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書丨朱振彬著《古籍修複探索與實踐》出版

新書丨朱振彬著《古籍修複探索與實踐》出版

《古籍修複探索與實踐》

作者:朱振彬著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開本:16開平裝

冊數:1冊

定價:138.00元

ISBN:978-7-5598-4511-5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新書丨朱振彬著《古籍修複探索與實踐》出版

作者簡介

朱振彬,古籍修複專家,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修複技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暨江蘇古籍修複傳習中心傳習導師、全國古籍修複技藝競賽評審專家。1980年入職國家圖書館。在40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先後參與敦煌遺書、《永樂大典》、西夏文獻、“天祿琳琅”專藏等重要古籍修複項目及館藏新善本、名人手稿、輿圖等文獻的修複。

在完成繁重的古籍修複工作的同時,朱振彬也承擔着傳承古籍修複技藝和修複理念的重要責任。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所學生院碩士生導師(文物鑒定與修複方向),以及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大學(古籍鑒定與保護方向)、首都聯合職工大學國家圖書館分校(古籍修複專業)授課工作等。發表論文《關于善本古籍的修複》等10餘篇,參與編著《芸香芬馥—古籍保護探索與實踐》等3部著作。

新書丨朱振彬著《古籍修複探索與實踐》出版

内容簡介

《古籍修複探索與實踐》是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專家朱振彬40多年古籍修複探索與實踐經驗的總結性著作。全書共6章,包括古籍修複概說、古籍修複所用裝置、工具與材料、古籍修複的原則、古籍修複的實踐、古籍修複人才培養。内容上先總論古籍修複技術,複次闡發原則,并結合實踐,推舊出新,圖文并茂,既深入淺出,又具學術水準和研究深度,是一部具有新時代氣息的古籍修複佳作。

在國家圖書館被業界津津樂道的奠定了古籍修複基本理念的四大修複工程中,朱振彬參與了敦煌遺書、《永樂大典》、西夏文獻三大工程;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規模最大的專項修複項目清宮“天祿琳琅”珍籍修複項目中,朱振彬也是重要的指導專家。他的技法和經驗伴随着修複實踐,得到了不斷的提升。這些寶貴的事例、經驗及當時參與修複的現場場景,非親曆者不能得見。朱振斌特别留意這些寶貴資料的留存,撰寫了大量的修複報告,拍攝了涉及各個環節的現場圖檔,為我們今日複現當時的工藝細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基礎。同時,本書采用彩色印刷工藝,精選大量有代表性的圖版,盡可能全方位對其進行呈現。

新書丨朱振彬著《古籍修複探索與實踐》出版

目 錄

第一章 古籍修複概說

第一節 古籍修複概念

一、文獻與古籍

二、古籍與古籍修複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古籍保護

一、護書方法與理念

二、修複方法與理念

第三節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演變

一、簡策(簡冊)

二、帛書

三、紙質卷裝

四、梵夾裝

五、經折裝

六、旋風裝

七、蝴蝶裝

八、包背裝

九、線裝

十、毛裝

第二章 古籍修複所用裝置、工具與材料

第一節 古籍修複所用主要裝置

一、古籍修複工作室

二、工作台

三、裱案

四、大牆

五、壓力機

六、切紙機

七、顯微鏡

八、白度儀

九、測厚儀

十、照相裝置

十一、測酸儀

第二節 古籍修複工具

一、毛筆

二、排筆

三、棕刷

四、闆刷

五、糨糊碗

六、糨糊盆

七、籮篩

八、水槽

九、錐子

十、剪子

十一、鑷子

十二、針錐

十三、啟子

十四、尺子

十五、刀具

十六、噴壺

十七、補書闆

十八、裁闆

十九、捶書闆

二十、敲錘

二十一、平底鐵錘

第三節 古籍修複材料

一、糨糊

二、染色材料

三、修複用紙

第三章 古籍修複的原則

第一節“整舊如舊”原則的創立

第二節 “搶救為主,治病為輔”原則的建立

第三節 以“可逆性”原則、“最少幹預”原則指導古籍修複

一、“可逆性”原則

二、“最少幹預”原則

第四章 古籍修複的實踐(上)

第一節 百年曆史的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

第二節 《永樂大典》的修複

一、命運多舛,零圭碎璧

二、裝幀大氣,盡顯皇家風範

三、用紙精美,堪比“澄心堂”

四、初識《永樂大典》,竟無“頭”無“腳”

五、再憶當年修複事,大典竟然裝“洋皮”

第三節 “天祿琳琅”的修複

一、“天祿琳琅”專藏修複啟動背景

二、命運多舛的皇家藏書

三、“天祿琳琅”藏書外部特征

四、如何對待“天祿琳琅”專藏中的前人修複痕迹

五、修複案例

第五章 古籍修複的實踐(下)

第四節 敦煌遺書的修複

一、館藏敦煌遺書的由來

二、敦煌遺書常見破損狀況

三、敦煌遺書在不同時期的修複及技法

第五節 幾種修複後的特殊裝幀形式

一、修複後裝幀為線裝形式“金鑲玉”

二、修複後裝幀為蝴蝶裝形式的“金鑲玉”

三、“挖襯”裝幀

四、裝裱式冊葉

五、拓片類五鑲經折裝裱步驟

第六章 古籍修複人才培養

第一節 培養途徑

一、傳統的師帶徒機制

二、教育訓練班傳承機制

三、高等院校培養機制

第二節 教學相長

一、關于教師方面

二、學生方面

三、教學相長方面

參考文獻

後記

感謝廣西師大出版社楊慧紅老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