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點選螢幕右側或者螢幕底部“+訂閱”,關注我,随時分享機器智能最新行業動态及技術幹貨----------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未來 3 到 5 年内,哪個方向的機器學習人才最緊缺?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全棧式工程師在初創公司受歡迎,領域專精的算法人才在大公司很吃香,應用型人才能夠快速提升業務,而工程化是落地的重要一環。

AI 專業畢業後好找工作嗎?

此前,知乎上一位 CV 專業的 985 高校研究所學生曾坦言,當初選擇該方向時,深度學習正處于大熱階段,無人駕駛,人臉識别聽起來就很高大上,似乎人人都想往這方向轉。

然而,到了找工作的時候,這哥們發現就業形式和他想的相差太大:

最近陸陸續續有公司開始秋招的提前批了,計算機視覺崗位招的清一色算法工程師,沒有論文,或者大賽獲獎的找到算法崗的簡直不要太難,周圍的同學都開始紛紛轉 Java 開發,自己也開始慌了。

想到學了兩年的 CV,最後工作找不到,一時間十分失落,感覺如果去做 Java 開發,還不如大學一畢業就出去工作,完全沒有讀研的必要。

那麼,機器學習大規模發展是不是隻是個幻覺?未來 3 到 5 年内,哪個方向的機器學習人才最緊缺?

這可能是每個正在學習這個專業的人,最為關心的。每人每天至少産生 1G 以上的資料,還有大量的資料尚未加以利用。每一個垂直細分的應用場景,都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産生應用價值。這也就意味着相關領域的人才大量的稀缺。

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人才最為稀缺。

靈活解決問題的全棧工程師

全棧工程師是指掌握多種技能,勝任前端與後端,能利用多種技能獨立完成産品的人。

中科院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王晉東表示,全棧式的人才最為稀缺,現在很多搞模型的,或者偏重某一方面的,距離解決實際問題是遠遠不夠的。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而人工智能全棧工程師比通常意義的全棧工程師更複雜一些,難度也更大,主要是算法實作跟傳統的全棧差別很大,從應用層級來講,分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别三個大方向。

細分的話就更多了,計算機視覺方向來說又可細分為目标檢測、姿态估計、人臉識别等,是以要做人工智能全棧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需要對各個方向的算法有深刻了解。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人工智能全棧通常是基于大廠的雲平台進行開發,人工智能領域很多基礎的元件已經封裝好,對業務和整個項目的架構有了全面了解,就可以上手開發了,需要結合業務快速變現的場景,對「全棧」的需求會多一些,在普遍繁榮時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但人工智能全棧工程師發展如何,還要看整個行業大形勢,如果各個方向都開始優勝略汰,「全棧」是缺乏核心競争力的,因為算法是别人的。

專精一個領域的算法人才

有知友提到,專精一個領域的算法人才會比較吃香。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這裡算法人才包括算法研究員和算法工程師。

算法研究員緻力于解決更通用,更抽象的問題,如何解決 GAN 訓練時的穩定性等,而算法工程師更多關注如何解決問題,比如某個場景下出現了 badcase,我就想辦法解決問題,是資料預處理,還是參數需要調整。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此外能快速複現論文結果的算法研究員也是各大公司争搶的香饽饽。因為學術界很多新成果隻有一個描述,并沒有給出源代碼,想應用它的研究成果,需要自己實作,是以能快速複現論文的算法研究員對公司來說也是很有價值。

我們去招聘網站搜算法崗,可以大體看出資深算法專家薪資上限很高,但是崗位需求并沒有算法工程師多,畢竟企業還是要賺錢的,是以算法工程師(尤其是推薦方向)也很有市場。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研究員覺得工程師的活沒技術含量,工程師可能會覺得你天天整些虛的又解決不了問題,紙上談兵。算法作為一個公司的核心資源,兩者其實都有發揮的空間,跟公司的業務需求關系很大。

做算法研究也好,工程也好,選對方向很重要,單從行業飽和度來說,圖像也就是視覺方向确實人滿為患了,語音又特别難,而且缺乏大量的可用資料,自然語言處理方向倒是可以考慮一下。

一來各種 SOTA 模型大多針對英語的,到中文有個遷移問題,二來中文跟英文在文法、語義方面存在差異,有很多空白研究領域。

知乎答主紫杉舉了一個例子,什麼是精通一個領域。

他的一個名叫伊森的同學,從伊利諾伊香槟畢業(計算機專業名校),讀了兩年計算機研究所學生,是一位非常優秀,有自學能力的學生。

結果面試時伊森沒能應聘成功。伊森的背景和很多進入人工智能領域的人很相似。答主分享了下面一段對話: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最後伊森還問他,如何在一周内精通自然語言處理,然後答主隻能告訴他不知道。

這個例子表明,有些同學擅長快速學習,卻很容易陷入每一個領域都想學的陷阱,到頭來覺得學了很多,實際遇到問題就無從着手,或者浪費很長時間尋找問題根源。

如何才算精通一個領域?說自己精通某一領域,在人工智能領域往往是不太恰當的。現在無論是硬體還是算法都在快速的疊代,今天的SOTA明天可能就成兜底了,隻有不斷疊代自己的知識,才能跟上業務和場景的發展,讓自己不落下風。

熟悉業務又懂算法的應用型選手

另外,既懂算法,又有某一行業的豐富經驗也很重要。機器學習雖然是通用技術,工程師也基本是計算機出身,但落地需要具體到行業應用,如何結合行業實操,解決實際問題。

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表示,短期内最缺的肯定是應用型人才。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很多行業想轉型為資料驅動或者 AI 賦能的,借助于外包或者咨詢公司通常很難成功,因為缺乏行業經驗,這時從傳統行業轉型到人工智能的應用型人才就至關重要了,他們對機器學習的研究本身就植根于業務需求,是以更接地氣,落地也更快。

中科大研究員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很多高校的财務人員,每天大量重複性勞動,處理發票、報帳單,将紙質單号手動輸入電子系統裡,過程非常的麻煩。但其實高校及科研機關研究計算機視覺、文字識别、目标檢測的團隊枚不勝數,為什麼不能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來節省時間呢?

這個例子就暴露了一個問題,大多數機器學習研究關注的是模型本身,是否是業界最先進的(SOTA),卻忽視了算法的适用對象以及實際的應用場景。是以,最稀缺的是既懂算法又能将算法進行落地轉化的人。

答主微調抛出金句「對于絕大部分人而言,努力成為交叉領域的熟手,比成為計算機科學家要現實且有意義。」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學術模型工程化人才

算法要落地為産品,還需要模型的工程化,如果這塊能夠深入,那麼必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像抖音的推薦系統,如何解決海量資料擁堵,移動端優化等工程上有非常多的挑戰。

結合上文答主紫杉舉的例子。

Nihil (尼希爾)是另一個他認識的研究所學生,也是從伊利諾伊香槟大學畢業。他之前在 LinkedIn(領英)做大規模搜尋(Scaled Search),專門負責把理論算法擴大到工業場景中,擅長搭建背景,有很強的工程背景。兩年的斯坦福計算機碩士後,現在被 Snapchat 找去做大規模視訊搜尋算法。

相比于上文的伊森,他是公司更想要的人才。為什麼呢?

因為他在領英和 Snapchat 這樣的大公司做大規模搜尋的算法,這其中的工程難度和實驗室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任何人都可以跑一個 LSTM,但是當訓練資料極具擴張時,LSTM 需要跑 3 天才能見完所有的資料,在這個情況下,就需要更工程化的實作,做分布式計算或者優化算法本身的效率,使用更快的資料結構等。

這樣的場景就需要有研究背景的人才,能夠結合學術前沿切實的解決工業上的難題,深度學習 50% 是學術, 50% 是工程。現特斯拉 AI 主管 Andrej Karpathy 主要就是幹這活的。

此外,很多人提到調參工程師。

一位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表示, AutoML 越來越受重視,技術含量不高的調參工程師未來很可能被取代。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像 Bengio、 Hinton 這些深度學習領域的神級人物,當然是很需要,但是這類人才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及。

未來3到5年内,哪個方向機器學習人才最稀缺?

原文連結:

https://news.51cto.com/art/202006/618044.htm

文章轉自51cto,本文一切觀點和《機器智能技術》圈子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