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發展與雙重建構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智能發展與雙重建構

皮亞傑有關同化和順應及其平衡的圖式學說是對智慧機制的一種結構主義的共時性分析,但是他更重視對智慧機制進行建構主義的曆時性研究。主體關于客體的知識以及主體自身的認識圖式都不僅僅是一種狀态體系 , 而首先是一個不斷構成和重新組織的轉變過程,這就是在主客體互相作用中動作内化與圖式外化的雙重建構過程。雙重建構(double construction) 是貫穿整個發生認識論體系的核心問題,智慧的發展,或者說智慧本身,本質上就是一個雙重建構過程(皮亞傑建構學說的基本思想産生和運用得很早,但對它的系統論述和深入闡發則是到晚年才作出的) 。

一 、内化建構與外化建構

初生嬰兒處于主客體混沌未分的"非二進制”狀态,因而不存在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與客體,未來主體也不具有自身認識結構(圖式)和關于客體及其結構的知識。這時唯一存在的是尚未分化的主客體的中介物,即它們之間的互相作用 , 從主體角度來看,這種互相作用(及其結構)也就是所謂動作(及其結構)。由于主客體尚未分化,認識既不可能單純地起源于主體,也不可能單純地起源于客體,隻可能起源于二者的互相作用即主體活動。在認識發展之初,每一個活動(互相作用)各自組成一個把主體身體與客體直接聯系起來的孤立系統(其實,這在認識發展的任何水準 都是存在的,隻是範圍大小與層次深淺不同而已),主體的各種動作尚未協調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 兒童意識不到自己是各種動作的發出者 , 是以沒有主體概念的意識 ; 相應地 , 與主體活動有關的客 體變化也沒有被協調成為一個整體 , 兒童意識不到客體是各種現象變化的基礎 , 是以沒有對客體的概念。随着活動的發展 , 主客體開始分化,即原來互不相關的、孤立存在的客主不分的中介物動作結構,沿着内外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展、演化,分别聯合成為統一的主體動作内部結構和客體(包括主體)之間的外部結構,皮亞傑把前者稱為内化(interiorization)或内部協調 , 把後者稱為外化 (exteriorization) 或外部協調,二者合稱為雙重建構。在這一建構過程中,兒童逐漸意識到自己是各種動作的發出者,進而建構、形成了主體概念 , 因為“主體隻是作用于客體的多種動作的集合” , 同時兒童也逐漸意識到客體是各種現象變化的基礎 , 進而建構、産生了 “永久客體”概念。

皮亞傑所講的主客體分化和内化外化雙重建構有兩種既相差別又相聯系的含義:既指主體與客體在活動中的實際分化,又指主體頭腦中主體概念與客體概念的分化;既指主體動作結構與客體(包括主體)之間互相作用結構的實際分化,又指主體頭腦中邏輯數學認識結構(圖式)與關于客體的實體知識(廣義)的分化。當把實踐與認識統一起來考慮時,内化與外化即兼指兩者,當對認識活動單獨加以考慮時,内化與外化即專指後者。皮亞傑在多數情況下是在後一種意義運用内化、外化概念的。内化建構是對主體動作進行分解、歸類、排列、組合等等各種協調,進而形成動作結構(圖式),或者是對已有動作圖式的再協調,進而形成更進階、更複雜的圖式,總之,它是把動作或動作圖式按照新的方式組織起來。按照發展順序 , 内化建構首先是對外部物質動作的協調 , 然後是對表象水準的精神動作進行的協調 , 最後才是對邏輯運算水準的精神動作進行的協調 , 因為物質動作隻能逐漸内化成為精神動作 , 物質動作結構隻能逐漸内化成為認識 圖式。前已指出 , 隻有結構性動作 (運算 ) 才能 夠内化成為思維圖式 , 它是保留實物動作基本特征的符号 縮影 。按照皮亞傑 的一個形象的說 法 , 内化建構是早先進行的 實物動作在頭腦中結晶性的積澱 作用 c ( r s y t a l l i n e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 , 而主體認識圖式就是這種積澱作用的 産物。外化建構則是運用 已經内化或尚未内化 的 動作圖式把客體經驗或者客體 ( 包括主體 ) 本身組織起來 , 進而建立客體之間互相作用的 變化和運動結構。與内化次序相反 , 外化首先是在主體頭腦中把來自客體的經驗組織在圖式 之中 (即把主體圖式歸屬于客體 ) , 形成有關客體 ( 包括主體 ) 的實體 ( 廣義 ) 知識 , 然後 按照這些知識把主體實際動作相應組織起來以作用于客體 , 進而使各種客體組織起來 , 以新 的方式發生互相作用 , 進而轉變客體。人類技術發明就是這種實際外化建構的 産物。注意 , 皮亞傑所謂外化建構并不是說客體本身在認識之前沒有互相 聯系和互相作用 的 結 構 , 而 是 說: 第一 , 主 體所認識到的客體是主體運用 自己的認識圖式對客體經驗組織建構的 産物 , 第 二 , 主體在創造性的 實踐活動中 , 按照 自己的圖式使客體 發生新的聯系和新的互相作用。是以, “人的技術不斷地超越物質世界。”

不難看出 , 主體動作協調的内化建構朝向邏輯數學結構即認知圖式的形成 , 它就是邏輯數學經驗反思抽象的發展,因為隻有來自對動作協調進行反思抽象的邏輯數學經驗才能演化成為主體圖式。外化建構形成有關客體的實體知識 , 它是直接來自客體的實體經驗在圖式架構中的發展 ; 更具體地說,實體經驗的産生需要主體圖式 ( 邏輯數學經驗或結構 ) 作為組織架構 , 實體經驗産生之後 , 又必須被組織在更進階、更抽象的圖式中才能形成關于客體的實體概念。同時也不難看出:實物動作圖式内化形成認知圖式,内化建構不斷導緻新圖式的産生,是以内化過程就是順應作用的發展; 外化 建構把客體經驗或客體本身加以改 變并納人主 體圖式之中 , 不 斷運用 内化形成的 新圖式去組織客體經驗或客體本身 , 聽以外化 過程就是 同 化作用 的 發展 , 是以 , 内化與外化的 雙重建構就是同化 與順應兩種作用之間平衡的發展過程。可以認為 , 皮亞傑的雙重建構學說就是動态過程意義 上的 圖式 學說 , 反過 去說 , 圖式學說隻是建構學說的一個橫斷面。皮亞傑晚年曾借助下面這一簡單圖象對 内化與外化的雙重建構過程作了更深入的說明 。圖中S (subject) 代表主體,O(object ) t代表客體 , ||表示主客體互相作用 , |表示這種互相作用的接觸區域。C ( centre ) 代表主體動作協調的中心機構或中心區域 , C ’ 代表客體内在的 固有本質 ( 相對于現象 , 它也是 “ 中 心” ) , P (P e r i p h e r y ) 說明主客體互相作用 是在最遠離主體 “ 中心” 、且最遠離客體“中心” 的主客體交叉接觸的邊緣區域進行的 。P一C’代表内化建構過程 , 它顯示主體動作協調從外部物質動作向着内部精神操作逐漸内化、深入,它意味着邏輯數學經驗的概念化發展,意味着主體認知圖式的内化發展,因而也意味着順應作用的發展。

P一C’代表外化建構過程,它顯示主體圖式的外化建構活動從内部精神操作向着外部物質動作逐漸推移,主體運用圖式對體的認識和實際轉變從邊緣現象逐漸深入到内在本性,它指向實體經驗和實體知識的發展,因而也就是同化作用的發展 。

C 一 P一 C’ , 代表外化建構過程 , 表示内化建構與外化建構的平衡 , 智力發 展就是這種在主 體自我調 節之下 的外化與内化的平衡過程本身。内化建構與外化建構是兩個 方 向相反然而又 互相聯系 、 互相 依賴的過 程 , 是兩個相反相成時過程。内化建構過程的順應作用 為外化建 構過程 提供同化客體的主體圖式 , 因而 決定外化 的發展 , 外化建構過程的同化作用豐富并大大改變活動本身 , 它所産生的實體經驗反過來又 刺激影響内化 的發展 。就具體 認識活 動而言 , 内化是外化的前提 , 外化 建構有賴于在先内化建構形成的主 體圖式 , 隻有通 過主體動作協 調 , 客體之間 的外部協 調 (聯系) 才能發生。但就智力發展 的總體過程而言,内化與外化是互相補充、“平行發展”且日趨一緻的兩個過程 。

二、智力發展的基本 因素和 階段特征

皮亞傑指出 , 兒童智力發展有四個基本因素 , 即生物成熟、個體經驗、社會經驗和主體自我調節下的平衡過程。( 1 ) 生物因素主要表現 為由遺傳決定 的 生理成熟過程 , 生 理成熟 的 作用 主要限于揭開智力發展 的可能性 ; 更确切 地說 , 根據可能性不斷創新的建構主 義 進化 觀 , 逐漸實作的 生理成熟為可能性領域的不斷擴充創造條件 。智 力發展 要成為現實 , 不僅要 求 個體在其中活動并取得經驗的實體環境 , 而且 要求有利的社會環境。随着年 齡 的增長 , 生 物因素的作用 相對降低 , 而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愈益增加 。( 2 ) 個體因素指 個 體 對 自 然環境中物體的 實際動作以及從 中獲得的經驗。前 已說 明 , 動作及相應的經驗分為兩種 , 個 别動作的簡 單抽象産生 實體經驗 , 動作協調組 織 的反 思抽象産生邏輯數學經驗 , 二者之中皮 亞傑更重視後者 , 因為後者的 内化發展 形成認知圖式 。( 3 ) 社會因素指個體在社會生 活、 社會活動中以 及通 過教育文化傳遞獲得的經 驗。主體動作以 至邏輯運算都具有個人 與社會的 雙重性 , 皮亞 傑着重指出 , 兒童動作和認識的社會性随着兒童生活的逐漸社 會化 而 不 斷 增 強。( 4 ) 平衡因素指不斷成熟的 生物機體 ( 個體 ) 與外部自然環境 、 社會環境的互相作用 過程 。平衡因素實際上是一個動态結構 , 它同時涉及生物遺傳組織 、 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 三個因素 , 以 及調節這 三個因素的互相關系和互相作用。平衡發展過程既不是在生物學上予 成的 , 也不是由特定社會環境所決定的 , 它是在主體自主要制之下進行的一種定向發展 , 主動調節是智慧建構發展的最重要的内源因素 。皮亞傑認為智力發展的四個因素都是重要且必 不可少的 , 但是他最重視的是平衡因素 , 這 反映了他的建構主 義基本立場 , 因為平衡發展過 程就是兒童在主客體互相作用 中的雙重建構 。不難看出 , 皮亞傑有關四個基本因素的論述不 過是他的 主客體互相作用理論在兒童智力個體發生研究 中的 具體運用而 已 : 主 體既是個人又是社會 , 客體則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方面 , 生 物個體作用于 自然環境 産生個體經驗 , 它在社會環境中獲得社會經驗 ; 這樣 , 主 客體互相作用 就變成了生物成熟 、個體經驗和社會 經驗三者的平衡過程,主體、客體和互相作用這三個因素也就變成了生物成熟、個體經驗、社會經驗和平衡過程這四個基本因素 。

皮亞傑根據内化與外化的建構發展水準,對兒童智力的發生(狹義的發生指從本能到智力的過渡) 和發展過程作出了深人、具體、系統的研究 , 并闡明内化的發展導緻思維形式 ( 圖式) 的 進步 , 而外化的 發展導緻思維内容的演化 , 這裡隻能作一個簡單的 介紹 。皮亞傑認為 , 人類智力是從生物本能行為演化出來 的。本能行為包括三方面: ( 1 ) 具體生物活動 ( 如呼吸 、 消化等 ) 的遺傳程式 ; ( 2 ) 動作協調的一般 抽象形式 , 如動作 的順 序、 對應和替換 , 動作圖式 的彼此重疊等 ; ( 3 ) 個體對各種環境的适應。在從本能 到智力 的 過渡中, 唯一趨于消失、 減弱或沒有發展 的是生物活動的遺傳程式。動作協調 的一般形式 一旦從固定的本能内容中解放出來 , 就會通 過反思 抽象和重新組織形成無限多樣的主體動作 圖式 , 它的發展 朝向邏輯數學結構 , 這就是内化建構。個體對 環境的适 應行為也擺脫了具體:的 生物學内容 , 它的 發展 朝向學習實際活動 , 這就是外化建構。兒童智力的 發生不能單獨用 生物遺傳和環境因素來說明 , 它是在先天遺傳組織 與後天環境之 間的 互相作用 中内外化雙 重 建構的産物 , 這一建構過程也是在主體自我調節之下進行的。

皮亞傑根據内化和外化 ( 特别是根據内化 ) 的建構發展水準 , 把兒童智力的後天發展劃 分為四 大階段 , 進而創立了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産生重 大影響的階段理論。( 1 ) 感覺 運動 階段 , 動作尚未内化 , 兒童隻能用 遺傳圖式對客體進行外化建構 , 隻能對動作和知感進行協 調 。( 2 ) 前運算階段 , 實物動作内化成為表象思維 , 由于表象和語言的 出現以及行走能 力 的獲得 , 大大擴充了 兒童描述和改變環境 ( 即外化建構 ) 的能力。但這一階段兒童的自我中心思想仍比 較突 出 , 外化建構帶有泛靈論和人 為主義的特點。( 3 ) 具體運算階段 , 内化建 構進一步深入 , 實物動作内化成為思維運算 , 兒 童具備了可 逆性和守恒概念 , 分 類 、 序列 、 關系 、 傳遞 、 數量 、 空 間 、 時 間、 因果、 偶然等 一系列邏輯範疇逐漸形成 , 外化建構水準 相 應提高了一大步 。但 這時 兒童思維的内容與形式尚未分離 , 隻能聯系具體事物 進 行 思 考 。( 4 ) 形式運算階段 , 動作協調進 一步内化 , 思維形式從具體内容中解放 出來了 , 兒童不僅 可以處 理 ( 同化 ) 現實客體 , 而且有能力運用 符号系統去處理各種抽象的關系和假設 , 進而 使認識活 動 ( 外化建構 ) 達 到了 一個 範圍無限的可能性世界 , 至此兒童智力已接近成人水準。

兒童智力的階段發展具 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

第一 , 發展顯現為幾個不同水準的階段 , 各有其特殊的主要行為圖式标志該階段的智慧特征 , 階段之間不是量的差異而是質的差別;第二 , 前一階段的圖式總 是被整合到後一階段 , 後一階段的圖式又總是淵源于前一階段 , 前後次序不能互換 , 進階圖式是從低級圖式中分化發展出來的 , 進階圖式又保留并豐富了低級圖式 , 并且在先形成的低級圖式總是更基本的 , 是以 感覺運動圖式是最基本的認識 結構 ; 第三, 發展的階段不是階梯式 , 前後階段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疊;第四 , 各階段的發生年齡因個體和環境差異有所不同 , 但差異無論多麼巨大 , 也不能改變智力發展的定向性 , 這種定向必然發展是由個體與環境互相作用的平衡過 程決定的。顯然 , 同一階段的 同化作用 導緻圖式的量變 , 前後階段推移的 順應作用 引起圖式的質變, 智力發展 的階段劃分表 明建構過程的 間斷性 , 前後階段的交叉重疊和圖式的淵源、整合 , 表明建構過程的連續性 , 這 就是皮亞 傑所了解的兒 童心理生 活的辯證 法 。

三 、 建構學說與其它認識學說之比較

在 《 智慧心理學》 ( 19 4 7 ) 這一重要著作中 , 皮亞傑曾把自 己的建構學說與曆史上和當代各種心理學的和哲學的認識學說作了系統、詳盡的比較研究。他從智慧是一種适應的 基本 觀點出發 , 根據對适應機制 的不同解釋 把各種認 識理論分為六 種。首先依照是否承認進 化分 為兩大類: ( I ) 抛棄進化觀念 , ( n ) 承認進化的存在。然後根據适應機制與主 客體的 關 系 , 上述兩類又都可分三種 : ( 1 ) 把适應歸 因于外部 環境因素 ; ( 2 ) 把适 應歸 因于個體 内在因素 ; ( 3 ) 把适應歸因于 主 客體的互相作用 。這 樣, 所有認識理論就被劃分為六 種:

abcdef。

(a) 否認進化且隻講外因 , 把适應單純歸 結為主休對客體的 順應 , 認為思想隻是實在的一面鏡子,認識活動限于揭示已成世界的各個方面。這種理論認為适 應是夭生的,把它解釋為主客體之間予先建立的和諧(pre-established harmony) , 主張人們通過知覺可以直接把握實體實體與邏輯數學實體。皮亞傑把 “ 實在論” (realism) 以及古典的 “物活論” (viatlism) 劃入這種理論的範圍 , 他以 羅素早期思想 為代表。從強調主體活動及其發展的建構主義出發進行了尖銳 的批評 。

(b) 否認進化且隻講内因 , 把适應單純歸結為主體對客體的同化 , 并對這種适 應 作出予成論(preformism)的解釋。這種理論認為,智力結構完全是天賦内生的 , 它由于主 體後 天檢討而逐漸顯現出來 , 認識活動是有機體實作它的潛在結構以便對環境作出反應。皮亞傑以符茨堡學派的心理學家彪勒(Buhler)和澤爾茲 (Selz)為代表進行了批評。并指出一切先驗論(arpiorism)都屬于這種理論的範圍。

(c) 否認進化但同時承認内外因的作用,把适應解釋為同化與順應的直接同一 。這種理論隻是簡單地區分心理活動的各種形式 , 拒絕對它們進行發生學研究 , 拒絕在現象中區分主體與客體及其各自不同的作用。皮亞傑把當代現象學 (Phenomenology) 劃入這種理論的範圍 , 并 以格式 塔學派為代表着重進行了 批評 。格式塔學派 把适 應歸因于完善結構的 出 現 , 這種結構不能還原 為元素 , 它同時取決于主 客體及其互相作用 , 對于這些 見解皮亞傑都是基本贊成的 ; 但是在格式塔學派的理論中既沒有主體積極的建 構話動 , 又沒有客體的獨立 存在 , 認為結構的 更新僅僅是主 客不分的統一 場不斷改組的 結果 ( 皮亞 傑則認為 , 主客體分化之後 , 在認識前和認識 中客體不依賴于主體而獨立存在 ) , 而且否 認知 覺結構的個體進化 ( 從兒童 到成人 ) , 對這些 觀點皮亞傑都是反對的。 (d) 承認進化但隻講外因 , 把适 應歸 結為主體對變化環境的 順應 , 單純用 環境 壓 力 采解釋适應的 進化 , 并把智力還 原 為條件反射的 系統。在這種理論看來 , 知 識不是主體建構 的 産物 . 而是對變化環境的 簡單發現 , 它把理性還原為經驗 , 還原為直接給予關系的閱讀(reading)和推測 。皮亞傑把哲學經驗主 義和心理學聯想主 義劃人這種理論的 範圍 , 并 指 出它們的主要缺點在于缺乏主體結構和自我調節的概念 。

(e) 承認進化但隻講内因 , 用主體活動的突變以及随之而來 的選擇來解釋适 應 的 進 , 其實質是把适 應歸 結為變化主體對變化客體的 同化 。按照這 種理論 , 主體觀念的創造 是 不受限制的 , 主體根據在實際活動中有利的簡單原則來選擇 自己的觀念 , 以 達到思想與現實符合的 目的 。哲學上的實用主義和心理學中的 “ 嘗試錯誤學說 ” ( 桑代克 ) 都屬于上述理論 的 範圍。皮亞傑的老師克拉巴柔德發展了 “ 嘗試錯誤” 理論 , 他認為智慧适應是 由主體活動 的 嘗試和 假設以及随後的 經驗檢驗 ( 選擇 ) 組 成的 , 這 種适 應可以是感覺運動形式的 , 一 L頤可 以内化為思想活動的 符号形 式。總的說來 , 皮亞傑并不贊成 (d) 的理論 , 但這 種理論對主 體活動及其發展的強調 , 尤其是克拉巴柔 德的 思想顯然給予皮亞傑以深刻的影響 。

(f) 承認進化而且同時承認内外因的作用 , 把适應歸結為主客體互相作用 過程 中 同 化與順應的平衡及其發展 , 這就是皮亞 傑所主張的動作内化與圖式外化 的雙重建構學說。按照這一學說,動作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思想不能直接把握實在 , 知識是經驗與演繹緊密協作的結果 , 是主體建構的 産物。皮亞傑對傳統和 當代認識 理論的 劃分是很有 . 見地 的 , 他的劃分标準抓住了認 識 論兩個最基本的問題 , 即 主客體關系問題和認識 的發展 進化問題 。在皮亞傑列舉 的六種認識理論中 , 他自己所主張的建構學說确實是比較全面、比較正确的一個 , 當然 這并不意味着發生認 識 論 不存在任何重 大的缺 陷、尤其是在對社 會因素作用 的 估計上。通 過對上述六 種理論的 比較也 不難看出 , 皮亞傑的 以建構學說為核心的 發生認 識論的 産生不是偶然的,他正是在批評地吸 取前五種認識理論合理成分的基礎之上,特别是在借鑒格式塔學派(a)和克拉巴柔德的“嘗試錯誤” 理論(e) 的基礎之上, 創立了以主客體互相作用及其發展 來解釋智慧進化的發生認識論 。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zhibo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6-28

本文作者:王至元 陳曉希

本文來自:“

人工智能學家 微信公衆号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人工智能學家](

https://mp.weixin.qq.com/s/IuxJZYKqb0OT2yr5Rtyr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