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賦能,實作更高品質的就業

伴随着科技發展,人工智能引發的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将給我國就業帶來持續、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人工智能技術進步下如何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實作更高品質就業,成為“保民生”的重要議題。

人工智能賦能,實作更高品質的就業

一、選擇“就業優先”的智能化轉型發展模式

人工智能技術進步與前三次技術革命不同,對企業賦能、提質降本、效益培增效應更強,對人機互補乘數效應、勞動者能力增強和就業品質提升效果也更加明顯。是以,要加快制定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新場景以及傳統行業中快速落地應用的稅收減免和财政補貼激勵政策,創造價值鍊相關方的利益共享,創造多方共赢的空間,減少新技術應用落地的阻礙。一方面通過落地應用倒逼技術創新,提高技術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通過落地應用推動産業智能化,帶動擴大就業與就業品質提升,進而實作“智能産業化、産業智能化與就業擴大化”三螺旋上升。

在人工智能戰略布局時,實行垂直全産業鍊叢集發展以及水準相關産業鍊帶動發展的“雙元”發展模式,将就業作為優先級,建立矩陣式就業優先政策,一方面是垂直全産業鍊整體拉動就業,另一方面是水準方向相關産業推動就業。以智能駕駛行業為例,其産業鍊包括整車制造企業、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小型智能駕駛創新創業企業、服務配套企業和公共部門。垂直方向上,可形成“整車制造大企業穩定就業+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吸納就業+小型智能駕駛創新創業企業、服務配套企業、公共服務部門創造新就業”的垂直全産業鍊帶動就業模式。水準方向上,可利用智能駕駛技術在其他産業的應用推動就業,如在農業、礦山、港口、城市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将水準帶動就業。

除此之外,支援人工智能在新基建、新場景及行業應用中新形态、新模式的湧現,如在新基建中人工智能基礎資料産業基地創造的大量的資料标注師就業崗位;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中出現的小型智能駕駛創新創業企業,包括核心傳感器研發、晶片研發、關鍵算法研發、新興造車企業等科技型創新企業、初創企業和新業态企業等。要鼓勵這些新形态、新模式企業發展,打開就業新空間,提升就業張力。同時,在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推動全球供應鍊的智能化轉型,帶動離岸外包就業、海歸回潮就業。

二、激活國内消費市場,拓展國外新消費市場

就業是引緻性需求,要擴大就業,就要通過對産品和服務需求的擴大,引緻就業擴大。随着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别、人機互動、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生物特征識别、虛拟現實或增強現實等人工智能技術在産品中的應用,企業将會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更多的新産品并創造出更多的智能服務,是以應盡快出台擴大人工智能産品及服務的消費政策,一是出台促進人工智能産業本身創造新産品和服務的政策。二是出台鼓勵擴大人工智能帶動産業産品及服務消費的政策,人工智能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将改變整個社會生态,在這個過程中将創造出大量的新産品和新服務。三是以重大人工智能新基建、落地應用新場景、更高水準開放新服務項目為抓手,創造新的需求,促進新消費引領品質新生活,培育新的智能就業形态和就業模式,帶動多元投資,形成強大國内人工智能産品和服務市場,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對智能社會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四是利用我國人工智能在應用領域的先發優勢,創新出更多适應于國際消費市場的人工智能産品和服務,制定人工智能技術、産品與服務出口鼓勵政策,暢通和拓展國際市場。

三、創造“基于獨特的人類技能”的擴充性工作

人工智能的優勢是從大量資料,特别是非結構化資料中發現規律,幫助人類完成隻需要簡單思考就能做出決策的重複性、标準化工作。在程式可量化、可标準化的工作方面,人工智能比人類完成得更好。而人類具有思考、創造、溝通、情感交流、協作精神、好奇、熱情、志同道合的驅動力等獨特性,有情感、明善惡、懂美醜,更擅長從事對創造性要求高的工作。人工智能與人類各擅勝場,預計未來人工智能會迅速占領很多标準化領域,而人類将在各種差異化、個性化産品和服務的供應中尋覓到新的擅長領地。依據前述的人與機器的比較優勢,未來人類可能擴充的“以人為本”的工作領域包括:對老年人、體弱者和精神病患者的護理類工作;基礎教育和特殊教育類工作;服務于個性化需求的體驗經濟類工作;滿足年輕人創意需要的手工藝、VR\MR遊戲體驗的創意經濟類工作等,除此之外還産生了一些新的職業如資料标注師、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虛拟現實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訓練師、人工智能教育訓練師、無人機裝調工等,政府應抓緊制定激勵政策鼓勵社會創造“基于獨特的人類技能”的擴充性工作。

四、鼓勵智能化過程中的非标準化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帶來新的就業形态、組織形态和工作方式,非标準就業是吸收失業勞動者難以估量的領域,代表了勞動力的獨創性和适應性。開發多種非标準化的靈活就業方式,以适當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勞動力市場彈性,以及滿足不同勞動群體的就業需求。目前國際上受關注的靈活就業方式主要包括:非全日制就業、短期就業、派遣就業、季節性就業、待命就業、兼職就業、遠端就業、承包就業、獨立就業、自營就業以及家庭就業等。此外,為降低人工智能技術失業風險,緩解不平等,應選擇引入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例如工作激勵和就業援助,進而為低技能勞動力過剩提供解決方式。公共部門或社會組織要間接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包括暫時性崗位或短期技能教育訓練課程。同時,勞動者要主動擁抱新技術,利用技術來尋找新機會,通過從事自由職業、兼職等來彌補全職工作的不足,緩解技術失業帶來的勞動力市場緊張問題。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技術在數字平台的應用,産生大量的新就業形态,如直播、網絡文學、智能場景體驗等,目前正式的社會保障體系往往還無法完全涵蓋,是以政府的社會保障配套政策要與之配套,使得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型非标準化工作給勞動者帶來更高的收入水準、自由度、滿意度和幸福感,進而實作更高品質的就業。

最後,可考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數字化人才供給與需求靈活用工平台。通過大資料進行精準比對,可以減少工作搜尋時間,放開對人才和資料的自由流動限制,提供免費資料用于幫助勞動者尋找新機會、刺激創新和提高經濟效益。

轉載連結:

https://m.gmw.cn/toutiao/2020-12/30/content_34504992.htm

本文轉自光明網,本文一切觀點和機器智能技術圈子無關。

線上免費體驗百種AI能力:【點此跳轉】
人工智能賦能,實作更高品質的就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