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山”到底有沒有山?一張碑原碑拓片帶你探究真相

“寶山”到底有沒有山?一張碑原碑拓片帶你探究真相

展覽現場

寶山沒有山,為什麼會叫寶山?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麼可以走進寶山區圖書館五樓展廳,了解一下曾經存在過的一座“寶山”。昨日開幕的寶山命名610周年紀念展覽,收集了60件文物,其中一張寶山碑原碑拓片,便印證了寶山之名的起源和由來。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唐吉慧是寶山人,小時候他就和小夥伴琢磨,為什麼寶山沒有山,還成立了“敢死隊”去尋山。他們從城廂的石皮街集合出發,鑽小樹林、闖地下室、翻垃圾站,卻毫無收獲。雨後的一個黃昏,大家排成一排站上長江邊的堤岸,望着無盡的江水和鳴着汽笛的輪船恍然大悟,原來寶山沒有山。

等長大了唐吉慧終于明白,原來寶山有山,隻是它早已被江水沖刷得無影無蹤。明朝永樂十年(1412年)負責海運的平江伯陳瑄,在長江出口的南岸修築了一座土山,300多米見方,百米左右高,據傳,當地百姓過去曾隐約見到有座山在海濱出現,修築的土山恰是發現山影的地方,因而民間将它傳說為了“寶山”。

“寶山”到底有沒有山?一張碑原碑拓片帶你探究真相

現場展出的《行知詩歌集》

“寶山”上設有烽火台,白天燃煙,夜間點火,雖距海30裡,但視野遼闊,目标顯著,作為航海标志為海運提供了安全保障。明成祖朱棣深知“寶山”的重要,因為永樂二年(1404年)吳淞江疏浚後,吳淞口成為了由南向北海道運糧的起航地之一,于是1412年明成祖寫下碑文,并命人勒石成碑,即“禦制寶山碑”,寶山之名随之誕生。

遺憾的是寶山自古多兵災水災,萬曆十年(1582年)的大潮徹底沖毀了這座土山,所幸萬曆四年(1576年)時石碑移入了位于浦東的寶山老城,安然無恙地儲存下來。有位鄉人将它移入了1927年籌建的高橋公園(今屬高橋中學)内。

在唐吉慧前往高橋中學參觀這塊碑時,校史館負責人陳勇介紹,1985年,川沙縣人民政府和高橋中學共同出資2萬多元,參照明代風格,為禦碑壘了土山,建了碑亭。禦碑立于碑亭中央,碑高160.5公分,碑頭高47公分,寬94公分,厚30公分,中有篆書“禦制”二字,兩側雕蟠龍,學校為了保護這一文物,特制了玻璃架構,透過玻璃,碑文清晰可見。學校慨然相借寶山碑拓片,用于此次展覽。

展品中,大多為唐吉慧個人藏品,從2008年開始,他有意識地逛舊書攤和拍賣行,收集和寶山曆史相關的材料。展覽分為“紅色之光”“人文之光”“教育之光”三個部分,有人民日報1949年5月28日刊登的《上海殘匪已成甕中之鼈,我軍攻占吳淞寶山,大場北敵兩師投降》的頭版報紙,有黃炎培題字的馮國華手稿《論積極除奸與長期抗戰》,有清朝末年蔣敦複詩稿和寶山老街石皮街明信片,有抗戰期間潘光旦、胡适、梅贻琦、馮友蘭于西南聯大的合影,有錢偉長赴加拿大留學前與親友合影,還有陶行知著《行知詩歌集》以及陶行知的學生劉季平緻山海工學團書信等。

日月幾經更疊,江河幾經變遷,“寶山”雖已沉入曆史,寶山終将如同禦碑中所述:寶山之名萬古存,勒銘悠久同乾坤。唐吉慧說:“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每個區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品格,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讓大家留住寶山的記憶、留住鄉愁。”(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