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聯網如何塑造工作場所自動化的未來那麼,物聯網到底是什麼?傳統建築自動化如何從中受益?物聯網的優勢未來是相連的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自從物聯網驅動的自動化和智能技術出現以來,整個建築和基礎設施價值鍊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盡管傳統的建築管理和控制行業在實施和配合創新步伐方面進展緩慢。由于氣候變化,能源需求和千禧一代勞動力不斷變化等多種因素,物聯網推動的智能建築需求空前旺盛。

建築物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逐漸意識到建築物的最大價值是由居住者決定的。現在,我們已經将重點轉移到了針對居住者量身定制的建築物上,而這正是智能建築物所帶來的巨大優勢。智能建築技術為業主和管理者帶來了許多好處,例如遠端控制和能源效率,它也為居住者提供了比其他建築更好的體驗。這項技術的可能性是巨大的,未來的建築物,尤其是商業地産将成為物聯網生态系統中最智能,連接配接最緊密的建築物。

物聯網如何塑造工作場所自動化的未來那麼,物聯網到底是什麼?傳統建築自動化如何從中受益?物聯網的優勢未來是相連的

那麼,物聯網到底是什麼?傳統建築自動化如何從中受益?

簡而言之,物聯網是一個概念,其中任何裝置都可以連接配接到其他裝置和Internet上——它本質上是所有連接配接到Internet的萬物的網絡,是以可以從所有這些連接配接的對象中擷取和收集資料,并且它們可以互相交流。這些裝置配有傳感器,然後通過公共網絡連接配接。傳感器幫助收集資料,然後用于通過資料分析獲得見解。

傳統的建築物管理系統是在計算機系統上工作的,該系統可以管理和跟蹤建築物的控制,降低能耗并確定設施經理更好地處理營運。但是,傳統的樓宇自動化系統與各個控制系統(如HVAC,安全性,照明等)各自為政,并且互相隔離。從所有這些系統收集的資料都沒有內建,是以設施管理者很難全面了解建築物的效率。由于傳統系統沒有資料分析的要素,是以分析資料的責任在于設施團隊。這意味着在Excel工作表之後對Excel工作表中的複雜資料進行分析,這可能很耗時并且容易發生人為錯誤。傳統系統隻能收集資料以使某些操作自動化,而不能優化性能。

物聯網的優勢

在具有物聯網功能的建築物自動化/管理系統(BAS/BMS)中,即使來自建築物範圍之外,來自各種來源的資料也被集中到一處,以確定分析。

對于智能建築,物聯網會收集和分析從各種智能裝置收集的資料,這些裝置會監控能耗和使用情況。根據這些資料,系統可以确定最佳行動方案,以確定能源效率和居住者的舒适。例如,傳感器檢測到某些區域沒有人居住,并可以與開關通訊以關閉該區域的燈和空氣冷卻系統。同樣,空氣品質傳感器可以檢測到CO2含量的上升,并與HVAC系統通信以使用外部空氣來清新辦公室内部的空氣。當在特定時間重複某些模式時,建築物還可以學習居住者行為。例如,如果每個星期一在特定時間在會議室聚集20多人開會,則該技術可以通過增加20個人的通風量并保持所有燈光亮起來,提前做準備。該技術使建築物既智能又直覺,同時又節省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可在1-3年内收回投資!

未來是相連的

根據Memoori的研究,全球建築物聯網市場(現稱為BIoT)将從2017年底的348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84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9.4%。此外,根據德勤(Deloitte)作為其2020年商業房地産(CRE)展望的一部分進行的調查,大多數CRE高管表示,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營運效率。他們承認,租戶體驗并不是在建築物中實施物聯網的唯一因素。設施經理、業主、營運商或開發商可以節省30%到50%的能源。

德勤調查還指出,亞太地區将很快在智能建築項目上投資最多,這主要歸功于城市化程序的加快以及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發展。調查顯示,到2022年,亞太地區的BIoT收入份額預計将從2017年的34%增加到36%。

物聯網和雲計算等智能技術的使用是綠色建築運動的一個推動力。随着物聯網驅動的建築物減少能源消耗并變得更具可持續性,對于所有相關利益方而言,它們正成為最環保的選擇之一。根據《世界綠色建築趨勢》,55%的印度受訪者預計,到2021年,其項目中60%以上将實作綠色環保。物聯網驅動的智能建築自動化系統将在這一綠色的未來中發揮重要作用。

是以,就樓宇自動化系統而言,物聯網将改變遊戲規則。物聯網可以使建築物管理系統成為一個智能的智能實體,可以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做出反應并預測下一步的發展。建築物的未來在于其連通性。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live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5-18

本文作者:Cassie

本文來自:“

51CTO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