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最大的省份,除了新疆,想必非西藏莫屬。當然更熟悉的莫過那首《青藏高原》,響徹大江南北。

青藏高原
西藏位于我國西南,世界第一屋脊,我國第一階梯,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起源于我國西部各個部族,多元一體的融合。公元7世紀以前翻遍史書對西藏記載寥寥無幾,真正說起西藏,我們可能會想起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和親的故事。《新唐書》記載:弄贊(松贊幹布)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歸國,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遂立宮室以居。
文成公主
說起和親,其實是地方政權向往繁華唐帝國的表現。唐太宗貞觀七年(公元633年)贊布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遷都邏些(今拉薩)。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遣使與唐修好,請婚不允。
于是于貞觀十年率20萬攻打唐屬國吐谷渾,唐派5萬軍,吐蕃大敗。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獻金五千兩,寶玩百件,又被拒。
文成公主入藏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派大臣祿東贊再次求婚,唐太宗便将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幹布。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書》記載“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文成公主帶去農作物上百種工匠千餘人,各種典籍史書,促進吐蕃經濟文化發展。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高宗授予松贊幹布“驸馬都尉封西海郡王”後進封“賨cong王”。
其後五十年戰争,吐蕃吞并吐谷渾。
直到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唐蕃第一次會盟史稱“神龍盟誓”,
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
舅甥碑
唐與吐蕃會盟共八次有“天上一輪日月,地上一對舅甥”一說,雖說戰争沖突更多終究是一家人。
唐朝衰落與消失,同樣吐蕃也衰落割據長達四百多年。宋時,宋朝大敗吐蕃割據勢力,并冊封。直到十三世紀,西藏正式被納入中央政府管轄(元之功甚大為後世提供依據)。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同蒙古大汗窩闊台次子闊端在涼州商談西藏和平歸順蒙古,史稱“涼州會談”,這次會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涼州會盟
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64年遷都北京,同年設定總制院(後改宣政院),負責管理佛教及藏族地區軍政事務。1271年,忽必烈改元建制,定國号“元”薩班侄子八思巴被封國師,帝師,大寶法王。恰那多吉被封行政官員,法官,封号“白蘭王”,賜封号印鑒。分三個宣慰使司管理并駐有軍隊,官員任命與裁撤由帝師及宣政院請提中央做出決定。元朝于1268年1287年1334年三次人口普查,統計劃出萬戶,核定賦稅,建立中央與地方相統一形式持續到元末。
烏斯藏
西藏地區與中央的隸屬關系卻沒因為元朝滅亡而改變。明朝政府對西藏保留大多元制度,各大官員由中央任免。明永樂帝朱棣,對西藏大規模分封各派宗教領袖,史稱“多封衆建”,賜各派印,友善對西藏的管理。
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萬曆帝派使者在明朝冊封順義王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葬禮上,頒發朵兒隻唱印(藏語金剛持)給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
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俺答汗曾贈予索南嘉措這個尊号(而非封号)。
觐見圖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曆,時數月來京朝觐清朝順治帝。此次随行人員衆多,順治帝多次接見,封賞甚多,并賜稱号(太長省略)及金印金冊。确立了達賴喇嘛的優勢地位。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五世達賴去世,西藏陷入混亂,于是下旨冊封另一位首領五世班禅洛桑益西為“班禅額爾德尼”。至此兩個活佛系統成立,曆世由中央政府封授。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蒙古準格爾部首領偷襲進入西藏地區,
次年(1718年)派皇十四子永禵率部征讨
康熙59年(公元1720年)将準格爾部趕出西藏。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屯兵3000駐守拉薩。
雍正五年(公元1726年)清朝向西藏派駐欽差,設衙門,駐藏大臣管理西藏。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正式任命七世達賴喇嘛掌管西藏地方事務,設立四位噶倫組成噶廈聽命于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廓爾喀入侵西藏,清政府派福康安、海藍察進藏還擊,把廓爾喀打回加德滿都,廓爾喀王乞降,清軍班師回藏。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頒布了《欽定藏内善後章程二十九條》
藏内善後章程
章程第一條“金瓶掣簽制度”舉凡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及其他西藏大活佛之轉世靈童一律須在中央政府派員主持下經金瓶掣簽認定中央準許加以冊封。(中央派駐裁定)
第十條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内事務,應與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平等。共同協商處理政事,是隸屬關系。無論大小,都要服從駐藏大臣。(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禅平等,同屬二品省級官員)
駐藏大臣統管全藏地區政治、外事、經濟、法律、軍事、宗教等諸般事務。達賴班禅有事上奏,隻能通過駐藏大臣轉呈。
标志着管理的制度化。對西藏擁有并行使主權是客觀存在。經曆元明清三朝(而非清一代),西藏終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