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WWDC,注定會成為Apple WWDC中特别的一屆。不僅是因為疫情原因,改成了線上釋出會形式,會上宣布了Mac從Intel晶片全面轉向自研的Apple Silicon,再加上新版OS Big Sur作為macOS 11釋出,延續近20年的macOS X時代至此落幕。Apple在這20年間上演了迄今為止科技商業史上最大的一次逆襲,從破産邊緣到1.5萬億美金市值的科技商業帝國。雖然Mac并非這次逆襲的主角,但如果我們把視線再往前拉長20年,來到70年代末,個人電腦的時代即将來臨,而引領那個時代,并且把Apple推上第一個巅峰的正是Mac(intosh) - Apple II。但更确切地來說Apple II而在它身旁還伫立着另一個身影,攜手Apple II一起把人類帶入了個人電腦時代,也同時拉開了生産力工具的序幕,那便是本文的主角VisiCalc。
先給不了解VisiCalc的同學作一個簡單介紹,她是電子表格(Electronic Spreadsheet)的鼻祖(Excel算是它的孫輩),其實也可以說她是當今所有生産力軟體的鼻祖。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這個詞最初描述的就是VisiCalc之于Apple II。引用當年媒體的話“VisiCalc is the first program available on a microcomputer that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sales of entire systems"。下圖為VisiCalc初期的界面,40年前的主體界面相比時下的Spreadsheet程式變化并不大。

- 解決Apple II鍵盤敲擊過快時的掉字問題。
- 逆向工程Apple收費的檔案系統,實作一個「幹淨」的檔案系統,即不違反Apple的版權,又能和其它Apple軟體相容。
- 想方設法讓VisiCalc可以跑在隻有16KB記憶體的低端Apple II上。可惜還是失敗了,最終VisiCalc隻能跑在32KB的Apple II更新版上。
項目初期,Dan Bricklin還把VisiCalc的Demo示範給了他在MIT和HBS的師兄Dan Fylstra,後者立馬就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VisiCalc完工後,Fylstra經營的Personal Software成為了VisiCalc的分銷商,其實連VisiCalc這個名字也是Fylstra起的。同樣也是這個Fylstra把裝着VisiCalc的軟碟(Floppy Disk)在Apple II上給Steve Jobs做了示範。The rest is history。VisiCalc對于Apple II銷售的幫助可以看
Jobs的親述。簡單來講,VisiCalc上市即大賣,不少使用者都是沖着當時售價$100的VisiCalc才購買$2,000的Apple II。許多經銷商也自然把Apple II和VisiCalc捆綁出售。到了今日,也隻有在遊戲和主機上才能看到類似場景了。
VisiCalc上市即巅峰,接着就開始走下坡路。1983年,Lotus 1-2-3以獨占形式釋出在了當年的IBM PC以及相容的MS-DOS作業系統上,借助着更好的硬體和作業系統,再加上自身互動上的改進,Lotus 1-2-3成為了更好的産品,逐漸吞食了VisiCalc的市場,以至于最後VisiCalc還賣身于Lotus。當然螳螂捕蟬,黃雀在後,Lotus 1-2-3坐上老大位子沒多久,也立馬被Excel幹翻。這些事情都發生在短短不到10年内。而從90年代初開始,無論是VisiCalc還是Lotus 1-2-3基本都淡出了市場。是以當個人電腦從90年代在中國開始普及的時候,大家能接觸到的電子表格也隻剩下了Excel,而這其實已經是電子表格的第三代産品了。
VisiCalc得以一經上市就獲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兩位作者Dan Bricklin和Bob Frankston對于電子表格軟體超越時代的洞見,以及神匠般的技藝。所見即所得的操作體驗,表格單元間的關聯,行列的布局,這些如今習以為常的功能,對當年市面上已有的電子表格軟體是完全的颠覆。除了互動上整體的颠覆式創新外,在細節處理上也有獨到之處。舉一個具體的例子,Excel的列名是不允許自定義的,隻能是固定的ABCD...,就是沿用了VisiCalc的設計。這個設計是為了減少引用公式時的輸入筆誤,也為了在當時僅有40字元寬度的螢幕上展示更多列。其次成功的因素是Dan Fylstra,這位Bricklin在MIT和HBS的師兄,在看到VisiCalc的Demo後立馬意識到它的颠覆性,主動成為它的分銷商,并且把它帶給Jobs示範,進而促成了VisiCalc和Apple的合作。VisiCalc固然是Apple II大賣的原因,但同時,當年Apple II搭載的軟碟讀取裝置也是VisiCalc成功的核心要素。這款由Apple聯合創始人Steve Wozniak設計,并且被他稱為"finest piece of engineering ever engaged in"的軟碟裝置,大大降低了分發和使用VisiCalc的門檻。
另一方面VisiCalc的快速隕落也令人唏噓。固守在Apple平台,而不是及時移植到有更先進硬體和更廣大市場的IBM PC,以及之後開發商Software Arts和分銷商Personal Software之間的紛争,讓VisiCalc很快把市場拱手讓給了Lotus 1-2-3以及Excel的前身Multiplan。
當年VisiCalc的橫空出世讓普通人意識到自己并不需要成為一名程式員也可以使用電腦。而近年來湧現的各種低代碼(low-code)平台諸如Airtable, Webflow等或多或少也都繼承了VisiCalc的衣缽,它們的使命都聚焦在讓普通人可以搭建他們自己想要的工具。而從最初讓普通人使用電腦上的工具到現在讓普通人使用電腦創造新的工具,工具的演進總是由生産力這條主線牽引着。而在這必然的生産力推進主線中也穿插着各種人事之間偶然的因緣際會,這其中既有Jobs這樣婦孺皆知的傳奇,也有Dan Bricklin這樣鮮為人知的大師。筆者在查閱資料時,還發現了一則轶事, VisiCalc解決的第一個商業場景是Bricklin在HBS時針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案例分析,這其中涉及到當時一個「百事挑戰」的營銷活動。而這個「百事挑戰」的發起者之一就是John Sculley,那個後來被Jobs以「賣汽水還是改變世界」打動,加入Apple擔任CEO,之後又把Jobs掃地出門的人。
生産力工具的大幕由VisiCalc徐徐拉開,而随着VisiCalc故事的逐漸落幕,另一款對世界帶來巨大影響,但如今也很少被提及的軟體站上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