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經》中為什麼說“以無私成其私”,老子是“陰謀家”麼?

作者:栖霞長春

曆史上,出于儒道之争的原因,很多儒生會斷章取義地抹黑《道德經》裡的話,比如說,他們會找出《道德經》第七章裡,“以無私成其私”這句話,來指出老子是個腹黑的陰謀家。

《道德經》中為什麼說“以無私成其私”,老子是“陰謀家”麼?

但原文是什麼呢?原文是:

天長,地久。

天地之是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與?

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中為什麼說“以無私成其私”,老子是“陰謀家”麼?

這段話怎麼了解呢?如果說聖人是以其無私成其私,那天地也是在以其不自生求其長生麼?

顯然,天地不自生而長生,是一個客觀事實,并非天地主觀想長生而不自生;同理,聖人無私而成其私,也是一個客觀事實,并非聖人主觀想成其私而無私。

由此可見,這并非什麼“腹黑”的言論,并不是告訴人們要裝作“無私”去實作自己“自私”的目的。

儒生這種斷章取義的做法無疑是試圖用邏輯學裡的稻草人謬誤攻擊。(稻草人謬誤,即歪曲對方立場,攻擊一個假象出的對象來抹黑對方。)

另一方面,如果真有陰謀家,裝出無私的樣子來成其私,也最終會失敗。比如說,王莽裝作謙恭的樣子,篡取帝位,但其一上位就開始倒行逆施,最終遺臭萬年。

《道德經》中為什麼說“以無私成其私”,老子是“陰謀家”麼?

倘若是一個符合道德經裡的聖人呢?在前半段,可能表現的是一樣的,上位後呢,則會“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去折騰民生,而是更好地為廣大群眾考慮,最終實作更好地治理。

這個過程并不涉及“成其私”的考量,卻在客觀上是做到了“無私”——不以自己想意志強加他人,不自以為是地幹涉下面的群眾。最終,讓百姓自然而然地發展,最終實作繁榮,從客觀上也成就了聖人自己的“私”。

另外,關于這一段後半部分的“長生”,實際上,真正能長壽的人,大部分都不會刻意去養生,反而是那些喜歡養生的人,比如著名養生專家梅墨生去世時隻有59歲;同仁堂董事長張生瑜因心髒病突發去世,年僅39歲;整體自然醫學療法的創始人林海峰51歲去世。

……

《道德經》中為什麼說“以無私成其私”,老子是“陰謀家”麼?

反觀很多長壽老人,本身并不追求什麼“長生”,有些七八十了還能下地幹活,也不會什麼功法,也沒吃過什麼保健品,照樣活得健康長壽。

畢竟,人活着并不隻是靠所謂的飲食和“功法”,隻去關注那些實際上是本末倒置,自然,也就不足以達成其目的。

莊子那句“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這裡的道,改成“長生”,改成“成其私”,改成任何一個目的,其實都是可以的……

《道德經》中為什麼說“以無私成其私”,老子是“陰謀家”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