息,則可以被應用為與使用者對話的管道。

某線下餐廳,引導使用者點餐時關注服務号和公衆号;當使用者離開餐廳時,之後還可以通過服務号和公衆号,進行餐品的推薦和通知,并通過小程式來承接食品、外賣等線上業務場景。在貨品送達、貨品上新後,還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偏好,進行使用者通知,提升小程式活躍以及轉化。

為了降低使用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以通過友盟+小程式提供「線上參數」産品功能,支援提供線上的參數配置,以及根據條件進行實時的内容下發和展示,不用進行多次發版。

另外,還提供服務号和小程式使用者ID 歸一,人群标簽設定,人群圈選,設定服務号消息推送的能力,全方位為小程式開發者精細化營運提供産品和技術能力。

以上内容節選自《小程式使用者增長白皮書》,白皮書總結了友盟+在小程式統計分析和精細化營運方面的方法論、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還包括很多企業的真實實踐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