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世間之事猶如深夜白雪,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候悄然展開,一夜過後,周遭的一切已全然變了模樣。1415年2月22日深夜,雪花飄飛,囚犯解缙在沉醉中被人拖入雪堆中。天亮時,白雪覆寫了一切,大明朝那個意氣風發、驚才豔豔的曠世才子已然逝去。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解缙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個書香門第,從小聰明絕倫,7歲能寫詩;10歲能一天背誦千言之文,終身不忘; 18歲參加鄉試(江西省統考),斬獲頭名解元;19歲考中進士,是同榜進士中年齡最小的;20歲踏入仕途,成為朱元璋的近臣。解缙這位超級學霸年少得志,譽滿天下,成為萬人仰慕的青年俊傑。可能正是因為早年的人生經曆太順了,解缙渾然不察仕途之險惡,把那一腔的意氣風發、灑脫奔放用在了波谲雲詭的朝堂之上,最終碰得頭破血流。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朱元璋在位時,非常看重解缙,有一天他把解缙召到身邊,談論時政,還鼓勵他說:“咱們私下裡就如父子一般,你應當知無不言。” 解缙一聽皇帝拿自己當兒子了,也就不拿皇帝當外人,洋洋灑灑寫就上萬字的《大庖西封事》,指出了朝政中的諸多弊端,提出了解決辦法,甚至對皇帝該讀什麼書,不該讀什麼書,都寫到了,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 好在朱元璋要做虛心納谏的表率,對解缙的輕狂一笑了之,反而誇他有才,讓他繼續向朝廷獻策。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一般人可能見好就收了,畢竟帝王心深似海呀!但解缙不是一般人,才高八鬥,心高氣傲,得到了皇帝誇獎,更是躊躇滿志,一心要做帝王師,不久又給朱元璋呈上了《太平十策》,從政治到經濟提出了若幹方略。他忘了“言多必失”這句話,在“十策”裡提到了分封諸王的隐患,這恰恰逆了朱元璋的龍鱗,10年前就有大臣因為說“封藩太侈”,被朱元璋逮捕入獄,活活餓死。這次朱元璋隐忍,沒有當庭發作,但内心裡很不舒服:你這不是離間我們父子關系嗎!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解缙不是個書呆子,他對朝政有真知灼見,對帝王所忌所怒,也不是全無察覺。他隻是把官場當成了江湖,把自己當成了俠士,一心想要打抱不平、除惡揚善。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牽連了1萬5千多人,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被迫自殺。虞部郎中王國用要替李善長辯冤,解缙竟然主動為其代筆,文章寫得恣意汪洋,鞭辟入裡,把李善長不會造反的理由說得透徹無比。朱元璋内心惱怒,但也暗暗佩服解缙的見識和文采,沒有追究他的膽大妄為。不久解缙又上書彈劾禦史袁泰,将這個奸佞小人的惡行揭露得淋漓盡緻。但這一次朱元璋沒有再寬容解缙,他覺得解缙的一支筆把朝堂攪弄得不得安甯,打亂了他乾坤獨斷的秩序。是以,他指斥解缙缺少教養和磨煉,需要回鄉反思,等十年後成熟了再由朝廷大用。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于是剛剛入仕三年的解缙騎着毛驢,帶着一肚子的委屈回鄉了,而且一呆就是八年。朱元璋駕崩後,解缙在家鄉實在待不住了,就徑自跑到了京城裡。他忘了朱元璋給他定下的“十年之期”,許多被他彈劾過的人彈劾他“違背先帝旨意”,還有人揭露他母親去世未曾下葬,父親90高齡,他卻跑來京城要官。如此不忠不孝,建文帝對解缙惡感滿滿,馬上下旨将他貶到了陝西臨洮的河州衛,當了一名基層官吏。解缙陷入更大的郁悶絕望之中,他迫不得已低下高傲的頭顱,向京城裡為數不多的朋友求救。在朋友的幫助下,解缙才被重新召回京城,但始終不得重用,當了建文一朝的看客。

朱棣造反奪位,給了解缙新的騰達機會。既然不被建文帝看重,那就效忠新主人朱棣吧,解缙的選擇無可厚非。他的文采很快得到了施展,方孝孺至死不願為朱棣起草的即位诏書,解缙洋洋灑灑寫就,給了朱棣一份見面禮,畢竟解缙的才名天下皆知。于是,解缙從此坐上了仕途直升機,由從九品的翰林待诏一下子躍升為正六品侍讀。後來,又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進入朱棣創新組建的内閣(此時内閣還隻是皇帝的咨詢機構,沒有後來那麼大的權柄)中,擔任首輔,成為朱棣的寵臣。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朱棣需要文人為其粉飾太平,解缙做得很賣力、很出色。他與姚廣孝主持重修了《太祖實錄》,用其“生花妙筆”塑造朱棣英明神武的一貫形象,說明太祖對其一貫的褒獎和信任。解缙先期主持編纂了《文獻大成》,後經姚廣孝主持重修,改名《永樂大典》。此書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曆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約3億7千萬字,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比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早了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産的珍品。這是大明才子解缙留給這個世界的珍貴财富。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解缙如果一心治學著書,估計還能善終,但他偏要當一名治國平天下的賢相能臣,而自身又缺乏豐富的政治經驗和鬥争政策,這就為他帶來了滅頂之災。他主動介入别人避之不及的“立儲之争”,很鮮明地站在了朱棣長子朱高熾一邊。朱棣内心喜歡英勇善戰的二兒子朱高煦,不喜歡肥胖柔弱的朱高熾,内心猶豫不定。解缙多次向朱棣進言,希望他早立長子為太子。看朱棣不太情願,他又加了一句“好聖孫。”靠着朱棣喜歡長孫朱瞻基這個砝碼,朱瞻基的爹——朱高熾終于成為太子。

大明才子為什麼會被拖入積雪中凍死?

朱高熾高興了,朱高煦發怒了,他最恨多嘴多舌的解缙,多次在朱棣面前攻擊诋毀解缙。朱棣當然知道兒子是在洩憤,但出于一種補償心理,他還是逐漸疏遠了解缙。畢竟他對朱高煦有愧,當年“靖難之役”中,他曾對戰功卓著的朱高煦說:“世子體弱,你好好努力呀!”這明顯是一種許願和激勵,但事後朱棣礙于多方面因素,無法兌現這一承諾,内心很糾結。解缙這種傻直莽撞的書生,如何能揣摩到朱棣的這種心境!朱棣不能懲罰自己和太子朱高熾,隻能懲罰一下解缙,來平息一下朱高煦的怒火。

解缙茫然不知是以,面對朱高煦的嚣張跋扈,竟然傻缺地勸谏朱棣要限制朱高煦。朱棣大怒,說解缙是“離間骨肉”,便将他貶谪到了廣西,後來又貶到更遠的交趾(今越南北部)。 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朱棣恰好帶兵北征,他見不着皇帝,就去見了太子朱高熾,然後傳回交趾。朱高煦得知此事,向朱棣狀告解缙私見太子、意圖不軌。朱棣順水推舟,将解缙逮捕入獄。三年後,在即将獲釋囚徒的名單上,朱棣發現了解缙的名字,他對錦衣衛指揮使紀綱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解缙還在呢?”

朱棣輕飄飄的5個字,決定了大明才子的生死。于是發生了文章開頭的事,解缙被灌醉,然後被拖到積雪中掩埋起來。解缙在大雪中魂歸天際,享年47歲。他一生在政治上不成功,但在藝術創作上成就極高,文章遒勁,詩歌豪邁,書法精絕,一部《永樂大典》光耀千古,與楊慎、徐渭并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