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這就是秃子頭上的虱子—明擺着的事。咱毫不誇張地說,論打仗您就算是把十個陳誠綁在一塊,他都比上一個衛立煌。

當然這要是搞人事,弄關系的話,您就是把一百個衛立煌綁一塊也比不過一個陳誠,不然咋就有以陳誠為代表的土木系呢?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你這說的未免太過誇張?”

誇張?咱說的一點都不誇張,小編給您舉個例子,您就知道了。

解放者三大戰役,頭一個遼沈戰役,整兒戰役之前發生的事,他就很具代表性。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一開始的時候,陳誠是作為國民黨東北行轅主任蹲在東北指揮作戰。結果到了1947年十月份的時候,咱解放軍在東北發動了秋季攻勢,您都想不到,一個照面下去,國民黨七萬人被包了湯圓,下鍋煮吧,煮吧啥也沒了。

到了十二月份的時候,解放軍又來了一個冬季攻勢,沒給國民黨一點喘息的機會跟着就上來了,照着國民黨劈頭蓋臉砸下去,哎,新編第五軍被解放軍給整沒了。

新編第五軍啊,那是國民黨中央軍五大主力之一啊,說沒就沒了,蔣介石聽了這心髒都得抖一抖的。

這麼一通下來,國民黨他就沒赢過幾場,陳誠在東北的位置就坐不住了,當然蔣介石這不是不信任他了,而是陳誠天天要面對鋪天蓋地的輿論,什麼殺陳誠以謝國人的話,滿天都是。

而陳誠自己呢?瞅着解放軍凜冽的攻勢,知道就憑自己的身子骨,真真就抗不住了,随後這就開始裝生病,借着病遁這就要辭職。

蔣介石啥人呢?知道他這的這員愛将,是以當時就坐着飛機趕到來沈陽要去瞅瞅,這家夥陳誠裝不下去了,那叫個尴尬。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但蔣介石要是死命按着陳誠接着往下幹,那也不是個事,不行就是不行,你還來個駱駝不喝水強按頭啊?喝下去啥都得丢了。

可東北這嘎達,這麼重要的一個地方,蔣介石他就不可能撒手不是,是以隻能另找其他人來救火。

這找人肯定不能找比陳誠還差的不是,最後衛立煌就上去了,代替陳誠坐鎮東北。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你這說的最後衛立煌是上去了,還不是打敗了?”

這說的?老話說得好,時也運也命也,國民黨的失敗是一個整體的失敗,大環境就那樣,老百姓就不願意相信國民黨,你換誰都不好使。

咱的問題問的是衛立煌和陳誠的比較不是,咱不要扯别的話題。

衛立煌代替陳誠,這麼明擺着陳誠在軍事上就不如衛立煌,蔣介石都承認的事。

接着咱來看看衛立煌的資曆。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您要說衛立煌的資曆和聲望,這要是一般情況下,他都能做得上一個封疆大吏的位置。

咱别的不說,您比方說杜聿明,鄭洞國,範漢傑,廖耀湘等等,很多的國民黨将領都在衛立煌手底下幹過活。

這還有遠征軍反攻緬甸的勝利,他就是在衛立煌的指揮下取得的,盟軍那幫子人都說衛立煌不錯。

是以論戰功上,陳誠和衛立煌就沒法子比較。

咱再舉個例子,從側面說明一下衛立煌比陳誠的軍事才能高的事。

您要記住了,在抗日戰争前期,衛立煌和八路軍走得很近的。國民黨不樂意給八路軍補給,尤其是子彈槍支打仗用的武器卡得特别的緊。

但在衛立煌手底下就不一樣了,在衛立煌看來都是抗日的武裝,八路軍還得很好,打得相當不錯。

于是在1938年三月份撥給八路軍十五萬發子彈和五千個手榴彈。後來在韓信嶺作戰,衛立煌敗退,幸虧途中被八路軍相救,衛立煌又送了十萬發子彈。

到了1938年四月份,衛立煌去了延安之後,回來就以自己的第二戰區副司令的名義,給八路軍下撥了一百萬發子彈,手榴彈二十五萬發。

幸虧這指令下的早,八路軍過去拉東西拉得早,要是晚上一步,國民黨就能把這批彈藥給你停發了。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您就說吧,就按照這個數量的給八路軍補充彈藥,照着蔣介石的脾氣,衛立煌但凡本事差一點,他還能在蔣介石的眼跟前晃悠嗎?

早就不知道利用個啥借口給撸了,束之高閣地收藏起來了。

是以衛立煌在軍事上,那是一個絕對有本事的人,這多少讓蔣介石在收起來之前,要三思再三思。

而且您要記住了,一般有本事的人,多多少少他發脾氣的時候,作為上司他還就得兜着。

是以在遼沈戰役那會,您在曆史上就看到這麼一幕,陳誠被打怕了,借着病遁要離開東北,蔣介石有意将衛立煌給擡出來頂風口。

結果衛立煌那是毫不客氣的推辭,愛誰去誰去,他就是不去。

這脾氣,蔣介石都拗不過,派了張群和顧祝同一塊登門當說客都不成,後來陳誠的老婆又登門。

您還别說,就那段時間衛立煌的家門口都快讓人給踏平了。

你看換一個人矯情矯情,蔣介石不怒向膽中生,找你個不是,那是一準的。

結果蔣介石還得吃下去。

衛立煌最後還是拗不過,最終去了東北的任上了,但這得讓蔣介石答應幾個條件才成。

您比方說,東北的軍政大權衛立煌全要了,還要恢複被陳誠整沒了的四個軍,同意向東北補充兵員,補充裝備等等。

于是在1948年一月十七号,國民黨這才安頓衛立煌成為了東北剿總總司令,兼着東北行轅主任。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說真的,衛立煌去了東北,陳誠給他留下來的就是個爛攤子,他除了幾個孤立的城市之外,其他地方全被咱解放軍給解放了,連四平都沒了。

沈陽和長春這塊全靠着蔣介石的飛機空投物資,這才續着命呢?沒那幾架小飛機,整個東北早就解放了。

這也就算了,畢竟這是外部原因,大環境就如此,回頭再看看陳誠給衛立煌留下來的内部原因。

您要知道陳誠他自己就有一套班底,是以他作為東北行轅主任的時候,整個東北部隊那不用問,用的都是陳誠他自己的人。

衛立煌是啥?他相當于是一個空降的官員,指揮戰鬥要是下邊不聽話,還指揮個啥?

衛立煌去了之後,一頓整頓那是網絡人心,補充兵員,還捎帶腳地進行整訓,把自己的舊部給招攬到自己的麾下,比如陳鐵,彭傑,一個安排成剿總副總司令,一個安排為剿總副參謀長,第一兵團副司令。

還将原來陳誠和杜聿明留下來的那套班底也是另眼相看,給予各種便利不說,也不再像陳誠那樣排除異己,目中無人。

您比方說,衛立煌經常性地邀請一些個在東北還有着一定威望的人弄宴席啥的,順道聽取他們的建議等等。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這還不算啥,他還要争取美國顧問團的支援。

您自己看看吧,陳誠留下這麼個爛攤子,衛立煌想辦法給補窟窿,而且他這架勢,就是打算死守東北幾個要點,其他地方壓根不理的政策。

就是拼後勤,拼内勤和解放軍擱這裡耗着。

就這局面,咱單純地擱到軍事上講,您不能說衛立煌不對,畢竟陳誠的前車之鑒已經證明,國民黨是不可能在運動中和解放軍一較高下。

既然運動不起來,那就隻能死守了。

當然事情總是不能随着人的心意去進行的,蔣介石看着衛立煌這操作,他心裡急啊,整個東北丢了一大半,再丢一塊地方,就心痛老半天。

再有就是蔣介石打仗,他也是為了打給美國人看的,你要是不出點成績,光丢地盤了,他也不好看啊,回頭再找美國人要援助,這就沒法開口了,就算是開了口,也會被拒絕。

這要是沒有了美國人的援助,蔣介石也撐不下去不是?

是以解放戰争中,蔣介石是從政治角度考慮戰争的,而衛立煌是從軍事角度考慮戰争的,兩人就不在一條線上。

于是在曆史上,咱就看到了這麼一個現象,衛立煌死守沈陽,就算是沈陽外圍,甚至是進入沈陽的各種交通線都被解放軍給掐死了,衛立煌依然無動于衷。

而蔣介石呢?他想着讓衛立煌趕緊的把手裡的主力部隊從沈陽裡頭往出掉,想把沈錦線給打通了。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您都不知道,這中間特别的有意思,蔣介石派了國民黨國防廳第三廳的正副廳長羅澤闿、李樹正和衛立煌商量。而衛立煌呢?反過來派鄭洞國回南京和蔣介石陳述自己的觀點。

整個就整劈叉了。

咋說呢?一個優秀的将領,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他會堅持自己的方案,這一般是有能力的一個表現。

當初淮海戰役的時候,一開始中共中央就沒有想把淮海戰役打得那麼大,畢竟六十萬對八十萬,咋想也沒太大的信心。

那是在粟裕一而再再而三地堅持自己的意見,給中央發電報陳述自己觀點的結果。

當然粟裕在陳述自己觀點的同時,依然按照黨中央部署的作戰計劃在行動。

最終導緻整個戰役,由粟裕開始設想的小淮海變成了大淮海戰役。

中共中央隻要你是對的,經過分析還是對的,那就會聽你的。

蔣介石可不一樣啊,他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最終親自飛到沈陽,而且是一連三次,基本上就把衛立煌給架空了。

這麼一指揮,遼沈戰役這就沒國民黨什麼事了,以解放軍勝利大結局作為句話,畫的那是相當圓滿。

當時要是擱上陳誠,估計蔣介石一發号令,陳誠就算是心裡有一百個主意,他也不敢把自己的主意給抖出來,還得按照蔣介石的路子來。

是以您要說軍事上,陳誠比衛立煌厲害,那整個就是不對的。

好了,咱接着說衛立煌的事,畢竟說一半,不說個結尾,小編也過意不去。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蔣介石三到沈陽給國民黨在東北的部隊出謀劃策,結果就是遼沈戰役結束之後,全完了。

最終蔣介石将大黑鍋丢給了衛立煌背着,把衛立煌氣得夠嗆,衛立煌被撤職之後,就去了北平。

後來衛立煌趁着蔣介石忙乎徐州戰事,沒其他心思琢磨衛立煌的事,衛立煌趁機從陳納德的民航裡頭,包了一架飛機,去香港,有那麼個想避開蔣介石的意思。

結果這事被保密局的人給發現了,蔣介石立馬下了指令把衛立煌給帶到了南京,順道給軟禁起來。

後來蔣介石不是被逼着下野了嗎?成為代總統的李宗仁下令恢複了衛立煌的自由,在1949年春節一過,衛立煌帶着一家老小去了香港做寓公去了。

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衛立煌打心眼裡頭高興,咋說呢?其實内戰這事,衛立煌是不同意蔣介石這麼幹的,如今全國統一了,衛立煌能不高興嗎?最後回來了,毛主席和周總理還親自接見了他。

後來還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

說道這裡,估計有些小夥伴會感覺奇怪:“你這後邊這一段,咋感覺和題目不搭啊?有那麼個注水的嫌疑!”

其實吧,通過這後邊的描述,小編隻是想告訴大家夥,衛立煌的大局觀可要比陳誠好很多的。

軍人戰争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和民族,這一點至少在後來看來衛立煌就沒有忘記。

國家統一了,民族統一了,他首先是高興。

衛立煌和陳誠相比,哪個最能打仗?

您要知道衛立煌将軍打大革命時期就跟着孫中山先生,到了十年内戰的時候,他打紅軍還打出個所謂的剿共名将,成為了國民黨五虎将之一(陳誠也是其中之一)。

到了抗日戰争時期,他是主張國共合作的一個人,到了解放戰争時期,他也是一個反對内戰的一個人。

衛立煌和共産黨之間有鴻溝嗎?咋能沒有呢?紅軍時期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面對鴻溝,衛立煌還是願意跨過這道鴻溝的,這就是衛立煌的大局觀。

回頭您看看陳誠,一輩子基本上就抱着蔣介石,按照蔣介石的路子走,不踏錯一步,這也讓陳誠成為了蔣介石身邊的紅人,别人怎麼倒也輪不到他。

是以陳誠的大局觀小了,這也讓他在軍事上發揮不出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