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牡丹亭畔音容在!各界人士南京淚别昆曲大師張繼青

現代快報訊(記者 宋經緯 / 文 牛華新 / 攝)" 麗娘離魂,大師星隕,空嗚咽。月落重生,昆壇仰止,燈再紅。"1 月 6 日中午12時56分,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張繼青在南京逝世,享年 83 歲。消息一出,讓整個戲曲界陷入悲痛。1 月 8 日上午 9 時 30 分,昆曲大師張繼青的告别儀式在南京殡儀館緻遠廳内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劇院、藝術團、研究中心以及個人敬獻的花籃、花圈擺滿大廳兩側,哀思濃厚。當大廳再次響起《牡丹亭》中《離魂》一折時,衆人心碎不已,恍惚間那杜麗娘莞爾一笑,款款地走來,又輕輕離去,魂歸夢裡 ……

牡丹亭畔音容在!各界人士南京淚别昆曲大師張繼青

△告别大廳

她是國寶級德藝雙馨藝術大師

告别大廳内莊嚴肅穆,哀樂低回。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甯,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江蘇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水家躍,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常勝梅,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澤雲等上司出席告别儀式。

牡丹亭畔音容在!各界人士南京淚别昆曲大師張繼青

△張繼青

正如挽聯 " 麗娘離魂,大師星隕,空嗚咽。月落重生,昆壇仰止,燈再紅 " 所概括,張繼青的一生就是一部傳奇。1939 年 1 月 3 日,張繼青出生在浙江嘉興烏青鎮(今烏鎮),原名張憶青。張繼青從 13 歲開始學習戲曲表演,師承俞振飛、沈傳芷、姚傳芗、俞錫侯等名家,戲路寬廣,正旦、五旦、六旦均佳,表演含蓄蘊藉,唱腔剛柔相濟,是新中國成立後培養成長的第一批昆曲繼承者中間的傑出代表,是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被譽為中國昆曲皇後、旦角祭酒。

《牡丹亭》和《朱買臣休妻》這兩部戲是張繼青的代表作。其中,尤以《朱買臣休妻》中的《癡夢》、《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三折的出色表演而飲譽海内外,故有 " 張三夢 " 之美譽。她還多次赴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國家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和極高贊譽。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甯在告别儀式上說,張繼青先生一生在舞台上默默耕耘,為昆劇傳承與發展嘔心瀝血,留下了許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 張繼青先生的不幸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國寶級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是江蘇文藝事業的一大損失。今天,張繼青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視藝術為生命、為藝術獻身的敬業奉獻精神和堅韌品格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懷念!"

為昆曲奉獻一生,用認真感染下一代

張繼青曾說,她這一輩子,就是做了一個關于昆曲的夢。一路走來,她幾乎為昆曲貢獻了所有心力,每一句唱腔,每一個體态,每一次眼波流轉,裡面既有深厚的曆史傳統,又飽含個人不斷琢磨、豐富的感悟。

牡丹亭畔音容在!各界人士南京淚别昆曲大師張繼青

△張繼青(右)表演

從 1954 年開始學習昆曲,至今已經過去近 70 年,但張繼青對昆曲的态度永遠不變,那就是 " 認真 "。" 我這個人比較笨,一輩子隻做一件事,就是演戲。我先生一直說我:你就是太認真。" 張繼青生前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說,如果晚上 7 點半演出,她一定是 4 點半就到背景,早早化妝、標頭。無論是大演出還是小演出,她都不坐," 因為好不容易熨好的衣服,坐了會起皺。"

她的這種 " 認真 " 勁也傳遞給了下一代昆曲人。在訓練青春版《牡丹亭》的女主角時,張繼青收起平時的和藹,一個水袖動作要演員練習三十多次,到什麼高度甩什麼長度,笛音到什麼位置,一闆一眼。2012 年,張繼青收下了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員單雯當徒弟," 我還有戲沒有教給她呢,但是她的演出太多了,很忙。我常常跟她說,不管演多少場,都要認真完成,絕對不能馬虎。"

多年後,單雯學會了張繼青版《牡丹亭》整本的 5 個折子戲,并把它帶上了角逐第 29 屆梅花獎的舞台,并榮獲梅花獎榜首,這份傳承令人感動。

牡丹亭畔音容在!各界人士南京淚别昆曲大師張繼青

△張繼青飾杜麗娘

告别儀式上,作為張繼青的入室弟子,單雯悲痛不已,她說:"1984 年老師獲得梅花獎的《牡丹亭》在我的身上再現,我們師徒通過同一個戲、同一個角色,獲得同一個獎項的榜首殊榮,成就了戲曲界的一段傳奇,我知道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擔當。老師不僅給了我藝術,還給了我不一樣的做人精神。" 單雯表示,她将和師姐妹一起繼承老師的藝術精神,用《牡丹亭》、用杜麗娘繼續延綿舞台上光輝。

社會各界自發悼念,難忘平和近人的張奶奶

因疫情防控,還多衆多戲迷選擇在網上吊唁廳給大師送花," 世間再無張三夢,天堂今有杜麗娘。"" 送别張奶奶,謝謝您曾經創造的美,我們會永遠愛昆曲守護昆曲的。"…… 一句句留言,寄托哀思。

牡丹亭畔音容在!各界人士南京淚别昆曲大師張繼青

△告别儀式之前衆多親友、同僚聚集門外

很多業内人士、戲曲愛好者也紛紛發表悼念文章。作曲家許曉明在得知張繼青去世後,瞬間淚目。" 四十二年前的今天,我去朝天宮報道的第一天,見到您,就是一個慈祥的鄰家大姐。我的昆曲之緣,從此與您形影不離。" 樂評人張可駒感歎何其有幸,此生看過張繼青老師晚年最精彩的一場《牡丹亭》。" 唱功、台步,依然無懈可擊,一曲《集賢賓》聽完,不知今夕何夕。" 作家陳均在《追念 | 中國好聲音——張繼青先生印象記》裡寫到:" 三十年前張庚看張繼青,看到的正是‘中國好聲音’。"

牡丹亭畔音容在!各界人士南京淚别昆曲大師張繼青

告别儀式的前一天,不少戲迷自發來到鼓樓泰康醫院,送别張繼青。他們當中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風華正茂的青年。他們深深鞠躬,送上一束花,表示哀思。

昆曲愛好者高放是個老戲迷,作為單雯粉絲團代表,他帶着沉痛心情前去悼念張繼青先生," 我們都是昆曲的戲迷,在我們心中,她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張繼青她不是一個人、名字,而是代表了昆曲藝術的一個水準。"

褪去舞台上的光芒,張繼青平和近人,總是笑眯眯的,戲迷們在私下總是叫她張奶奶。南京師範大學學生周偉業熱愛戲曲,不僅聽戲,還學戲。" 恨自己沒有早生十年,沒機會親眼看到張老師的表演。" 在周偉業眼裡,張繼青的形象就像是鄰家老奶奶,雖然可能戲曲上達不到張繼青老師的造詣,但做人做事上他要學習張繼青老師,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

(編輯 張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