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魏國、齊國、楚國:我們是傳統大國,秦國:為何不包括我?大家都說:“你不配”,從曆史底蘊、國家實力角度,分析傳統大國為何是齊楚魏,而不包括秦國
我們都知道在戰國時代,整個中原地區盤踞着七大諸侯國,而這七大諸侯國也幾乎占據着中原地區的所有勢力,它們之間的争鬥讓整個戰國時代的曆史變得紛亂複雜,其實在那個時代并非隻有這七個諸侯國,還有一些像衛國、宋國、魯國、這樣的小國,因國家發展和實力的原因并沒有被人們納入視野,隻有這七大諸侯國因為強大的實力被人們看成了七分天下的對象,史稱戰國七雄。

實際上在這七大諸侯國當中也是有高低之分的,有幾個國家被人們當成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在這幾個國家當中,都不包括最終赢得了戰國時代所有戰争勝利的秦國。普通意義上來說,要問春秋戰國時期誰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國,齊國、楚國、魏國都紛紛表示我們是傳統大國;此時秦國或許不樂意了,我實力強大,統一中原,為何不是傳統大國;大家都說:“你不配”。
那麼
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包括魏國、齊國和楚國這三個國家
,到底是憑借着什麼被人們當成了綜合實力強大的大國呢?而同為戰國七雄,這三個國家又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呢?甚至它們在人們的心目當中都能夠超過最終赢得了勝利的秦國呢,而秦國又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而沒有排在此列呢?
我們今天就來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下什麼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國,而齊國、魏國和楚國這三個國家又是憑借什麼位居此列的呢?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強調一下問題當中的重點,我們所說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國而并非實力上真正的強國,這個傳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意味着這個國家不僅是在當下需要有非常強大的實力,更需要有深厚的曆史底蘊,并且在一直以來的發展程序當中都是比較輝煌的,是以現在看明白這個重點之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原因。
1.
魏國
魏國繼承老牌大諸侯國晉國的衣缽
首先我們來看魏國,魏國雖然建國時間不長,但在之前,它卻是老牌諸侯大國晉國的一個家臣,在晉國具有非常強大的權力,這也就意味着這個家族的執政曆史非常的深遠,雖然并非是自己掌控一個國家,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它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絕對是舉足輕重的。是以在執政曆史這一方面,它并不遜色于其它的國家。其次,在戰國時期到來之後,魏國是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同時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進行變法的國家,并且它所實施的變法非常的先進,隸屬于法治變法。
李悝和吳起變法成功,讓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超級大國
當時在魏國實行變法的李悝是法家的重要人物,他的變法政策順應曆史的發展潮流,在經濟上、政治上、司法上都有改革,同時在土地上也有先進的地方存在,他将農業民族的土地發展與軍隊的戰争需求聯系在了一起,拉近了軍民之間的關系,為魏國後來軍事實力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吳起又在魏國進行了軍事變法,為魏國訓練出了幾乎百戰百勝的魏武卒。于是,魏國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為強大的諸侯國,同時它也是戰國初期的時候唯一的超級大國,它所取得的成就是其它國家望塵莫及的,再加上這個國家執政者家族的執政曆史,讓這個國家成為了一個很有底蘊的國家。
魏國的改革以及強勢的做法讓人們對這個國家心生恐懼。更可怕的是,在吳起帶領魏國軍隊進行作戰的時候,魏國從來都沒有經曆過任何一場失敗的戰争,百戰百勝,攻無不克的魏國自此打出天下,又因為它出自于老牌諸侯大國晉國,是以人們也就将其作為了傳統意義上的發展大國。
總之,
魏國能夠位居此列首先靠的是家族的執政曆史;其次,靠的是戰國時期到來之後敏銳的發展覺察力。在這些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它赢得了經濟行政和司法上面的大跨越,進而在發展的道路上遠超其它的國家,最重要的是這個國家在戰國初期所打下的基礎異常的深厚。
即使之後,魏國再也沒有經曆過任何一場變法,它依舊能夠支撐到戰國末期,在戰國末期的時候,它依舊是中原地區的大國,依舊是秦國都不容小觑的強國。
2.
齊國
齊國立國于西周初年,具有深厚的曆史底蘊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齊國。齊國能夠位居此列其實比較的好了解,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第一,這個國家具有深厚的曆史底蘊,雖然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已經不是那個周朝時候分封的姜齊國,但是這個國家的國号并沒有改變,它的國家發展政策也沒有改變,是以人們普遍的将這兩個家族執政時期的齊國,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齊國。
齊國的傳承是由西周立國時期開始的,而它本身的第一任君主也是聲名赫赫的姜子牙,是以無論是在西周建國初期也好,還是在一直以來的發展程序當中也好,這個國家都具有着深厚的發展底蘊;經久不衰的齊國,自然會被人們刮目相看。
齊國曾創造曆史發展巅峰,屬于春秋五霸之一
第二個是這個國家曾經創造過曆史發展巅峰,在春秋時期這個國家曾經稱霸過中原。我們知道齊桓公屬于春秋五霸之一,他帶領着齊國走向了一條輝煌的道路。從那個時候開始,齊國就走上了大出天下的道路,而自此之後,這個國家也是一直強盛了下去,是以在它的發展程序當中從來都不缺少輝煌的事迹,是以也就不難了解在人們的内心深處将它當成強國的做法了。
齊國變法很完美,曾使燕趙魏韓朝于齊
第三,它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進行過一場比較完美的變法就是齊威王變法,我們曾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谏》,在那篇文章的最後說到齊國是一個戰勝于朝堂的國家,它使燕趙韓魏皆朝于齊,能達到這樣的目标實屬不易。
而齊威王的吏治變法也确實在齊國取得了比較輝煌的成果,雖然它不像趙國的軍事變法和秦國的法治變法那麼的具有實效性,但是吏治變法卻真正的給了人民一個安定富庶的生存環境,讓人們可以安居樂業,讓百姓們得到了實在的好處,是以很多的平民百姓對于齊國的統治是非常擁護的。
齊國是戰國時代經濟強國,曾與秦國并稱東西二帝
第四,齊國是戰國時代的經濟強國。我們都知道齊國是位居東海之濱的國家,它在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尤其是在海上貿易這一塊。有的曆史學家研究表明,在宋朝時期成形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實一直都存在之前的曆史發展程序當中,而戰國時期的齊國對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也具有着重要的貢獻。
是以,齊國在經濟發展上面具有着比其它國家更加優越的客觀條件,這樣的客觀優勢給它們造就了很大的經濟發展優勢,是以一直以來齊國都是一個經濟強國。齊國在戰國中期與秦國并稱東西二帝,由此得知它的綜合國力也是非常的強盛的,是以這個國家能夠位居傳統經濟強國之列并不特殊。
3.
楚國
楚國盡管沒有曆史底蘊,但國家具有長遠的發展史
提起楚國,大家都能夠想象得到它當初的強大,同時,絕大部分人也都将其作為一個傳統強國,可是有趣的是楚國首先沒有曆史底蘊,其次,沒有進行過任何的變法,那麼它到底是憑借着什麼位居傳統強國之列的呢?
其實我們說的楚國沒有曆史底蘊隻是說它不屬于正統諸侯國,因為它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脫離了周天子的掌控而自立為王了,它的做法并沒有遵從周朝的統治,是以它并不屬于那個時候的封建正統,但是這并不代表着這個國家沒有長遠的發展曆史。在曆史方面,它其實并不遜色于其它的國家。
楚國盡管沒有進行變法,但國土面積最大,國家實力強大
其次,雖然這個國家并沒有進行變法,但是它的國家發展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在軍事方面,它一直都不遜色于其它的國家,以至于在最終秦國消滅楚國的時候,還是要動用舉國之兵六十萬才敢與之一戰,由此也說明它軍事實力的強大。
再者,在戰國前中期的時候,楚國一直都是土地面積最大的諸侯國,在那個時候土地面積廣大意味着常住人口數量多,而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關系着國家的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實力。是以地大物博的楚國在發展上面具有着天然優勢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楚國即使沒有進行過任何一次變法,都依舊能夠保持強大綜合國力的原因。
最後它一直以來都實行分治的政策,國内的各個地位崇高的老世族手中都有一定的作戰實力,這些世族聯手能夠爆發出的能力是非常驚人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楚國臨近滅國的時候還能夠大敗李信二十萬軍隊的原因,是以哪怕是楚國并沒有進行過什麼改革,但是它依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傳統強國。
4.
秦國
秦國立國最晚,甚至晚于韓趙魏,曆史底蘊相對欠缺
提起秦國,在這一方面這就有點尴尬了,之是以人們并未将這個國家當成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國,那是因為比起戰國時代的其它幾個國家,它的立國時間是最晚的,它是東周的開國諸侯,而燕國齊國都是西周的開國諸侯,楚國和韓趙魏三家原屬的晉國也是春秋時期就有的老牌諸侯國,是以在曆史底蘊方面相比于其他的國家它是十分欠缺的。
秦國在秦孝公時期才開始強大,崛起迅速
再者,秦國并非是一個一直以來都很強盛的國家,它也隻是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才大出天下的,而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則是一鼓作氣的發展了六代,大秦王嬴政的時候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在這期間并沒有給予山東六國喘息的機會,它的興起太過于突然,同時它的步伐有太過迅速,從它崛起到消滅其它的諸侯國不過百十年的時間。
而在此之前,它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甚至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差點被魏國打回隴西地區,差點從一個諸侯國重新變成半農半牧的部族,是以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前,這個國家是非常沒落的一個國家,自然也就不符合我們上述所說的傳統的定義。
強大前的秦國,國土狹小,戰争敗多勝少
最後這個國家的土地面積在一開始的時候是非常狹小的,最原始的秦國人民其實是隴西地區的一個半農半牧的農業民族,因為幫助周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分封成了一個諸侯國,但是那個時候它們得到的封地已經不再被周實際控制,是以能供它們發展自己的固有領土并不多,是以,一直以來它的發展都是曆經坎坷的。同時在後來的多次戰争當中也都是居于下風的,尤其是後來與魏國的戰鬥,讓這個國家連函谷關這種天險都沒能保得住,是以說它并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大國。
綜述
筆者認為
,其實人們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強國的定義是有一些模糊的,更多的源自于人們對這個國家的固有印象,是以像秦國那樣突然崛起的國家很難被人們接受。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事,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通過固有的印象去判定一個國家,我們常說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對于一個人來講尚且如此,那對于一個人才濟濟的國家來講,它的變化一定是日新月異的,而通過這些國家的結果也證明了這樣的結論。
即使秦國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國,即使它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屈居人下的,即使它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差一點就潰散,但是這個國家卻從來都沒有放棄,也從來都沒有想過結束自己諸侯國的命運,是以最終它才能夠戰勝自己的命運,才能夠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同時開創在後世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帝國制度。
而一直活在固有的印象當中,被人們當成強大的對象也并不一定是個好事,燕國就是一個這樣的國家。它一直活在自己是西周正統諸侯國的驕傲當中,一直以自己的血脈為自豪,而這樣不思進取墨守成規的驕傲,讓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腐朽,也讓這個國家在面對秦國、趙國這樣的新興諸侯國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它隻能夠在秦國和趙國的攻勢之下慢慢的潰散,甚至落得一個八百年的老諸侯在整個戰國時代連一個小國都沒有吞并的結局。
是以,這段曆史告訴我們,一直活在别人的印象當中或許并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這像孟子所說的那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國家如果長時間的安樂,那麼必定離滅亡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左傳》、《戰國策》、《資治通鑒》、《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