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宝山”到底有没有山?一张碑原碑拓片带你探究真相

“宝山”到底有没有山?一张碑原碑拓片带你探究真相

展览现场

宝山没有山,为什么会叫宝山?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可以走进宝山区图书馆五楼展厅,了解一下曾经存在过的一座“宝山”。昨日开幕的宝山命名610周年纪念展览,收集了60件文物,其中一张宝山碑原碑拓片,便印证了宝山之名的起源和由来。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唐吉慧是宝山人,小时候他就和小伙伴琢磨,为什么宝山没有山,还成立了“敢死队”去寻山。他们从城厢的石皮街集合出发,钻小树林、闯地下室、翻垃圾站,却毫无收获。雨后的一个黄昏,大家排成一排站上长江边的堤岸,望着无尽的江水和鸣着汽笛的轮船恍然大悟,原来宝山没有山。

等长大了唐吉慧终于明白,原来宝山有山,只是它早已被江水冲刷得无影无踪。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负责海运的平江伯陈瑄,在长江出口的南岸修筑了一座土山,300多米见方,百米左右高,据传,当地百姓过去曾隐约见到有座山在海滨出现,修筑的土山恰是发现山影的地方,因而民间将它传说为了“宝山”。

“宝山”到底有没有山?一张碑原碑拓片带你探究真相

现场展出的《行知诗歌集》

“宝山”上设有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虽距海30里,但视野辽阔,目标显著,作为航海标志为海运提供了安全保障。明成祖朱棣深知“宝山”的重要,因为永乐二年(1404年)吴淞江疏浚后,吴淞口成为了由南向北海道运粮的起航地之一,于是1412年明成祖写下碑文,并命人勒石成碑,即“御制宝山碑”,宝山之名随之诞生。

遗憾的是宝山自古多兵灾水灾,万历十年(1582年)的大潮彻底冲毁了这座土山,所幸万历四年(1576年)时石碑移入了位于浦东的宝山老城,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有位乡人将它移入了1927年筹建的高桥公园(今属高桥中学)内。

在唐吉慧前往高桥中学参观这块碑时,校史馆负责人陈勇介绍,1985年,川沙县人民政府和高桥中学共同出资2万多元,参照明代风格,为御碑垒了土山,建了碑亭。御碑立于碑亭中央,碑高160.5公分,碑头高47公分,宽94公分,厚30公分,中有篆书“御制”二字,两侧雕蟠龙,学校为了保护这一文物,特制了玻璃框架,透过玻璃,碑文清晰可见。学校慨然相借宝山碑拓片,用于此次展览。

展品中,大多为唐吉慧个人藏品,从2008年开始,他有意识地逛旧书摊和拍卖行,收集和宝山历史相关的材料。展览分为“红色之光”“人文之光”“教育之光”三个部分,有人民日报1949年5月28日刊登的《上海残匪已成瓮中之鳖,我军攻占吴淞宝山,大场北敌两师投降》的头版报纸,有黄炎培题字的冯国华手稿《论积极除奸与长期抗战》,有清朝末年蒋敦复诗稿和宝山老街石皮街明信片,有抗战期间潘光旦、胡适、梅贻琦、冯友兰于西南联大的合影,有钱伟长赴加拿大留学前与亲友合影,还有陶行知著《行知诗歌集》以及陶行知的学生刘季平致山海工学团书信等。

日月几经更迭,江河几经变迁,“宝山”虽已沉入历史,宝山终将如同御碑中所述:宝山之名万古存,勒铭悠久同乾坤。唐吉慧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个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品格,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让大家留住宝山的记忆、留住乡愁。”(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