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服務成為新基建“靈魂”,大型雲服務商厮殺再更新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新基建”時隔一年多再次成為行業熱點,刷屏之外,人們也将之挂在嘴邊、随時随地拿出來探讨一番。緊接着在4月20日召開的國家發改委新聞釋出會上,“新基建”的界定範圍也被首次明确。

雲服務成為新基建“靈魂”,大型雲服務商厮殺再更新

新基建屢被提及,雲服務成基礎建設核心

衆所周知,“新基建”并不是一個新事物,早在2018年,這一理念就被提出。依據彼時的定義,所謂的“新基建”即5G、人工智能、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等這類新興基礎設施建設。

可以看到,在最初的定義中,“新基建”隻是對幾大産業的廣義概括,細節之處甚少涉及。而經過這一次明确界定,“新基建”的大架構内終于有了有效内容的填充。

根據明确定義,“新基建”具體指代三個方面:

  • 資訊技術設施——基于新一代資訊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包括了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
  • 融合基礎設施——深度應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更新,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包含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鍊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
  • 創新基礎設施——以資料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在這一定義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當下正熱的産業,它們多數之間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雲服務”更是近乎與每個産業都有所關聯,譬如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等,論及發展皆離不開雲服務的從旁輔助,甚至在某些産業中,雲服務俨然成為核心構成部分。

雲服務成為新基建“靈魂”,大型雲服務商厮殺再更新

就在此次疫情期間,雲服務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出于對安全、防疫的考量,過往的線下實體辦公、上課被線上遠端辦公、網課所取代,而全國白領、學生能夠同時上網的背後,是雲服務在提供底層支撐。

用中科曙光大資料首席科學家宋懷明的話來說,雲服務、資料中心是新基建的靈魂。而在阿裡巴巴副總裁劉松看來,雲計算也是數字技術基礎設施的底座,隻有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物聯網、5G必須協同發展,才能産生聚變效應和輻射效應。

雲服務産業迎新機遇,誰能真正吃下這波“紅利”?

自“雲計算”在2015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報告以來,經過數年的發展,國内雲計算市場規模已經從2015年的378.1億人民币增長至2018年的962.8億人民币。另有資料顯示,至2023年,國内雲計算市場規模将會達到3097.3億人民币。

從近幾年的發展态勢等情況來看,國内的雲服務産業顯然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而廠商們為此更是在人才、資金投入等方面不遺餘力。

依據美國權威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所統計的資料,2019年第四季度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比上一季度增加28億美元,使得這一季度成為迄今為止增長最快的季度,與此同時2019年全年雲服務市場規模也增長至960億美元。

又比如國内雲服務市場的“領頭羊”阿裡雲,它在今年4月宣布将在未來3年投入2000億人民币,用來搞新技術、新基建;又比如騰訊,宣布未來5年投入5000億人民币,用于包括雲計算等在内的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

可以看到,包括阿裡、百度、騰訊、華為等在内,皆将“新基建”作為雲服務部署下一步動作的核心之一。由此可見,随着“新基建”再次走入大衆視線,并成為産業熱點,雲服務産業也将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雲服務成為新基建“靈魂”,大型雲服務商厮殺再更新

就目前來看,國内雲服務廠商可以根據不同判斷标準劃分為多個類型,例如依據公司屬性,國内雲服務廠商可分為營運商、網際網路公司、創企、IDC服務商等等。這之外還有一種更為簡單的劃分法,即按照公司體型或團隊背景進行劃分,此時國内雲服務廠商僅分為兩類,分别是“大魚”和“小魚”,前者比如阿裡雲、百度雲、騰訊雲、天翼雲等等,後者有UCloud、青雲、七牛雲等。

在最終落地形态與服務模式上,大企業與小創企的打法也有很大差别。相比于在資金和人才上差距甚多的大企業,小創企的雲服務并沒有像大企業那般做到近乎覆寫所有行業,并且在具體服務上也更為細分化和多樣化,它們多是垂直于某一個具體的産業或方向,解決方案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

随着“新基建”的再次來襲,一系列的政策引導、福利想必已經在來的路上,于雲服務産業而言,一個新的“紅利期”正在走來。在這個國内雲服務百家争鳴的時代,能夠真正享受到這波紅利的,是市場、資金與人才兼備的大型雲服務商,還是緻力于走垂直路線的小型創企?

雲服務成為新基建“靈魂”,大型雲服務商厮殺再更新

新基建背後的雲服務,是大企業厮殺的進一步更新

提及雲服務布局, 第一步往往是“上雲”。依據《中國企業上雲指數(2018)》報告,彼時國内企業上雲比例隻有43.9%,而美國企業上雲比例已經達到了85%以上,歐盟則在70%以上。相比之下,國内企業上雲的比例還是太少。

此前《福布斯》報道稱,到2020年,企業會将83%的工作量轉移到雲上。落實到具體方向上,有關資料分析,這其中在“公共事業雲”和“政務雲”能夠站穩腳跟的企業将獲得先發優勢。以公共事業雲為例,作為治理核心的政府在這方面有着強烈需求,工信部資料顯示到2023年,中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雲率将超過60%。

在公共事業雲、政務雲這兩塊業務上,雖然也有中小型雲服務商在有所涉獵,但是主要戰場還是掌握在大型雲服務商手中。猶記得過去的幾年間,大型雲服務商以0.01元、1元拿下政府項目的新聞也是時有出現,譬如中國移動于2016年以1元的價格中标溫州市政府的政務雲平台,又比如騰訊雲于2017年以0.01元拿下廈門政務外網雲服務項目,這其中足以可見大型雲服務商在市場占領戰中的狠絕。與此同時在訂單數量上,以阿裡雲為例,截至2018年中,它已經拿下國企訂單(12306、中石化、國稅總局等)、政府訂單(浙江、江蘇、貴州等),并在11個城市建設了ET城市大腦。

于雲服務廠商而言,與政府的合作是有表率意義的,必然能夠在之後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合作,當中的項目競争等也早已開始。可以看到,自“新基建”再次被提出,包括阿裡雲、騰訊雲、華為雲在内,已經陸續簽下一些訂單,繼續擴大布局、站穩腳跟,這些并不是中小型服務商所能企及的。2020年,蘇甯雲、美團雲相繼掉隊,也側面驗證了國内雲計算戰場的慘烈。

雲服務成為新基建“靈魂”,大型雲服務商厮殺再更新

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型雲服務商已經開始嘗試“抱團作戰”。以華為雲為例,圍繞鲲鵬處理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在峰會上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5年之内投資30億人民币來發展鲲鵬産業生态,且包括東方通、用友等數十家企業已經完成了與鲲鵬雲服務相容性測試的認證。從這一計劃可以看出,大型雲服務商的競争已經不僅僅限于平行層面,而是拓展到了更多的垂直及交叉面。

通過投資、收購、産品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大型雲服務商以自己為中心打造了一個生态圈。在這個生态圈中,他們通過與其他雲服務商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同時直接或間接擴大自己的業務版圖。

這時候,一個覆寫大中小型雲服務商、行業客戶的“平行+垂直”全方位生态圈已然形成。

根據Canalys釋出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公有雲市場報告:雲服務市場占有率排在前三位的阿裡雲(46.4%)、騰訊雲(18%)、百度智能雲(8.8%)這3家企業合計市場占有率為73.2%。再加上一旁正虎視眈眈、迎頭趕上的華為雲,國内雲服務市場的寡頭局面逐漸定型,随着新基建政策的指引,以及未來可期的市場增長空間,大型雲服務商之間的厮殺或将更為激烈。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live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5-27

本文作者:51cto

本文來自:“

51cto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