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薛嶽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戰術外,還有百姓支援

抗日戰争時期,薛嶽指揮的三次長沙會戰,對日軍的傷害可謂極大,當時三次會戰日軍共計投入70萬左右兵力,原本是打算好好挫傷薛嶽的國民黨軍隊,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三次長沙會戰,不僅沒有挫傷薛嶽,反而促使日軍損失巨大,傷亡高達14萬之多,更加糟糕的是,經過三次長沙會戰之後,日軍士氣受到嚴重影響,開始一蹶不振。

很多人都對三次長沙會戰十分感興趣,雖然薛嶽取得的是一平兩勝的戰績,并且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決策出現失誤,造成很大的損失,可是整體來看,長沙會戰中薛嶽表現出來的指揮能力,已經相當優秀了,那麼薛嶽究竟是如何抵住三次日軍進攻,死守長沙呢?

薛嶽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戰術外,還有百姓支援

三次長沙會戰的情況

1939年,日軍發起第一次長沙會戰,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兵分三路圍攻第15集團軍,當時第15集團軍的指揮官是關麟征,其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突出,在軍中素有“關鐵拳”之稱,與孫連仲齊名。

可以說第15集團軍是當時國軍的有生力量,一旦日軍實作了圍攻并且殲滅第15集團軍的目的,對于國軍乃至抗日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當時日軍兵分三路,分别從贛北、鄂南以及湘北方向進攻第15集團軍。

一開始日軍推進十分順利,差點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了,就在關鍵時刻,薛嶽識破了日軍的企圖,确立了“保住幕臯山根據地”的戰略方針,為何要保住幕臯山呢?主要原因是幕臯山是當時湘贛兩地的連接配接點,隻有保住這個地方,才能保持湘贛兩軍聯絡不斷,隻要湘贛兩軍不失去聯系,日軍想要圍殲第15集團軍的目的就很難實作。

薛嶽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戰術外,還有百姓支援

随着薛嶽識破了日軍的陰謀,并且開始正确布局戰場之後,日軍開始節節敗退,負責包抄的第106師團、33師團,都遭到了圍困,最終日軍損失慘重,沒有辦法隻能主動撤退,第一次長沙會戰以薛嶽取得勝利而結束。

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于兩年後的1941年,當時日軍已經吸取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沒有采取之前的進攻方案,而是把主力集中在湘北地區,對國軍采取單方面沉重打擊。

畢竟雙方武器裝備等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旦日軍集中火力單純攻打某一個方向的話,情況将會十分糟糕,當時薛嶽對日軍的戰略預判失誤,他覺得日軍還會和第一次長沙會戰采取一樣的戰略,以至于薛嶽在贛北方向部署了很多兵力,進而在湘北地區的兵力就減少很多。

薛嶽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戰術外,還有百姓支援

奈何日軍主要就是集中火力攻打湘北地區,是以薛嶽在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前期階段,可謂是損失慘重,幸虧薛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就及時調整戰略,才在後期扭轉了一些局面,促使第二次長沙會戰以不分勝負的結局而收場。

1941年12月,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他們再次對長沙進行了第三次進攻,這次長沙會戰,薛嶽早已經吸取了第二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發明了“天爐戰法”,國軍利用嶽陽到長沙間的四條縱橫河流,節節阻擊日軍,取得成果後又退入兩側山地當中隐蔽起來,對日軍進行偷襲,一路上打得日軍提心吊膽,等到日軍進入長沙之後,又遭到各部圍攻,打得日軍措手不及,最終隻能撤退。

為何薛嶽能夠抵住日軍的三次進攻?

想必通過上邊對三次長沙會戰的大概了解之後,我們對薛嶽能夠抵擋住日軍三次進攻的主要原因,肯定已經有所明了,可以說三次長沙會戰取得的戰績,與薛嶽本人的指揮能力有着巨大的關系。

薛嶽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戰術外,還有百姓支援

不管是第一次長沙會戰還是第三次長沙會戰,都是靠着薛嶽準确的戰略布局,才取得關鍵勝利的,隻有第二次長沙會戰,因為薛嶽開始階段的戰略失誤,導緻損失慘重。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要是沒有薛嶽準确的戰略部署,也許根本日軍就不需要對長沙進行三次進攻,可能在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時候,日軍成功圍殲第15集團軍之後,對國軍的打擊就足夠大,以至于國軍沒有士氣也沒有足夠的信心和日軍激戰下去了,那樣的話,損失會有多大,完全是不可估量的。

正因為有了薛嶽正确的戰略部署,是以哪怕是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開始階段出現判斷失誤導緻損失慘重,後來也能夠及時更正,亡羊補牢,和日軍打了一個平手。

薛嶽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戰術外,還有百姓支援

當然了,在長沙會戰中,除了薛嶽的指揮水準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因素也是決定戰争失敗的關鍵所在,其中一個就是薛嶽對軍隊的訓練水準很高,訓練出了一支素質很高的軍隊,他們與國民黨其餘軍隊形成鮮明對比,這一點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展現得最為明顯。

要是按照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一貫表現來看,很多軍隊一旦遭遇挫折之後,士氣就會迅速衰減下去,甚至軍隊直接潰散而去,國民黨軍隊在很多戰役中都有這樣的缺點表現出來,可是在長沙會戰中卻截然不同。

當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階段陷入危機的時候,這些士兵并沒有是以四散而逃,而是表現出了至死不渝的精神,始終堅持在前線和日軍對抗,正是這種精神扭轉了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局面,要是當時潰敗而散,結局可想而知。

薛嶽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戰術外,還有百姓支援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長沙會戰中,湖南地區的百姓和薛嶽的軍隊呈現出一種高度融合的狀态,

當軍隊的士兵犧牲之後,當地的百姓就會迅速補上,不僅如此,那些沒有加入軍隊當中的百姓,還自發組織起來和日軍對抗,他們在當地日軍要經過的路上設定各種障礙,或者直接把路挖斷,妨礙日軍前進。

正是在軍民融合共同作戰的情況下,三次長沙會戰才能夠成功堅持下來,最終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但凡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後果都不堪設想,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長沙會戰取得的成績是令人振奮的,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之後,英美等同盟國成員就主動廢除了自1840年以來清政府簽訂的那些不平等條約了。

薛嶽在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戰術外,還有百姓支援

結語

曆史不止一次告誡人們“落後就要挨打”,三次長沙會戰就是最直接的證明,一開始日軍總覺得中國人好欺負,是以不斷挑戰,可是經過三次長沙會戰之後,日軍嘗到了厲害,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并且三次長沙會戰取得的戰績,還讓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有所改變,不得不說薛嶽将軍此舉很是振奮人心啊!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